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文化文化馆县级文化馆 → 详细信息
临安市文化馆
    2002-06-11 14:20:26
联系电话:(0571)63722075
联系地址:浙江省临安市锦城街道广场路16号
邮政编码:311300
一、主要沿革和重大变更 1950年5月建立浙江省立临安县人民文化馆;1952年10月改称临安中心文化馆,负责临安专区所属其群众文化工作。1953年临安专区撤销,改为临安县文化馆。1950年7月、8月,昌化、於潜两县文化馆先后建立;1958年12月并县后余杭县文化馆并入。1960年於潜、昌化两馆因并县而并入临安县文化馆。1961年3月余杭文化馆分出,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县文化馆撤销。1969年县文化馆与临安剧院合并,改建为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1973年恢复县文化馆,临安剧院分立。1981年1月於潜、昌化两馆正式设置为分馆。同时在岛石镇建立昌北区文化站,直属县文化馆,1997年昌北区文化站撤销。 1952年临安建立横贩区文化站,於潜建立波前区文化站,昌化建立昌南、昌西区文化站。1958年底各文化站人员均并入县文化馆,文化站撤销。1962年又建河桥、藻溪、横贩、青云桥等公社文化站,1966年底撤销。1978年至1981年原全县49个乡镇逐步普及文化站;2000年撤区扩镇并乡后,现有乡镇文化站26个,其中省特级文化站6个、省一级文化站3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工程5个、杭州市级文化明珠工程5个。1987年玲珑镇文化站被评为全国以文补文先进集体,1990年张涛同志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站长。 2001年底止,文化馆有干部职工21人,全馆有副研究馆员3名,馆员12名,助理馆员3名,暂无群文专业职称者3人。县馆现有馆舍为980平方米。 二、主要业绩 1、农村戏剧活动和创作 建馆起至60年代初,文化馆全面展开了以农村戏剧、民间灯舞活动、办民校、图书流通、时政科普宣传、群众体育等项文化工作。其中农村戏剧活动十分活跃。1950年全县有农村剧团153个,1953年农村剧团多数并入农村俱乐部,是年有剧团152个,1956年为226个,1961年减至119个。66年起因文革,农村剧团消失,其中部分成为大队、公社文艺宣传队,主演样板戏和其他宣传型文艺节目。1978年后马啸、太阳、藻溪、板桥、临天、紫水6乡镇先后建立了半农半艺营业性剧团。1982年以后,农村业余剧团成员部分转入乡镇企业或个体经商,在节假日、农闲季节由文化站统一安排组队演出。 从越剧发展史考察,临安还是越剧的第二故乡。临安县乐平乡外伍村是越剧最早演出地之一。乐平人酷爱越剧,50年代乐平乡11个村中有8个村办越剧团。据史料载和老人回忆,外伍村一座古老的祠堂,是嵊县小歌班第一次登台演出的地方。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农历正月,嵊县南派唱书艺人高炳火、钱景松来到外伍村,凑巧碰到两班同行。当时越剧尚处在说唱阶段,仅有二三人搭档,唱书时生旦净丑一人兼做,限在桌子后面作简单的表演。在村民们要求和鼓励下,在外伍村祠堂前用稻桶门板搭台、化妆登台演出了《倪凤扇茶》的大胆尝试,竟十分成功,受到村民称赞。以后一个多月又巡演了《绣荷包》、《卖青炭》、《七美图》、《赖婚记》等,回嵊县以后他们就照此演出。从此越剧从落地唱书的“只唱班”一跃而登上戏台,成为又唱又演的“小歌班”,而后逐步发展成遍及南国的越剧。 文化馆为适应农村群众对越剧演出活动的需要,在剧本、演唱资料的编写创作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小戏《抢备箕》、《花伞》等在《剧本》杂志发表,并出了单行本。文化馆干部王天一创作的大型现代越剧《杨立贝》由昌化越剧团于1960年10月在杭州胜利剧院首次演出,1962年赴上海演出60场,至1963年已演出320多场,观众有百万之多。后又改编拍摄成电影《血碑》。小戏、小品《三诓妻》、《杨柳泉边》、《情系安多》、《夫妻逗娘》、《称官》等获省、市创作表演一、二等奖,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等。 2、民间文艺的搜集整理出版 民歌:临安民歌素负盛名,丰富的民歌一直在民间流传。早在唐末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衣锦还乡,就吟唱民歌大宴乡亲父老,赢得满座和唱,群情欢跃。