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桐庐县文化馆 |
|
2002-06-11 14:09:45 |
联系电话:(0571)64213695 联系地址:桐庐县桐庐镇迎春南路453号 邮政编码:311500 一、机构沿革
1950年5月,分水分馆接收民众教育馆,建立分水县人民文化馆。同年8月,桐庐县建立人民文化馆,馆址设太平弄口。两馆编制各4人。1952年两馆改为桐庐县文化馆和分水县文化馆;1958年10月桐庐、分水、新登3县合并,次年3月馆名改称为桐庐第一、第二、第三文化馆。1960年6月富阳县并入桐庐,遂改名为桐庐县文化馆和分水、新登、富阳3个分馆。1961年10月复置富阳县,拆新登、富阳两馆后,设桐庐县文化馆和分水分馆。1966年文化大革命,10月起业务停顿。至1970年秋始逐步恢复工作,并改名为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3年后恢复原名。
文化馆建馆初期,负责扫盲、宣传、文娱和科普4项任务。具体开展图书、广播、体育、展览、戏院、剧团、科普及文艺编辑、文物管理等工作。后随着事业的发展,上述部分工作陆续析出,另立机构。县馆内部设置有行政办、美术室、文艺辅导室、创编室。1985年后办有美术摄影服社等文办企业3个,至1993年馆舍拆建后,相继迁出,1998年后转制或歇业。至2001年,县馆内充馆长办、财务室、艺档室、创编室、培训部、演艺部和展艺部。至2001年底,县馆与分馆共计在编人员为16名,其中有专业技术职称副高1人,中级8人,初级5人。
1990年分馆馆舍拆翻建,建筑面积为884平方米,次年启用。1993年9月县馆馆舍拆翻建为综合楼,解决职工住宿困难,计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次年底启用。1994年后筹建新馆舍。1997年7月迁址江南开发区,征地8亩,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总投资300余万,1998年初开工,次年9月启用。
改革开放后,县馆贯彻"两为"方针和"双百"方针,全面开展工作。1995年和1996年两届荣获杭州市人民政府的群文工作"百花奖"。1989、1993年省文化厅两次考评定级为一级文化馆,省级先进单位。2000年又晋升为特级文化馆。
桐庐地处浙西山区,是水、陆交通要道。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是旅游胜地,文人墨客留下诗文甚多。人杰地灵,是东汉严子陵隐居处,唐代方干等6位诗人的故里和当代画家叶浅予的故乡。文化积淀深厚。这为当今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二、工作实绩
(1)中心宣传与文化下乡
解放初,县馆曾多次参办"阶级教育展览"、"建设成就展览"和"南堡精神展览"。70年代后,县馆又设有宣传柜窗,长年开展展览宣传活动。改革开放后又先后举办"桐庐在前进"(1994)、"抗洪救灾"(1996)、"辉煌十五年"(1997)等大型图片巡回展览。20多年来县馆还配合党的中心工作组织文艺宣传队,围绕党的基本路线、计划生育、禁赌扫黄、普法教育、路线教育、现代化教育和双思教育等先后到各乡镇(村)演出计171场次,观众达8万多人次。自90年代开始,每年春节送文化下乡,不但文艺演出,还有送春联、书画到农家,深受欢迎。
(2)组织阵地活动
70年代后,县馆设有曲艺场,经常组织故事演讲、评话说书、音乐晚会和影视放映等活动。 1963年秋举办首届群众美术作品展览,后每逢重大节庆均举办大型书、画、影赛展活动。其中叶浅予藏画展为档次最高。还有与温岭等地的书画交流展、丁立君、袁一凡等个人展。1953年2月举行首届全县业余剧团会演,1955、1956年举办两届音舞调演,后还举办多届现代戏调演。自1985年后,每年一届举办全县群众文艺调演,1989年后改为每二年一届,使群众文艺调演制度化。1953年曾组织民间灯队进城表演。1984年国庆活动开始,组织大型的山水旅游节,广场民间艺术表演和元宵灯会活动,至今共10多次。其中1985年元宵灯会有10个项目,25支队伍进城表演3天,盛况空前。70年代后,县馆组织群众故事赛讲活动,1994年后连续举办9届小故事大王选拔赛;60年代初曾组织"百人大合唱",适逢重大节庆,县馆组织群众歌咏活动有"革命歌曲大家唱"、"农村(乡镇)歌手赛"、"民乐比赛"和"香港回归"、"建党70周年"、"建国50周年"等大型群众歌咏比赛和文艺演出活动。县馆先后举办歌咏、故事、美术、书法、写作、舞蹈、摄影、戏剧等各类文艺培训多期。自1986年后举办暑期少儿文艺培训活动,先后共计16次,120个教学班,近四千人次参加培训学习。
