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是应对入世的关键和落脚点 |
|
来源: 文化部网
2006-03-13 14:17:20 |
入世带来的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政府,政府制定竞赛规则,企业则是运动员。因此,应对入世需要两手抓,即政府的政策法律准备和企业的产业发展准备。一是政府要营造有利于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政策法律环境,包括限制外方的法律屏障和有利于我方的法律支撑两个层面。二是产业界自身的建设,即竞争主体的建设。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需要协调推行,但最终的落脚点还是企业。
从目前情况看,文化产业界对入世的思想和实际准备都严重不足。在思想上对国际规则、国际市场的情况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特别是国有单位的状态落后与民营企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我国文化产业有了一定发展,企业总量增长较快,但缺乏有品牌、有核心产品、能有效控制市场的企业。即使是行业中的龙头企业,其竞争力也不强,地位也不稳固,行业垄断与无序竞争并存。文化产业仍然处于散乱弱小的初级发展阶段。如果不尽快改变这种状况,入世后外资的进入,特别是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公司通过几年发展立稳脚跟后,将对民族文化产业带来较大影响,就出现"短期死不了,长远活不好"的局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建立法律屏障外,应当下大力气在法律政策支撑方面做工作,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投入到产业建设的应对工作中来。
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文化产业的实际,应对工作中应当达到使从事文化产业的企业"短期内能快速扩大,长远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要解决三个方面,第一是扩张企业规模,第二是改革企业机制,第三是深化事业单位改革。
第一,扩张企业规模。企业成长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靠内部积累,二是通过外部扩张,即企业并购。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国家企业规模扩张的主要途径。美国学者研究表明,没有一家美国大公司不是靠某种程度和方式的兼并发展的。当前国际上的企业并购正成为一股强大的浪潮,搅动世界经济格局。
在我国,由于条条块块的制约和利益驱动力不足,国有文化单位并购存在许多障碍。而民营企业还习惯于单干,加上缺乏完善的法律规范,也极少并购的行为。因此,当前要采取政府主导和政府引导两种方式,推动文化企业进行规模扩张。对国有文化单位,可采取政府主导方式,但必须充分运用市场规律如建上市公司等手段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扩张,避免简单的捆绑造成的空壳式"集团"。对于民营企业,主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政策,打破行业垄断,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化经营;通过结构调整和规范市场秩序,挤压和催化企业间的并购。
就文化部来说,中国录音录像出版总社已进行了几年成立音像出版发行集团的准备工作,目前正加紧进行。另外,还应研究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为中心,建立演艺集团的工作。通过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公司、剧场、媒体、广告业、旅游业、娱乐业的组合,建立起投资、艺术生产、策划、宣传、营销为一体的跨地区的演艺院线。
在音像市场,主要通过取缔关闭集中经营场所,推进连锁、超市和电子商务,建立区域性批销中心,开展创优、评优、扶优工作,促进音像发行业的规模化经营。
第二,改革企业机制。在解决了企业规模即"大"的问题后,必须解决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强"的问题,机制是企业提高效益不断走强的保证。首先要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管理体制,依法管理,减少行政干预,充分尊重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其次,推动文化企业进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造,不断加强管理,积极采用新技术,培育经营人才,增强创新能力。
第三,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要把那些能够进入市场竞争的事业单位赶进市场,把不能进入市场的单位好好地"养"起来。这些年的情况表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已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人才库和资源库。过去讲这是人才、资源的流失,现在看来,尽管这种流失对文化事业单位确实带来了冲击,但堤内损失堤外补,它使一部分人才和资源得以更好地发挥作用。今后要在改革事业单位内部机制的同时,继续给文化事业单位更充足的投入,这实际上是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间接投入。将使文化事业单位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的后备人才库和资源库,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文化市场司音像市场处处长、部青联常委 庹祖海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