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您的位置:首页艺术舞台艺苑星空 → 详细信息
“江南笛王”赵松庭
    2006-03-16 16:48:29

      赵松庭是中国浙江东阳人,出生于1924年,自幼爱好音乐,9岁开始学习笛子,不久又学会了二胡、琵琶、三弦、唢呐等民族乐器。16岁那年,赵松庭在中学毕业后,参加了昆曲坐唱班,后来有进入师范学习,毕业后岁担任中学及师范音乐教师。22岁时,碍于父命,不得不放弃心爱的音乐,进入上海法学院攻读法律.  
  1949年赵松庭毅然中断法律学习,考入文工团,不但学会了好几种西洋乐器,还能写词作曲. 1954年,赵松庭在东北疗养时,每天面对如诗如画的美好江山,观察人们愉快的劳动、生活,情不自禁地提笔写成了一首象征着祖国如旭日东升.欣欣向荣的笛子独奏曲《早晨》。1956年,赵松庭进入浙江省民间歌舞团,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上演奏《早晨》,获得很大成功. 
      1964年,在第五届“上海之春”音乐会上,演奏了他创作的两首乐曲,《婺江风光》和《采茶忙》,得到听众热烈的欢迎和专家的好评。 
      后来,赵松庭转入笛子科技研究,在他的弟弟物理学家赵松龄的帮助下,对笛子的频率计算与应用,以及温度与音准问题等,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和实验,完成了几万个数据的演算,终于为笛子制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赵松庭在教学上颇有建树,他的学生中有不少人在海内外享有盛名。此外,赵松庭还进行了两项研究,一是弯管笛,可以增加笛子的长度,而不影响演奏的方便;二是“同管双笛”,又名“雁笛”,演奏时双手如同大雁飞舞,非常别致美观。此笛历史文献有记载,从壁画中能见到,但还未发现过实物。 
      中国笛子有以秀美、典雅、华丽为特色的“南派”和以粗犷、明亮、刚劲特色的“北派”,赵松庭为了更好地表现时代精神,打破南北的界限,兼收两者之长,并借鉴西洋长笛的某些技巧,形成柔中有刚、刚柔并济的“浙派”。他还将唢呐的特殊循环换气法运用到笛子演奏上,丰富了笛子的表现手段。赵松庭的笛子艺术自成体系,包括演奏、创作、教学、科研、制作等方面。 
      赵松庭在美学观点上,主张“音乐技巧为表现内容服务,脱离内容表现的不能称为技巧;竹笛本身 在不断发展,技巧也必须不断创新;技巧不论中外古今年内南北西东,只要对内容表现有帮助,我们都要吸收。” 
      赵松庭的笛艺虽然来自民间,未进过音乐院校,但他的文学修养与科技知识相当渊博,因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较强,教材的编写也相当简明扼要,结构严谨,门下弟子成才率甚高。 
      赵松庭为了弘扬民族音乐,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是一位踏踏实实耕耘于民族乐坛的实干家。赵松庭2001病故于杭州。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