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富阳市文化馆 |
|
2002-06-11 14:04:29 |
联系电话:(0571)63324826 联系地址:富阳市市心北路38-2 邮政编码:311400 一、沿革情况
1949年5月富阳、新登两县解放。1950年6、7月间,两县相继组建了人民文化馆,隶属其文教科。1953年2月新登人民文化馆更名为新登县文化馆,富阳县人民文化馆于1956年6月更名为富阳县文化馆。1958年10月,新登县并入桐庐县,原新登县文化馆改称桐庐县第二文化馆。1960年6月,富阳县并入桐庐县,原富阳县文化馆改称桐庐县富阳文化馆。1961年8月,富阳县恢复建制,并将原新登县划入富阳辖区,富阳县文化馆亦恢复建制,原新登文化馆改称富阳县文化馆新登分馆。1970年4月,县文化馆、越剧团、剧院合并改建为富阳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3年5月恢复各单位原建制。
建国初期,县文化馆的工作包括时事宣传、群众文艺、科普宣传、群众体育、文物管理、有线广播、图书阅览等。随着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体育、科普、有线广播、图书、文物均先后单独建制,文化馆成为全县群众文化的事业机构。
1994年4月,富阳撤县设市,文化馆改称富阳市文化馆;新登文化分馆改称富阳市新登文化分馆。富阳市文化馆下设馆长书记室、办公室、戏曲音乐舞蹈股、文学股、摄影美术股、文企股、新登分馆7个职能部门,市馆现有馆舍面积1150平方米,新登分馆400平方米,有工作人员28人,其中中级以上(含中级)职称10人,助理馆员7人,管理员11人。
二、主要业绩
1、戏曲、音乐、舞蹈
富阳境内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据1983年调查,民间舞蹈有龙灯、狮子、竹马、跳仙鹤、大头和尚、跳魁星等17个类别41种;民间音乐有"古亭锣鼓"、"十番锣鼓"、"梅花锣鼓";还有剪纸、泥塑、根雕等;民间舞蹈"跳竹马"、"跳净童"、"跳仙鹤",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卷)。组织民间艺术队参加'95"杭州市元宵踏街节"表演活动。其中窈口乡竹马队的表演,被省电视台在《浙江新闻》中播放。永昌乡青何村青龙队表演作为《杭州市人的春节》节目与日本崎阜市进行文化交流,1997年,举办首届民间梅花锣鼓比赛,庆祝建国48周年,18个镇乡的20个代表队200余人参加,并推陈出新,在古调中巧妙地揉进了《东方红》、《社会主义好》等新曲,倍受听众欢迎。
1986年2月23日,富阳县城举办"丙寅年元宵节民间艺术大奖赛",是建国以来由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的民间艺术活动,有24个民间艺术表演队计1607人参加,观众15万人次。1988年举办了富阳县首届艺术节,有绝响40年的"春江水灯会",富有浓厚的水乡特色,观众达12万人次。1991年举办了富阳县第二届纸文化艺术节;1992年、1995年分别举办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游艺节目为一体的大型元旦电视综艺晚会;华厦城乡游杭州活动的开展,历时5天,观看群众达20万人次。1999年,取材于三国吴大帝孙权率"江东三千子弟"从水路挥师出征的民间舞蹈节目"东吴水师"参加《风·雅·颂》杭州民间艺术展示演出,获优秀奖。次年,赴杭分别参加西湖博览会"山花奖"首届全国广场民间歌舞大赛暨"西湖踏歌"踩街活动和西湖博览会闭幕式文艺演出,并获"山花奖"银奖;2001年挖掘整理已近失传的民间音乐《古亭锣鼓》第一章,以古亭、音乐、伴舞三部分组成,采用乐舞并重的形式表演的节目《古亭乐舞》赴杭参加第二届"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获表演金奖、优秀道具奖,10月又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三江两湖"(富阳点)文化大交流演出;2002年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民间艺术主席古斯瑞等5人组成的"欧洲巡演节目审查小组,在富观看《古亭乐舞》等民间艺术节目,受到联合国官员的好评。2001年10月,由我市100名赏组成的方阵《小乔初嫁》、《孙家彩船》出现在西博会狂欢节上……在西湖大道上,近三十万观众与富阳民间艺术表演方阵挥手交流,争接喜糖,场面火爆,经评选,《小乔初嫁》获最佳表演奖,《孙家彩船》获最佳彩车奖。
