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杭州市下城区文化馆 |
|
2002-06-11 13:55:17 |
联系电话:(0571)85135018 联系地址:杭州市上塘路203号 邮政编码:310014 下城区文化馆的前身是杭州市文化馆。1949年10月30日,杭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接管杭州市民众教育馆的同时,根据全省部署宣布建立杭州市人民文化馆,亦称浙江省人民文化馆,馆址设在中清巷,编制为甲级馆,工作人员14名,其中包括原杭州市民众教育馆遗留人员4名。工作区域涉及杭州市上、中、下3个城区,由杭州市文化处直接管理。1952年杭州市文化馆迁至庆春路561号。1955年改名为杭州市第一文化馆。1958年4月,根据中共杭州市委、市政府指示,将文化馆交各区政府领导,改杭州市第一文化馆为下城区文化馆,馆址不变,编制为乙级馆,工作人员9人。1964年,下城区政府拨款在庆春路原址翻造了新馆舍880平方米。1969年下城区文化馆被撤销,改称下城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并迁入吴牙巷下城会场办公。1972年下半年下城区文化馆恢复工作,馆址迁回庆春路561号。1986年区政府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向区人代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拨款新建结构合理、面积达标的文化馆新馆舍。1992年10月,坐落在上塘路203号的新馆舍落成,实用面积3500平方米,同时,旧馆舍因庆春路拓宽而拆除。是年,文化馆采取"文企联姻"的方法引进资金,建成了多功能文化娱乐场所,杭州银河娱乐总汇。
下城区是浙江省会杭州的中心城区。北依京杭古运河,南濒秀丽西子湖。全区面积31平方公里,辖武林、长庆、天水、潮鸣、朝晖、艮山6个街道及石桥镇,人口31万多。下城区具有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和典型的城市社区性质。下城地域原系江海故地,汉后才逐渐成陆。唐景龙四年(710年)宗景开凿沙河,中部渐为市集。至梁开平四年(910年)吴越国武萧壬钱谬筑捍海塘后,东沿陆地始固。北宋熙宁、元枯年间,盐桥一带已成闹市,苏东坡有吉祥寺赏花"夜归沙河塘上,观者如山"和 "灯火河沙夜夜春"之绝句。南宋建都后更为繁荣,御街贯穿南北,大河"舟船通利",西部有景灵宫、东太乙寺行宫、社坛、梭坛、大理寺、贡院;东部东青门内是京师厢禁军驻扎之地;北部有广斗仓、计储仓、淳枯仓、咸淳仓等重要粮料仓库。明清以后,下城区成为全市丝织手工业的中心,是"杭纺"。的主要产地,清初后期《东城杂记》载"杭东城机梭之声,比户相闻"。20世纪初叶,下城区集中了全市主要丝织工厂,是杭州丝织工业的重要基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逐年增加对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投入,浙江展览馆、省科技会堂、省体育馆 (场)、浙江日报社、杭州日报社、杭州剧院等省市重要文化设施都在下城境内,使下城成了杭州市新的文化、体育、新闻中心。位于下城区的浙江第一师范旧址和明代建筑物岳官巷吴宅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兴寺唐经幢,传说中的岳飞季女银瓶殉节处--孝女井和清代顺治十六年(1659年)建造的天主教堂,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40多年来,下城区文化馆(站)的事业建设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五、六十年代,下城馆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以厂矿职工为主,兼顾市区居民,通过组建各类文艺队伍,深入工厂宣传辅导,开展节庆活动。1955年下城区文化馆(原称杭州市文化馆)在全市率先成立了杭州艺术团,下设杭剧、话剧、越剧、沪剧、乐队、曲艺、舞蹈等8个团队,坚持经常性地为市民服务。1959年2月下城区组织了干余人的跃进花灯队欢庆元宵,队伍沿建国北路、庆春路、延安路行进,盛况空前。同年,下城区文化馆排练的红绸舞、花伞舞、荷花舞、葵花舞、大头娃娃舞等广场群舞作为省市国庆10周年游行文艺方队,接受了省市领导的检阅。接着,下城区成立了区艺术专科学校,分设话剧、戏剧、曲艺、舞蹈、器乐等专业。同年11月,浙江省文化局选送下城区文化馆姚汉莹参加由文化部文化学院开设的群众文化研究班学习,并参与了我国第一部群众文化理论专著《群众文化工作概论》的编写工作。1960年1月20日,杭州市文教战线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下城区文化馆和下城区业余话剧团作为先进集体出席了会议;同时,会议还评出了下城区文化馆作为出席省群英会的代表。