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文化基层文化建设 → 详细信息
增强文化软实力 实现发展大跨越 全国知名专家学者为加快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献计
来源: 浙江日报  作者: 王婷  2006-02-24 10:28:04
  夏日的北京荡漾着来自江南的文化清风。今天,浙江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京签订合作协议意向书。昨天,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有关部委相关院所的20多位专家和学者在京参加了“加快浙江文化大省建设”恳谈会,从不同视角和层面为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增强文化软实力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增强文化软实力适逢其时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文化的竞争上,只有重视文化建设才能保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浙江省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站在人均GDP3000美元的门槛上,增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走建设文化大省之路,成为大势所趋,也成为浙江具有前瞻性的明智选择。这是与会专家和学者的一致看法。
    “建设文化大省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举措,浙江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已取得了重大成绩,加快文化大省建设适逢其时,不仅能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也能为经济建设找到增长点,对浙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冷溶这么认为。
    在专家和学者眼里,浙江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钱塘自古繁华,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一大批载入史册的文化名人,奠定了浙江深厚的文化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勇于开拓、敢为人先的浙江人又走在了前列,凭借灵活的机制打下了浙江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加快文化建设创造了现实条件。
    回顾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正是丰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浙江的文化基因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内在因素。在文化与经济的交融发展中,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方方面面。
    专家和学者指出,浙江要在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更大的跨越,必须进一步发挥文化软实力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的素质、增强综合竞争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今年浙江省委把加快文化大省建设、不断增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列为重点工作。我省还先后提出了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卫生强省和体育强省的目标。
    浙江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的战略具有前瞻性,很全面客观,也很务实,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能对全国文化建设提供经验和范本———专家和学者都对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满怀信心。
    省院合作建立哲学社会科学“智囊库”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文、史、哲、政、经、社各个方面,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后,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就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充分发挥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人民的重要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权威的机构,今天在京举行的《浙江省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合作协议意向书》签字仪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正式成为浙江文化大省建设的哲学社会科学“智囊库”,这也是我国的社会科学院与地方省份的第一次合作。
    浙江省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开展的全面合作,变以往双方即时性、松散型的合作为制度化、紧密型的合作,更好地实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优质科教资源与地方社科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有利于扩大浙江优质科研资源,提升人文社会科学综合实力,增强文化大省建设后劲。
    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肯定了省院合作这种发展模式,他说,一个是国家高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部门,一个是改革开放前沿的“排头兵”,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一定能够互相释放出高能量。
    根据合作协议,双方将以省院合作为主体,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市(区、县)政府、高等院校为平台,以课题研究、咨询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国内外学术交流为重点,围绕浙江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等开展多方面的合作。中国社科院专家团会为浙江的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浙江社会科学院可以按需要聘请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双方的合作既有利于中国社科院自身的发展和提高,也有利于增强浙江社科院科研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
    加快文化建设需要以“人”为本
    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浙江加快文化大省建设需要以“人”为本,加强文化人才培养。这是与会专家和学者谈及的热门话题。
    “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丽兰说,“评定人才的标准不能片面化,学历不等于经历,学位不等于学问,智商不等于智慧。选择人才要看实绩,一定要让有悟性、有灵性、有个性的人才大批成长起来。”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梦溪说,浙江要增强文化软实力还需要把国内外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浙江,注重乡土人才和外来人才的结合。著名作家王蒙也建议,浙江可以充分发挥学院优势,让高等院校在文化建设中发挥大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刘迎秋则把人力资本划分为素质人力资本和知识人力资本。他说,浙江的素质人力资本充裕,曾经支撑了浙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四海为家、公私分明、小中见大、善于学习、灵活机动是浙江优秀的素质人力资本的表现;但浙江的知识人力资本供给不足,这使得经济发展还更多地处于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强的产品加工阶段,人口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区域创新能力薄弱,发明专利数量不足,企业所需的知识型人才短缺。
    让文化成果接受历史检阅
    文化是一条来自祖先又流向未来的河流,这是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打的一个比喻,“文化最重要的在于建设,一砖一瓦的积累,一代人一代人的承前启后,才能打下扎实丰厚的文化地基。文化建设切忌浮躁,优秀的文化成果最终都要经受住历史和后人的检阅。”
    运用浙江要素,发挥浙江特色,能在文化建设中增加获胜的“砝码”,这是不少专家学者提出的建议。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在文化产业上民营经济可以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应积极引导民营资本参与文化建设。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邵华泽建议,浙江可以发挥中国美院、华宝斋等品牌效应,还可以发挥舟山农民画、青田石雕等民间特色文化的作用,建设起一批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名品”。
    专家和学者还建议,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在文化产业方面要提供的是土壤、水分、阳光、雨露、空气等所有需要创造的条件,等文化产业的枝干生长出来后,再剪枝、修理,把文化成果规范成型;在文化事业投入上,要注意均衡发展,除了投入力度外,更要注重投入的结构和效益,要积极推广“十五分钟文化圈”、“外来民工文化绿卡”等浙江基层文化建设的模式和经验。 
 
出处: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