(3)创作、辅导及成果
戏剧。
本地农村普遍演社戏,剧种有唱平台、的笃班、绍剧和小京班。1950年县馆建有民艺剧团。年底,全县有业余剧团60多个。70年代县馆举办文艺培训班和戏剧表导演班,农村先后办有分水、横村、新合、钟山等八个业余剧团。1985年县馆办有青年越剧团。业务干部经常随团下乡辅导。1983年钟山越剧团上演县馆包朝赞编写《春江月》,在市赛获优秀奖,后由桐庐越剧团搬上银幕的《绣花女传奇》。现代小越剧《娘啊娘》于1984年赴省国庆献演,省电视台又摄制播放。1989年后,由县馆施莉萌创作,陈敏珠、吴小良等表演的戏剧小品《门槛内外》(1989)、《让我一次爱个够》(1995)、《迟到的歌声》(1998)等均在省、市和华东地区大赛获大奖,其中《迟到的歌声》于2001年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1999年李林华获浙江省中老年戏曲大赛梅花奖,1999年周金花、兰玉珍获浙江省"越剧之友"比赛银奖。
故事。
1964年县馆举办首期故事员训练班,并举行演讲比赛。后故事《李铁毛》赴省调演获优秀奖。从此新故事应运而生,创作与表演同步发展。1974年至1979年间,县馆先后举办故事员培训班30余期,参与1500余人。后又举办多期创作培训和作品加工会。方赛群、朱军清等10多位业余作者的作品在省、市级以上发表或比赛获奖约60多件次。我馆在杭州市十届故事赛中多次获优胜单位,其中陈敏珠在省级以上参赛获奖近10次。吴文昶的《狗尾巴的故事》(1985)、《一把火》(1987)、《大火冲天》(1988)、《生前死后》(1990)、《大树底下》(1992)等均在省级以上参赛获奖,其中《大树底下》于1993年获文化部"群星奖"铜奖。次年省文化厅命名他为"民间艺术家"。1998年后,县馆多次组织参加省、市少儿故事比赛,其中省级以上获奖16人次。由朱芝云创作,陈敏珠辅导,陈静文演讲的《闪光的小脑袋》在七大故都(1997)和省少儿故事赛(1998)中均获一等奖。2000年又获全国首届"蒲公英杯"创作铜奖和表演、指导银奖。
音乐、舞蹈
1954年6月,县馆举办首期交谊舞培训班。1957年1月,舞蹈《蝶恋花》和民歌《唱鸬鹚》在地区会演获奖,其中《唱鸬鹚》又在全省会演中获二等奖。1960年桐庐镇成立"春江乐队"。60年代初,创作歌曲《九里洲》广为流传。1984年后,在桐庐相继成立了"青友"、"朝野"等轻音乐队和"长风国乐队",1997年10月县馆与与工人文化宫联办"职工业余合唱团"。县馆业务干部为业余团队作好辅导工作。1992年农民歌手潘音飞在全国第四届农村青年歌手大选赛获集体组通俗唱法一等奖,个人组通俗唱法二等奖。后进省歌舞团。1992年创作的《畲乡情》在市三江歌赛中获创作一等奖。陈敏珠创作的歌曲《请到畲家来做客》获省创作三等奖,县馆夏林青创作,张文婷演唱的《等待春天》在省三届创作歌赛中获创作和演唱银奖。
美术、书法
1960年6月,画家叶浅予回桐与业余作者举行讲座。自1963年后县馆开始组织群众美术创作活动。先后多次举办培训活动。1985年10月叶浅予又回桐与美术骨干讲座,并与诸画家作画示范。在县馆的辅导下出成果有:《干群一家亲》和《新课堂》(1969)、《瑶琳仙子》(1981)、《小鸭子》(1982)、《春江捕鱼队》(1983)等多件美术作品在省展出入选,其中《小鸭子》入选全国展,后又与《春暖》两件作品送日本静冈县展出。丁立君的宣传画《城市之光》(1981)、《防酸雨》(1983)、《一丝不苟》(1984)均在全国赛展入选和获奖,其中《一丝不苟》入选全国6届美展。吴连江的套色木刻《蒸蒸日上》(1989)在全国赛中获铜奖,刘兵的《黄果树瀑布》(1992)获国际书画赛佳作奖。徐森的国画《山水》(1998)入选首届中日"人与自然"书画大赛。吴樟宏国画山水《浑化无迹》(1995)、《寂韵》(2001)先后在杭州山水画赛获奖和浙江"东方杯"书画赛入展入册,还有他的《牧归》(1999)与丁立君的《一丝不苟》,谢玉霞、王德林的剪纸共4件入册《杭州美术50年》。何璟的水彩画《江畔》获杭州市建国50周年美展三等奖。楼一层的《七里扬帆》(1989)、《桐溪捕蟹图》(1993)在浙江省"耕耘者画展"入展和获奖。自1995年至今在杭州市7届少儿绘画大赛中,有30余件获大奖。