民间歌曲流传在富阳县境内的有劳动歌、时政歌、礼仪歌、情歌、生活歌、号子、历史传说歌、儿歌等。经收集整理有鱼鹰号子、肚皮饥、十里亭、菜园里等8首被选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卷。"大跃进"时期,乡村出现"万诗墙"大量民歌应运而生。1959年浙江东海文艺出版社编印《富阳民歌选》。
50年代,机关、厂矿、学校每逢大型集会均有"拉歌"活动。1962-1963年,县文化馆组织"乌兰牧骑"式文化宣传队,以歌咏舞蹈为主,在农村巡回演出了18个月。1975年1月,县文化馆在新登中学举办了"新作品试唱会",演唱县内作者创作的歌曲30余首。
80年代起,群众性音乐活动迸一步发展,1982年举办了大型元且音乐会,1983年3月举办了"纪念毛主席90诞辰文艺晚会",还有每年的"三八巾帼文艺晚会"、"五一职工文艺赛演"、"六一少儿音舞大赛"、"八一军民同乐文艺晚会"、"国庆文艺晚会"、富阳市"庆回归、跨世纪"暨富阳市体育馆落成大型文艺晚、"七月情怀"--富阳市庆祝建党80周年文艺晚会等。1983年组织"春江歌手大奖赛"。1987年5月首届"三江歌手大奖赛"在富阳举行,至2001年共举办15届,培养了一批业余优秀歌手,有陈建华、王国蠢、张翎、庄珏等。1993年3月举办了"富阳首届歌星大奖赛"至1998年共3届,在此期间,文化馆创作了大量的歌曲、乐曲,1981年《鹤蚌舞》舞曲获省民间艺术奖;1986年小戏《抢财神》在杭州市戏剧调演中获优秀作曲奖;1987年歌曲《春江好》选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中国对外国际广播电台播放;1990年歌曲《伟大的形象》在杭州三江歌手大奖赛中获创作二等奖,1991年歌曲《我爱大海》在杭州市声乐作品大赛中获一等奖。1984年《水乡渔歌》获省优秀民歌奖。1992年,联办"富阳县首届'华英杯'创作歌曲大奖赛",有6首被省电视台录用播放;1994年,联办"杭州市'新城杯'首届农民歌手大奖赛",1996年,陶明辉创作的歌曲《春江放歌》出版,其中有58首创作歌曲多次在省、市获奖。1997年至2001年,组织学校、企事业单位广泛开展群众性歌咏活动,例:1999年的富阳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电视歌咏大赛,全市有20余支合唱队,3000余参加演唱,富阳电视台作了实况转播。
1988年3月起,定期组织"家庭演唱会",同年12月举办首次卡拉OK声乐大奖赛。1995年举办"杭州市首届越剧卡拉OK"大奖赛。
抗日战争期间,富阳、新登曾成立过歌舞团。五十年代,群众性舞蹈以歌伴舞为主。1985年至1989年,文化馆组织业余舞蹈爱好者参加杭州市群众艺术馆舞蹈学习班,培训了一批群众舞蹈活动骨干。文化馆举办多次群众舞蹈和交谊舞培训班、中小学教师舞蹈培训等。1990年至1998年,涌现出大批业余优秀舞蹈演员,1997年文化馆编排的女子群舞《春江滴翠》参加浙江省第五届音乐节获创作演出二等奖,填补了富阳市舞蹈节目省级演出获大奖的空白,是年被评为杭州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1999年编 排舞蹈《采红霉》参加杭州市新剧目(节目)汇演获(业余组)演出奖。