同年下城区成立财贸文工团。1961年1月,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联合颁发"全国职工群众文艺活动先进单位"奖状,下城区文化馆辅导的天成丝织厂、永明棉织厂第13小组获奖。同年3月,为纪念聂耳逝世25周年、洗星海逝世15周年而举行的全国业余歌曲创作比赛揭晓,下城区文化馆姚汉莹作曲的《小篷船》获二等奖,并由中央民族歌舞团、浙江民间歌舞团分别灌制了唱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作为每周一歌推荐。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下城区各街道开设了知青学校,区文化馆配合区团委,以街道俱乐部为阵地,以青年为重点对象,进行思想教育,开展各类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并涌现一批在省、市较有影响的节目,如多幕话剧《年青的一代》、独幕话剧《群猴》、舞蹈《游击队舞》和《不爱红装爱武装》。同年5月,杭州市召开文化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下城区文化馆和区业余话剧队出席了会议。1964年杭州市举办中日青年联欢节,下城区文化馆排演了数百人参加的绸伞舞、花环舞、彩球舞等节目参与联欢活动。在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区文化馆工作被迫停顿,人员进"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1972年下半年下城区文化馆恢复工作。此后至90年代初,由于下城原有工业企业隶属关系上升,文化馆的工作重心转向街道,以组建街道文化站,开展社区文化活动为主攻目标。1974年下城区文化馆按行业系统,重组群众性文艺队伍,其中有工业文工团、商业文工团、城建文工团、教育文工团等,创作了舞蹈《彩刷绘新图》,颇有影响。1979年下城区城建文工团排练的奉化布龙,参加杭州市首届艺术节获奖。同年6月,市文化局发出了"发展街道文化站"的指示,下城区文化馆派出干部在潮鸣、武林两街道作建站试点,首次提出了有400平方米阵地,1名专职干部,1000册藏书,适量固定经费的"四有"建站标准,并建成了第一批潮鸣、武林、天水3个街道文化站。同年还成立了下城区轻音乐队,1981年该队参加了浙江省第二届群众文艺创作会演,原杭州电视机厂职工、独唱演员顾莉莉获一等奖,后被浙江省歌舞团吸收为专业演员。1982年2月杭州市召开了街道文化工作会议,下城区委宣传部介绍了开展街道文化工作的经验,会议代表还参观了武林、天水街道文化站。同年6月,省文化局召开了全省群众文化工作会议,表彰了18个城市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单位,下城文化馆和武林文化站获表彰。同年10月,朝鲜文化艺术部李荣进局长为团长的朝鲜群众文化工作代表团一行5人,由文化部吕济民局长陪同,考察了武林街道文化站。1983年12月,为加强全区文化工作的协调能力,区委批准建立下城区群众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会由15人组成。同月,文化部召开《文化馆工作概论》编撰会议,受浙江省文化厅委派,下城区文化馆姚汉莹参加了编写小组。1984年2月,下城区在延安北路口至武林广场沿街两侧,举办了杭州自解放以来首次大型灯会,陈列各种彩灯2700余盏,历时3天。同年10月,杭州市文化局召开街道文化站工作经验交流会,武林街道被授予街道文化先进集体。1985年6月,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总工会、团省委联合召开城市厂矿群众文化工作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武林街道文化站。同年8月,美国新泽西州中国问题专家由团市委书记陪同,考察了武林文化站和潮鸣街道灯芯巷等居民文化室。同年11月,安吉路小学学生潘晴(10岁)创作的《我要用音乐使大家相爱》的儿童画获世界少年儿童文艺竞赛奖,并赴美国旧金山领奖。1986年2月,杭州灯会下城灯区在六公园园区内开幕,展出"年年有余"、"龙腾虎跃"等大型灯彩30组500余盏。国家计委主任宋平、省委书记王芳、省长薛驹等领导光临观看,灯会持续5天,接待观众近百万人次。1987年1月,省文化厅公布1986年全省文化站评比结果,武林文化站被评为省先进文化站。同年5月,下城区委、区政府召开文化工作会议,发布了加强群众文化工作的8条措施,其中包括"把群众文化工作列入文明单位评比条件,翻建长庆文化站站舍和新建朝晖少儿乐园,设立下城文化开拓奖"。同年9月,全国部分城 市街道文化站站际交流会在武汉江汉区民族街召开,长庆文化站作为发起单位之一参加了会议。1988年3月下城区首届社区文化月开幕,有107个社区单位展示了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等10项群众性文化活动成果。同年4月,杭州市文化局公布了全市第一批7个一级文化站,下城的长庆、武林、天水文化站榜上有名。