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现代国际礼仪的形成和发展 |
|
2001-09-25 21:21:14 |
“礼”是怎么产生的?有一种说法,认为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知道要有礼貌,因为在打猎时,狩猎者相互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而且即使没有猎获什么,也要讲一番有关野味的趣闻,使同伴们不致扫兴而归。这样说来,“礼”在狩猎时代就有了它的初步形态。
随着人类历史的前进,随着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
“礼”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的发展以物质生产的发展的基础。有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礼”,者是在物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可能出现。人们讲究服饰穿戴,也只有在纺织、丝绸、印染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有一些礼节是在社会文化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演变而来的。例如,席间奏乐必须是音乐有了相当发展后形成的。各种礼仪场合的布置装饰。也是艺术发展的一种成果。握手,据说是西方中世纪骑士相互格斗,势均力敌,作为和解的表示,把平时持剑的右手伸向对方,相互握手言和,而演变成今天的一种通行礼节。
到了阶级社会,建立了“国家”之后,“礼”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时候,“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私人礼节”,而且成了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统治阶段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建立并稳定自己的统治秩序,规定了许多礼节条文,道德要求本阶级的成员严格遵循。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一稳定,他们对全社会统治也就比较巩固了。所以,过去在外国“礼”(etiquette)一词,也往往意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延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的公认准则。至于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段的法律,供权贵奴役驱使就可以了,这与中国古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真是不谋而合。
在中国历史上,周朝是国家礼仪齐备的朝代。周公为周朝制度了种各种典章制度,即所谓“周礼”,要求诸侯遵行。谁要是不遵行,天子就可以处以讨伐。历代封建王朝,崇尚儒家主张的“礼治”,沿袭周礼,并根据自己统治的需要,不断加以修改、补充和完善。所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就是要人们以“礼”为准绳,各守本分,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于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礼”成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使中国成了有名“礼仪之邦”。当然,封建礼仪的繁文缛节,也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手脚,起着阻碍社会进步的作用,有的甚至成为反动的、“吃人的礼教”。所以,随着社会的进步,对于这种礼仪传统,应持分析的态度,吸取其中的有用的精华,抛弃封建落后的糟粕。
在我国历史上,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礼仪。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印度、古埃及、都形成了具有各民族特点的礼仪。在古希腊、古罗马的诗歌中,在古埃及的墓葬壁画中,都有古代礼仪的描述。它生动地反映了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文明习俗,是人类文化传统的宝贵财富。
由于国家的产生,也应有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家交往也需要有一定的规范与准则,于是就产生了国际礼仪。
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而同时,又不断有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协定等国际行为发生。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它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发展了一步,而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
在秦王朝统一中国之前,当时中国的大地上,小园林立,诸候争霸,即春秋战国时代。公无前542年,郑国国王郑简公出访晋国,按照礼仪规范,晋国国王应及时会见郑简公。而晋国有意怠慢郑简公,借口为鲁哀公服丧,迟迟不安排会见。郑国宰相子产乃令随从人员捣毁宾馆的院墙,将自己的车马牵入院内。晋国的礼宾官为此向他们提出抗仪。子产申辩说,你们借口为鲁哀公服丧,不安排会见,我们的车上装的是送给晋王的礼物,需要经过一定的仪式赠送给晋王。只要你们安排会见,接受了礼品,我们会把围墙立即修好。晋国知道自己输了礼,只好向子产致歉,并立即安排会见,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由此可见,远在二千多年前,进行国事访问时,在欢迎、会见、赠礼等的安排上,便已有一定的规范;如不遵行,就会引起外交纠纷。
汉代派苏武出使匈奴,匈奴扣押了他,把他放逐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上放牧公羊,并声称,要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汉。苏武被扣长达19年。后来匈奴与汉和亲,汉使到匈奴,要求放苏武等人回汉,而匈奴诡称苏武已死。后来,汉使对匈奴单于说,汉帝射雁于御苑上林之中,得一大雁,足系帛书,言苏武等在某大泽中。单于这才不得不让苏武回汉。可见,当时这种扣押使节的做法,也是违背国际礼仪的。中国古时“两国交兵,来斩来使”的说法,也说明当时虽然还没有关于外交特权与豁免的完整规定,但是对外国使节的生命安全仍负有保护的责任。
在欧洲,国际礼仪也已有很久的历史。古希腊就有“优遇外侨”的制度和职司礼宾的“外侨官”。在古罗马,则有“礼待客卿法”。到了17世纪以后,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国际交往迅速增加。欧洲各国纷纷制订相应的礼仪与礼节,对于现代国际礼仪的形成,产生了较多的影响。