二三十年代起,富阳就有民间自组戏剧班社。抗日战争时期,出现过许多业余剧团。建国后,群众性业余戏剧活动开始普及。1964年文化馆举办第一期戏剧作品加工会,谢乃才创作的小戏《追蛋》,曾演遍杭州地区,作品在《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发表,人民文学出版社收入《新人新作选》中,并移植为京剧参加华东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作者应邀出席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自1982年以来,举办业余剧团调演6次,举办业余剧团培训班6次,举办越剧大奖赛12次,举办戏曲小品比赛6次。近几年杭州市级戏曲、小品大奖赛多次在富召开。如1996年联办"杭州市'邮电杯'第四届戏剧小品比赛";1998年,与省、市群艺馆等单位联办"'98杭州艺术节'水利杯'杭嘉湖戏曲演唱大赛",富阳代表队在比赛中多次获奖。2000年,举办"富阳市第二届曲艺大奖赛",组织参加杭州市第八届'兽王杯'戏曲小品大赛,分别获创作、表演二等奖。1990年至2002年间,经常组织群众戏曲演唱爱好者参加在恩波广场、公园、社区举办的"国庆群众戏曲演唱会"、"中秋纳凉演唱会"等,2001年国庆节,全区18个居委会1000余人参加演出,出现了全家齐上台、夫妻同演唱的场景,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1983年,陈宝康根据梆子剧《糟糠情》移植加工为越剧《金殿拒婚》,提供县越剧团上演获省优秀剧本奖。在1985年县越剧
团赴京进中南海演出;1990年创作越剧《富春令》获华东"田汉杯"二等奖。1989年与有关单位联合编辑出版《富阳县剧作选》,该书共收集了富阳人创作的三个越剧大戏和曲艺、戏剧小品各一个,1993年浙江省群众戏剧理论论文中简生根的《论小品属性之我见》获论文奖。
2、文学
富阳有很多民间传说、故事。建国后就开始有组织地收集和整理民间文学作品,油印成册,有的还在国家、省、市文艺刊物发表。50年代配合中心工作创作演唱作品,形式较为单调。60年代始办不定期刊物《富阳文艺》,1978年改为月刊《春江文艺》,1990年又改为《富阳文化》,至2002年3月共出刊38期,成为全县文艺创作的园地。在1994年群文报评比中获二等奖,胡智勇获编辑一等奖。为配合政府部门的中心工作,组织业余作者创作有小品、诗歌、快板书、说唱等形式的宣传资料,70年代至今,共创作编印"抗洪救灾"、"人口普查"、"计划生育"、"法制教育"、"农村基本路线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等资料达1万余份。80年代后期至今,文化馆陆续联合编辑出版了《春江浪花》、《奇异的约会》、《翡翠戒指》、《富阳县十年作品选》(1979-1989)、《希望的田野》、《富阳文艺作品精选》(1989-1999)、《风雨情怀》、《葛溪岸边的激越号角》、《高桥风》等书集。
80年代开始,小说创作有较大发展。1989年吴仲衡的长篇小说《皇宫恩仇录》出版。1991年赵和松的小说集《夜的曲线》出版。故事历来受富阳人民的欢迎,解放初期一些地区就组织讲故事活动。文化大革命中,讲"革命故事"蔚然成风,推动新故事创作。
1983年,新故事创作有很大发展。文化馆每年举办一次创作故事赛讲,全县形成一支近百人的故事创作队伍,在杭州地区故事赛讲中连续5年夺冠。其中鲍志华的新故事《酒王赛酒》在1986年杭州新故事赛讲中获创作一等奖,同年12月,参加首届全国部分城市新故事赛讲获创作奖,赵和松的新故事《美酒酿成的悲歌》在1991年杭州新故事征文中获一等奖;1991年《真假歌星》获浙江省《山海经》第二届优秀作品奖;1993年《选贼》获上海《故事会》优秀作品二等奖;1994年《兔毛扎成的花圈》获全国首届通俗文艺中短篇优秀作品三等奖,并在第三届江、浙、沪故事赛讲中夺冠,并获杭州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杭州文艺奖";1992年8月出版了他的故事集《难唱的恋歌》;1995年,新故事《哄抢十万元》获省新故事大会创作一等奖和全国故事作品大赛征文二等奖。论文《论新故事人物塑造的限制与自由》获全国一等奖,新事故《走出雷区》获省级二等奖,全国部分城市新故事理论研讨会暨赵和松作品研讨会在富阳召开。倪国萍的新故事《电脑媳妇》获杭州市1990新故事大赛二等奖;1992年《沉重的托付》获第二届中国最佳故事奖;1994年《飞来的小保姆》获"英昌杯"《故事会》全国优秀作品大赛短篇故事二等奖。应秀玉创作的新故事《呼咯村长》在1992年全省社科类期刊优秀作品和优秀文章评比中获二等奖。1995-2001年,每年举行"故事沙龙创作座谈会"、"新事故题材研讨会",赵和松、倪国萍、鲍志华、孙学君、陈志荣等人创作故事作品50余篇,6年间,在省市各类刊物上发表故事作品达200余篇,2001年6月,编辑出版《富阳故事精选》,入选该书的作品均为近20年间,我市28名新故事作者创作的36篇在全国各省市公开刊物上或赛事上获奖的作品,约20万字,12月,沉默了十年之后的杭州市第十二届"富阳土管杯"新故事赛讲会在我馆举行,来自杭州七县市和滨江区的8个代表队的17个作品参加赛讲,富阳队赵和松创作的新故事《含糊不得》获创作一等奖,鲍志华创作的故事《柳暗花明》获创作二等奖,其它5人分获表演二等奖、优秀奖和优秀创作奖,本馆获优秀组织奖,讲演实况在杭州电视台播放。