同年7月,经省文化厅党组批准,下城文化馆长姚汉莹被聘为浙江省群众文化专业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成员,任期3年。同年10月,天水街道文化站发起在杭州大厦百乐宫举行"中国民歌演唱交流会",昆明、西安、大连、重庆、无锡等城市的民歌手应邀参加。1989年,杭州市文化局公布第二批一级文化站名单,下城区的潮鸣、朝晖文化站名列其中。同年10月,武林文化站承办的第四届全国部分省(市)文化站站际交流会召开,宁夏、河南、陕西、贵阳、福建、安徽、北京、大泽等地4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同年11月,浙江省文化厅公布全省文化馆、站考核结果,下城区文化馆被评为一级馆,长庆、武林、天水、朝晖文化站被评为特级站,潮鸣被评为一级站。为加强城乡文化交流,1990年长庆文化站率先与桐庐莪山畲族乡文化站开展手拉手结对活动。此举受到众多街道站的响应,次年,潮鸣站与四明山区梁弄文化站、天水站与桐庐窄溪站等都开展了这一活动。
在改革开放浪潮的鼓动下,下城区的群众文化事业获得了新的繁荣,以文化馆为龙头,文化站为骨干,社区单位为依托,创建具有城市社区特色的群众文化工作思路,得到了实践的具体验证。目前,下城区文化馆在编人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技术职称的有9人。1991年,下城区文化馆被省文化厅、省人事厅授予"浙江省文化工作先进集体",1993年、1995年两次经省文化厅考核评定为"浙江省特级文化馆",并被文化部评定为"全国标准文化馆",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考评中,被杭州市列为文化建设窗口单位。在基层文化网络建设上,全区6个街、镇文化站共有工作人员80人,其中在编21人,室内外阵地面积达15000平方米,设施总值超过200万元,几年来用于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超过200万元;目前有5个文化站为"浙江省特级文化站"、"全国标准文化站",天水、长庆两站被文化部授予"全国先进文化站";1993年10月,天水文化站作为全国街道文化站的唯一代表,出席了文化部和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在上海举行的"全国社区文化(经验交流)研讨会"。是年,下城6个街道都办起了"街道万册图书馆";在居委会文化室建设上,保持省、市领先地位。在特色文化建设上,下城区在全市率先推出广场文化活动,其中"我们拥抱西湖--4000名少年儿童环湖手拉手"、"五彩的生活--百名业余模特广场时装表演"、"与青山同歌--纪念毛泽东同志诞生100周年露天歌咏会"、"献给世界母亲的爱--杭州、北京少年儿童巨幅布拼画表演"等参与城市广场文化活动,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及省市各家电视台播出近百次。漂筏艺术造型活动获上海吉尼斯世界之最。1990年下城区的广场文化活动被杭州市群众文化学会列入杭州市群众文化成果十件大事之一,1993年被省文化厅评为"群众文化活动实例"金奖。"少儿巨幅布拼画表演"获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中国组委会宣传动员委员会"献礼活动纪念奖"。目前,下城区已集结了民间文艺表演、摄影、绘画、书法、金石、越剧、音乐舞蹈、时装表演等业余骨干队35支,对活跃社区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重视文化实践的同时,下城区文化馆充分发挥专业干部的理论研究能力,积极地投入探索。1992年和1993年,姚汉莹、许杰参加了由文化部主持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群众文化学》、《群众文化辅导学》的编著工作;李发明的论文《论城市社区广场文化活动》获"群星奖"铜奖,《论新群众文化十大走向》入选文化部《群众文化论文集》。《论未来城市广场文化活动的特质》获浙江省广场文化研讨会论文评比一等奖。在群众文艺创作上,戴光耀的摄影作品《屋老情深》于1988年9月被香港摄影画报评为优异奖;作品《大果盘》于1994年10月入选文化部"中国饮食文化图片展"。王海荣创作的歌曲《西子情浓》获1994年省群众文艺调演歌曲创作二等奖。在1994年、1996年杭州市"三江"歌手大奖赛中,区文化馆蝉联三届团体总分第一。在1995年浙江省第六届戏剧小品调演中,许杰编写的话剧小品《路在何方》获剧本创作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此外,其它艺术门类的创作、表演也十分活跃,正从普及向提高发展;艺术档案管理也逐步朝科学化、规模化发展。今日下城区文化馆,正以新的观念新的姿态迎接21世纪的到来。
联系电话:(0571)8510784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