1985年后,有50余人的硬笔书法作品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入选和获奖。其中洪隧卿(1988)在首届国际钢笔书赛中获一等奖,苏镜淼(1991)的篆刻作品在全国篆刻展入选。孙峰民毛笔书法(1993)入选"书坛新人大展"和省"鼎立杯"书法赛获三等奖。胡泰法的毛笔书法作品先后在全国第3届楹联书法展。
(1999)入选,第3届全浙书法大展(2001)获提名奖和浙江"东方杯"大赛展入册。卢公达的毛笔书法作品2001年在"中国近现代书画赛展"中入展和"第五回国际书画交流展(日本、韩国、桂林)获金奖。
1994年和2001年,县馆2次组织少儿书画"十佳"赛展活动,1999年张帆、王申被授予"杭州市小画家称号"。2001年鲁宇飞被授予杭州市"少儿书法家"称号。
摄影
1969年王天瑞的摄影作品《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在浙江省展入选。《钓台》、《春茶》(1982)、《富春江三景》(1983)、《江天极目》、《七里扬帆》(1985)、《嬴州华表》等作品分别发表、入选在《人民日报》、《上海画报》、《钱塘江影集》和《中国风光摄影艺术展》。徐乃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1989)、《山村小学》(1990)入选《中国摄影》和"家乡美"、"可爱的中华"大赛展。其中《山村的小学》和程明华的《在乡村演出的日子里》(1992)等入选日本第15、17届亚太地区摄影大赛展。2001年叶少波的《越角人家》在"南湖之光"全国摄影大赛中获优秀奖。
(4)民间艺术的开发与成果
本县民间艺术资源丰富,县馆十分重视做好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1989年编辑出版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桐庐卷》,1991年出版了《吴文昶故事作品集》,1989年完成民间音乐收集整理,并协助杭州市群艺馆做好莪山畲族乡民歌的收集工作,2001年还新编排了畲族舞蹈《棍凳舞》赴杭参与西博会展演活动。1984年后,县馆重视民间灯彩的发掘和活动的组织工作,分别恢复了龙灯、竹马、大灯、大马等10多个项目。其中彰坞的狮毛龙和茆坪的女子板龙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赴杭参加西博会民艺展演活动。2000年由老馆长撰稿拍制了《桐庐民间灯彩VCD资料片》。桐庐的民间剪纸古之有之,广为流传。1989年,在馆长的主动争取下,《胡家芝剪纸喜花集》得到故乡政府的资助后终于出版。1992年,市群艺馆将桐庐列为民间剪纸开发基地后,县馆将此列为美术室重点项目,馆长亲自主持开发工作。先后举办剪纸培训班7期,举办大小展赛活动12次,组织作品送省市参赛13次236件次,其中张文子、何璟等的人作品获奖89件次。由老馆长创意,谢玉霞、张文子合作的的20米长卷《巾帼风采》送贺在京召开的世妇大会,重复件又在浙江省巧女手工艺品大赛中获二等奖。1996年10月有43件作品入选"浙江中国民间艺术展览",其中谢玉霞的《富春江风光系列》和王德林的《古代神话系列》分别获金、银奖。同年经县馆推荐谢女士加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1997年浙江省委宣传部部长梁平波为桐庐剪纸展题了词。1997年4月谢女士应邀赴西班牙参与为期半年的民艺交流活动。10月县馆还选送10件剪纸作品赴俄罗斯圣彼得堡交流展出。是年底在浙江省文化厅的《群众文化》刊物上发表了余守贞撰写的谢女士剪纸专题报道和剪纸骨干的作品18件。1998年4月省文化厅命名桐庐为"民间艺术(剪纸)之乡"。同年11月县馆协办了浙江省民间艺术研究会暨民间剪纸研究会年会,并举办了大型剪纸作品展览。2001年1月,县馆民间剪纸研究会年会决定,在景点"女儿村"联办"桐庐民间剪纸艺术馆"。同年4月15日,接待了德国专家杨·森夫妇来桐考察民间剪纸艺术。
(5)文艺编辑--理论研究
