上海市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活动”落幕,勤苑模式引人注目。
《雷雨后》延续了《雷雨》的故事:1937年,日军大规模入侵中国。此时,繁漪已与周朴园离婚,做了教堂嬷嬷。勤苑沪剧团团长王勤饰演繁漪。她的演唱沿袭了沪剧名家丁是娥的唱腔,将人物曲折的内心世界抒发得淋漓尽致。
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共同主办的2012年“上海市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活动”日前落幕。在11天的展演活动中,包括上海肖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现代人剧社、张军昆曲艺术中心、东方小交响乐团等在内的10家上海民营院团在上海群艺馆星舞台上演了10台新创大戏。本次活动展示了上海民营院团在艺术创作、舞台演出和市场生存能力等方面的整体实力。
作为其中的压轴演出,上海创办时间最长的民营沪剧团——勤苑沪剧团尤其引人注目,在当前戏曲市场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剧团不仅能够每年都坚持传统和原创剧目相结合,今年甚至完全自负盈亏投入100万元创作新戏《雷雨后》;而且创团11年来,年年盈利,最近连续4年,更是每年演出都超过500场,形成了业内瞩目的“勤苑模式”。团长王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市场不景气,他们就扫遍村村落落;每年做新戏,是因为觉得民营剧团也可以出精品。
市场: 11年扫遍村村落落
当下戏曲市场不景气人尽皆知,而上海本土的沪剧更是艰难,上海市区每年的沪剧演出屈指可数。但出人意料的是,在城市的各个村落,民营沪剧院团却如火如荼,光知名活跃的就有十数家,而这其中,勤苑沪剧团无论是演出场次还是经营收入,都可算是其中“老大”。一年500多场的演出数,更是让国有院团望尘莫及。
事实上,望尘莫及的还有民营剧团的能够扫遍村村落落的“轻骑兵”模式。王勤曾经是大世界沪剧团的主要演员,当年,自己所在的剧团一个月2场演出都接不到,身为演员的王勤自告奋勇当上了业务员,跑郊区拓宽市场,剧团从此每个月有了10场演出的保证。大世界歇业后,王勤自组班底,成立了勤苑沪剧团,第一年就有了200多场演出,实现了盈利。而此后11年,勤苑沪剧团更是从没“亏过本”。这在当下戏曲市场,多少算个小小的奇迹。
一年500多场的演出,几乎每一场都是王勤一个村一个乡地“跑”来的。“市区市场不景气,我们就找米下锅。刚开始的时候,我每天早上7点出门,踩点找剧场和影剧院,联络业务,因为路不熟,还翻车翻到沟里。”这些年,剧团逐渐有了很多固定的老客户,现在客户已经会主动联系剧团要求演出。剧团只有三十几个固定演职员,每年的营业收入却能达到200万元以上。
创作: 新戏都要演满100场
找到了市场,王勤也没有放弃创作。即使大部分演出都以走基层、下农村为主,但这两年,剧团每年都坚持创作一个新戏,上海首台抗震救灾题材的沪剧《生命的礼赞》,为世博创作的沪剧《杨柳一家亲》以及现代爱情题材的《白兰情缘》,都出自剧团之手。今年,剧团甚至自投100万元,请来了业内知名的编剧和导演创作新剧《雷雨后》。仅剧本就修改了十几稿,作曲、配器、服装、道具、舞美、灯光等各方面也都聘请专家作为剧目的主创人员,精雕细磨。该剧此前在城市剧院创纪录连演了6场,在此次展演中又实现满座,赢得叫好声。
然而,对于一个民营剧团,如此高成本地投入创作,是否能够收回成本,王勤显得信心十足:“我排的每个戏都要演满100场,以前几个戏都这样,《雷雨后》同样如此。”她同时表示,之所以会投入这么多进行剧目新创,是因为她觉得:“民营剧团也应该是专业化的,不是别人眼中的草台班,随便拿个布景搭个班子就去演戏了。我们的剧目质量和国家院团标准没有什么区别,这次精心打造《雷雨后》,就是希望排出一部在上海乃至全国叫得响的好戏,提高我们剧团的综合实力,上一个新的台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