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文化基层文化建设 → 详细信息
“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村文化市场
来源: 人民网  作者: 阮占江  2006-03-15 15:37:44
  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各种惠农政策、措施的逐渐落实,随着农村经济快速、正常发展,近年来,全国各地农村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而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日益富裕、富足的农民,必然难以满足以往那种相对单一、贫乏的农村文化,必然迫切希望拥有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因此,“后农业税时代”的农村文化市场,必然会成为我国未来文化市场发展的一块极为重要的领地。

  近年来,尽管大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由于许多农村文化阵地自身不断萎缩,以及与现代先进文化接触相对较少,这些年来,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相对贫乏、精神生活相对单调等情况,依然是广大农村文化市场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由于当前农村娱乐设施、场所和项目太少,致使年节、农闲时,许多农民只好以赌博、搞迷信活动来消磨时光。因此,在新的社会、时代形势下,如何积极培育和拓展农村的文化市场,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

  当然,我国农村文化之所以相对落后,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应该在于以往那种相对不科学、不合理的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实际上,在以往计划经济的模式下,由于没有引入必要的外在竞争机制,各地农村几乎普遍性地存在文化主体单一,文化活动与市场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的情况。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财力的限制,作为大多数农村文化的主要甚至唯一载体――乡镇文化站,几乎是普遍性地没有专门的场地、人员和经费,几乎都是名存实亡,无法承担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的任务。

  因此,要想积极培育和拓展新时期我国的农村文化市场,解决我国农民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与基层文化设施不完善的矛盾,无疑需要政府部门在进一步拓展农村文化、发挥原有的引导、规范、服务、管理等职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大相关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把文化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各部门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指标中,积极引导和进行农村文化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变。实际上,只有积极明确“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市场化运行”的农村文化建设思路,只有在农村文化工作中不断引入竞争机制,只有积极培育新的健康的农村文化市场主体,才能大大提高国家投入的有限资金的实际运行效益,才能更为充分地满足农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才能更为有效地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整体、健康、正常发展。

  当然,在进行上述努力的同时,我们也需要看到:发展和拓展我国农村文化市场,仅仅依靠城市文明、文化的灌输,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加大援助、开展“三下乡”等各种文化活动,显然是不够的,关键还得积极培育农村文化自己的“造血”机制,关键还得让农村拥有自己的发展、增长机制。而这,就需要全国各地广大农村在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下,积极挖掘、保护和合理利用传统的农村文化资源,全面寻找蕴藏在农村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认真培育、开发本土性的文化人才,系统创造各种健康、主流、符合农民习惯、喜好的文化题材,积极开展各种内容健康、格调清新、深为农民喜闻乐见的特色文化活动,从而积极引导农民自觉摒弃旧观念、旧习俗,逐步形成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尚,从而更为有效地化解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净化农村社会风气,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