1996年至2001年,文化馆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专业人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多次举办"富阳市群众文化特色活动"、"新故事理论研究"论文征文比赛,每年收论文和活动方案二十余篇,同时参加省市群文特色活动理论研讨会和征文比赛,并多次获奖,例:何荣耀撰写的《倡议举办"首届杭州地区七县(市)'夕阳'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方案》获市级论文比赛一等奖,《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与发展综合国力》获'98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论文比赛二等奖,2000年,杭州市群艺馆、市民间文艺协会编辑出版《新故事理论研究文选》,我馆有5篇论文入选。2001年由我馆舞蹈干部何立撰写的论文《如何进一步开展广场文化活动》在浙江省"群文论坛"杂志发表。6年间,文化馆干部撰写的理论研究文章在省、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入选的达50件次。
3、美术、摄影、书法
展览:1962年古字画展览,展出作品200余件,开群众性书画活动之先。70年代至90年代,每年举办全县业余书法、美术作者创作作品展览。例: 1986年国庆全县美术、书法展览;1989年历代名人肖像画展;1990年首届硬笔书法大赛、富阳风情画展览;1991年富阳首届"三八妇女书画展"、"可爱的富阳"书画展。1993年富阳县第六届科普宣传周书画展;1997年"迎回归"百人百米书画展。1998年"纪念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诗词书画展"、"新登七青年书画展"、"首届女画家作品邀请展"、"故乡情--朱瑚画展"、"夕阳红书画艺术大展"、"少儿书画现场表演大赛"等等。
1984年4月,县科普创作协会成立摄影小组,为全县第一个群众性的摄影组织,1985年底,县摄影工作者协会成立。此后,经常组织举办如"妇黄成果"、"优秀共产党员风采"、"明星企业家"、"抗洪救灾"、"改革开放二十年成就"等摄影展览,每年达十余期,其它还联办、协办了"立业杯"体育摄影展;"天马杯"和"百大杯"艺术摄影展;"富阳、余杭两市艺术摄影作品展"、"国庆一日摄影作品展"、"叶盛高个人摄影作品展--老富阳新富阳对比"、"土地杯"新闻摄影作品展,"省群星视觉艺术大展等等,每年县人大、政府级会议的摄影展,1994年富阳撤县设市庆典摄影展都由文化馆承担。
文化馆在组织搞好美术、摄影、书法展览的同时,还每年举办不同年龄层次的业余培训班、组织业余作者参加省、市、县各类赛事和活动,组织全市业余骨干外出"采风"和文化下乡--书画服务,摄影巡回展览等。
近十年来,经本馆组织辅导、培训后,美术、书法、摄影作者参加省、市级比赛,获奖人数和作品逐年增多,徐长德的摄影作品《赛艇车间》、《春光无限》、《乡村庆典》、《云雾山中》、《戏迷》、《水边人家》等三十余幅作品获省级以上大奖。其中《山村舞蹈课》、《险滩》、《幕间休息》、《婚礼》十余件作品获国家级奖,并参加'94马尼拉国际摄影沙龙展出。选送摄影作品参加第七届"佳能杯亚洲风采"华人摄影比赛,我市有5件作品获奖。吴稚蒿美术作品也多次获国家级奖,例:彩墨画《春江明珠》入选'97"庆七一"迎回归中国当代中青年书画艺术展,同时又获世纪中青年书画艺术精品大展精品奖,工笔画《郊外》等六幅作品参加马来西亚吉隆坡中国绘画精品展,国画《归》入选中国美术学院编辑出版的《永远的1997》彩色画集,2000年,《吴稚蒿国画作品选》由西泠印社出版发行,画选共收入作者近两年来创作的山水、人物、花鸟画作品29件,全彩色印刷,大16开,在全国新华书店经销。楼秋华中国画《写生山水》获'98省中国画作品展铜奖,行书作品获全国文化部第八届"群星奖",2001年,中国画《一夜春潮万山醒》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十五次新人新作展",并应邀参加杭州画院举行的"中韩书法交流展",这是我馆作者美术作品首次入选国家级画展。