如上所述,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国际间的交往已很长的历史。在长期国际交往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许多国家间通行的国际礼仪。现代的国际礼仪正是历史上国际礼仪的继续和发展。
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兴起,商品经济的大规模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人们更需要用“礼节”来调节和增进彼此间的关系。交际礼仪成了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旧时那种“礼不下庶人”的狭隘观念,已被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生活所冲破。封建社会的繁文缛节,多数也已不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礼仪习惯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之间相互来往更加注重礼节。即使是豪门巨富、达官贵人,在对待随从待者、仆役时,有时也不能不说一声“请 ”,“谢谢”,“对不起”等客套话,以显示自己的教养不俗,维护表面上的平等。
现代的国际关系,较之过去已有了惊人的发展变化。道德是国际交往的规模。在20世纪初叶,世界上只有50来个独立国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增加到大约75个,而现在联合国的会员国已有180多个了。其次是现代生活频率加快,各国之间的交往已越来越频繁。据美国作家马丁·梅耶在所著《外交官》一书中说,美国国务院每年要为出席800多次国际会议的代表团配备人员。再次是,国际交往的方面不断增加,国际交往的内容大大丰富多样,参加国际活动的人员空增多,而涉及全球的问题,如环保、抗艾滋、反毒、反恐怖等则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国家与国家之间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而国际关系的这种发展又是以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急剧扩大、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基础的。它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来往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空前广阔、繁复、多样化和活跃的图景。
礼仪习惯的演变,加上国际关系迅速、广泛、深入的发展,必然使国际间过去通用的礼仪程式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套现代的国际礼仪。
现代的国际礼仪,就其内容而言,包含有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 、外交礼遇、外交特权与豁免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中有的已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约束力。而其余大部分则是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起着一定的规范作用。
现代国际礼仪,较之过去的做法,有什么特点呢?归纳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点:
一、 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际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过去的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之间关系不同;也与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一样。我们认为现代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因此,现代的国际礼仪也应当能体现这种主权国家间的相互关系。
二、 多边来往大量增加,由于前面讲到的国际环境、条件的变化,国家之间,除了双边关系的发展外、多边来往急剧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从而在礼仪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必然出现一些新做法。
三、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来往,也都通过一定的礼仪形式来进行活动。社会团体、民间来往更含有大量的社交活动。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
四、礼仪活动更加讲究实效,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实质性会谈更加受到重视;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在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动员众多群众参与大规模活动场面很少;相互访问的代表团人数注意控制,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方便,而较少铺张等。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礼仪简化”问题。由于国际交往和活动的急剧增多,繁文缛节势必成为人们不甚负荷的重担,分去人们的许多时间与精力。因此,外交礼仪简化在国际上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据《华盛顿邮报》1993年6月15日载称,克林顿总统决定摒弃奢华,简化外交礼仪,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克林顿不会再为来访的世界各国领导人举行盛大的社交活动;不会再有为欧洲四处漫游的王族举行的环佩叮当的晚会;不会再有东厅里音乐大师们精妙绝伦的表演……总统的政策顾问们还提出了“工作访问”的办法,认为这是使来访者兴致勃勃而来、心满意足而归的一种符合外交要求的办法。在法国,总统的就职仪式也相对简化。本来,在前任总统期满的那一天,要在爱丽舍宫门前举行仪式。当新总统拾级走上台阶时,卸任者走上前来表示欢迎。宪法委员会主席面对两位总统庄严宣布大选结果。接着,荣誉勋位管理会授予新总统大十字勋章和荣誉大绶带。宫墙内鸣21响礼炮,然后新老总统先后致词。可是到了1969年和1974年,新老总统却通过单独交谈的方式完成了权力的移交工作。接着在院子里或花园内检阅仪仗队。最后驱车去凯旋门无名战士墓点燃火炬。1993年,韩国政府也宣布要大幅度简化有关总统礼宾的活动,提出了许多措施。这种礼仪简化的趋势,值得引进我们的注意。
总之,礼宾程序和礼仪做法,随着时代的前进,也在不断变化更新,我们应当不断加以注意和研究。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