1956年县馆创刊《桐庐文艺》,创刊《五云文艺》,其中《桐庐文艺》终于1984年,累计发表300余业余作者的文艺作品2000余件。1958年县馆曾编印《桐庐大跃进民歌选》,1960年编印《桐庐歌谣》,内刊有民歌101首。70年代后选编纪念性征文专辑8种。1981年后创编干部包朝赞的小说《妻子》、《茉莉花》(1981)发表于《西湖》。施莉萌《初探瑶琳洞》等散文6件和《马路天使》2件小说先后发表于《浙江日报》,小说《风吹落了桂花朵儿》(1986)发表于《江南》。1984年县馆创刊《桐庐故事》,刊出5期。1985年原《桐庐文艺》与县馆文联合办,改名为《桐叶》。1989年出版《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桐庐卷》,后获杭州市"文艺奖"一等奖。1991年,出版了《吴文昶故事集》。次年获杭州市"文艺奖"二等奖。1993年出版了施莉萌《戏剧与小品》作品专集,1994年获杭州市文学奖。1999年,由楼一层、何璟编辑出版了《桐庐民间剪纸》作品专集。
本县群文理论研究始于1986年。吴文昶的论文《还是要坚持口头性--关于新故事创作的通讯》发表于杭州市《新故事理论研究文选》第一集。朱芝云的《适应改革办好农村俱乐部》(1989)发表于杭州市《群众文化理论研究文选》第三集。此后,县馆多次组织干部论文写作培训班和作品加工会。先后有30多件作品发表在省市有关报刊上。主要有:申屠妙琴的《对江南"时节文化"的思考》(1997)、陈敏珠的《文化下乡贵在坚持,重在创新》(1998)和楼一层的《调整功能定位,转换运行机制,加快文化的发展》(2000)、《开发出成果、创新出特色--桐庐民间剪纸开发有感》(1997)、《也谈民间剪纸的创新》(1996与何璟合写)、《开发民间艺术,繁荣农村文化》(2000)等发表在省文化厅《群众文化》和省馆的《群众文化动态》上。其中楼一层的《开发出成果,创新出特色》等3件入选《群众文化大视野--全国群众文化论文集(第二卷)》,《开发民间艺术,繁荣农村文化》等2件发表于《中国文化报》。 为了总结成果,促进发展,县馆于1999年又汇编了《春催山花》桐庐群众文化论文集。
(6)农村网络辅导
1953年分水儒桥村俱乐部诞生后,尔后农村相继举办俱乐部,成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要阵地。60年代中逐渐消失,唯儒桥村俱乐部坚持至今,1986年后多次评为省级先进单位。90年代,农村相继兴办乡村老年活动室,十分活跃,并在恢复民间艺术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3年窄溪镇文化站诞生,后各乡镇先后建有文化站,至1984年底,实现乡乡有文化站。80年代县馆具体做好乡镇文化站的管理和辅导工作,其中协助县文化局多次调整文化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待遇和列编工作,得到文化部的肯定。1994年后,县馆仅抓业务辅导工作。1995年后,在创建"东海明珠工程"中,县馆积极配合文化局做好具体工作。至2001年底,全县23个乡镇文化站,其中省级达标有窄溪、横村2个站,市级达标有凤川等13个文化站。杭州市文化局曾于1997年,1999年,2次来桐在凤川和横村召开杭州市创建工作现场会。
三、近、中期规划
(1)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继续贯彻"两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调整文化馆的功能定位,转换运行机制,深化内部改革,提高工作效力,加快文化馆的自身发展。
(2)加强农村文化网络建设的辅导,以广场文化和时节文化为载体,因地制宜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繁荣群众文化,为提高公民道德和文化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服务。
(3)加强馆站干部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强自身建设,把馆站办成精神文明的窗口。
(4)拓展以故事,戏剧小品和民间剪纸为主的特色文化,申报全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
(5)全国开展工作,发挥文化馆站的综合社会功能,为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而努力。(撰稿:楼一层)
联系电话:(0571)6421369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