三、文化网建设
1951年场口、大源两区分别建立文化站。1957年3月新登建立万市文化站。后富阳青云、大青、湖源、里山4个公社分别建立文化站。文化大革命期间陷于瘫痪。1978年起乡、镇文化站逐步建立,1984年11月有大青等19个乡镇文化站转为全民事业机构编制。至1991年底共有52个乡镇文化站。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后,为25个文化站。2000年,经省第五次文化馆、站考评定级,富阳、新登、受降、里山为一级文化站,灵桥镇、三山镇、胥口镇、龙门镇、高桥镇、大源镇、万市镇、永昌镇、常安镇、常绿镇、洞桥镇、渌渚镇、场口镇、渔山乡、上官乡、新义乡、春建乡、环山乡、窈口乡、湖源乡、东图乡为二级文化站。富阳市文化馆定为二级馆。
富阳市文化馆每年举办文化员业务技能培训班,并会同市文化局从办站条件、管理水平、开展活动组织辅导,站容站貌等五个方面对文化员进行业务考评。1994年底,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新登镇被列为"全国万里边境文化长廊浙江省东海明珠工程"重点集镇工程实施规划镇之一,1997年新登镇获"浙江省东海文化明珠重点集镇"称号,镇文化站被授予省群众文化先进集体称号,富阳镇文化站余成英获群众文化先进工作者称号,2001年3月富阳市文化馆、富阳镇文化站被杭州市文化局授予"杭州市社会文化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四、近、中期规划
"十五"期间,逐步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建有25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馆,提高城镇设计和建设的品位,创造条件建成1-2个标志性文化工程或综合文化广场、文化公园,充分发挥县(市)所在地联结城乡文化的纽带作用,认真实施全国万里边疆文化长廊建设浙江省"东海明珠"二期规划,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基础,建网络,创特色,上水平。高度重视文化站建设。全县(市区)50%以上的镇乡建有500平方米以上的群众性文化场所。在文化设施中开辟少儿活动场所和老年活动场所,创造条件建设1个或1个以上蒲公英农村儿童文化公园,探索新型的办园机制,80%以上城镇社区和行政村建有群众文体活动场所,各类文化设施应逐步采用现代化管理模式,确保设施物尽其用,安全高效。
在业务上加快培养人才,"十五"期间,文化馆在各门类中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文化专业队伍,文化人才结构优化,造成一批高层次的优秀人才,形成较合理的高、中、低人才结构。建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快知识更新,实现在岗职工60%以上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的业务培训,建立有利于吸引人才的机制和措施,拓宽视野,招聘、引进优秀人才。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政策,不断提高文化队伍的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做先进文化的实践者和传播者。
富阳市文化馆新登分馆
馆址:富阳市新登镇新街
邮编:311404
电话:(0571)6325225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