建国后十分重视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1956年至1957年组织业余作者搜集整理民歌民谣,曾出版《临安民谣》l册,1958年编印《临安民歌》、《临安民谚》各l册;1956年至1957年临安、昌化两县分别举行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选送优秀节目参加浙江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民歌《李三宝》、《里郎歌》获演出一等奖;昌化文化馆干部张文清获民间艺术活动个人奖;农民歌手王双风参加浙江民间歌舞团赴北京演唱。《李三宝》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得好评,灌了唱片全国发行。《李三宝》等4首民歌收入吉林大学出版的《中国民歌选》。1963年编印《临安民歌》选辑。1989年编辑《中国民间歌舞集成·浙江省临安县卷》,其中30首民歌入选《杭州市民歌谚语卷》并由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百客囤》、《摘胡瓜》、《二姑娘相思》、《十杯酒》、《凤阳歌》等9首入选《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 民间灯舞:临安的民间灯彩较有特色的龙、狮、马、鱼、花、车、彩凉船、云头舞等20余个品类。辇灯(又称车子灯)、滚灯、彩凉船、云头舞、变形狮子均为昌化地区所特有。云头舞1957年参加省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三等奖。狮舞中的《变形狮子》在省内外诸多狮舞中独树一帜。《云头舞》、《变形狮舞》、《桥川青狮扒》、《彩凉船》等品种入选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浙江省卷》。龙舞中的《临安水龙》独具地方特色,它通过意喻唐宋五代吴越国王钱鏐为金龙,从出世入水到变成水龙恩泽百姓的表演过程,表达了人们对处于乱世的钱王能兴修水利、重视农桑、保境农民、富裕百姓,从而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功德的赞颂。整个表演套路由一条50余米长的金龙腾空出世后,通过游龙、跳龙节、快速螺旋跳滚,从360度大立圆左右螺旋慢行进到巨龙腾飞,跃然入水变成一条嘴中喷水,身披闪光蓝绸的水龙;又通过龙卷巨浪、龙鱼慢游、龙斗巨浪、回头戏潮、龙斗旋涡到水龙变舟等组成。既意喻了钱王在乱世中崛起称雄的艰难,又意喻了人们对钱王恩泽百姓的感德,整个表演寓意深刻,赏心悦目。临安是吴越国王钱鏐的故里,当地人们用水龙来意喻钱王的传说和在节庆用舞龙来赞颂钱王的习俗由来已久。该节目是2001年初,临安市文化馆根据民间传说和习俗,在原民间龙舞的基础上通过挖掘整理、加工提高而成的。2001年9月,在参加杭州市庆祝建国五十二周年文艺晚会暨杭州市《风·雅·颂》民间艺术展演中荣获表演金奖、最佳道具制作奖,还参加第五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节(杭州主会场)中外民间艺术交流演出并获国际友谊金杯。另具地方特色的还有《乐平蚕龙》、《潜川软腰狮子》等。 民间文学:临安民间文学蕴藏极为丰富,县馆多次组织人员采风,搜集整理编辑出版民间文学。《一线天》、《洗眼池》、《青蛙告状》、《九仙山与庆仙村》、《红蛇洞》、《金鸡石》、《径山云雾茶》、《彭祖八百岁》等100余篇在省内外发表并入集出版;1980年编印民兵斗争故事集《天目截》(12万字),1981年编印《临安文艺》“民间文学”专号,1981年编印《天目山地名故事》(10万字),1988年《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临安卷》出版(40万字),尔后又出版了《钱王传说》(9万字)、《天目山传说》(8.5万字);1981-1994年县馆所编的《临安文艺》、《临安文化》、《天目山故事》等报刊专门开辟专栏,发表民间故事。 3、“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培育与发展 1993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临安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现代民间绘画)”。临安的民间绘画具有较深厚的历史底蕴,文化馆自1982年至今的十多年里,共举办农民画培训班46期,还与基层共建四个现代民间绘画教育培训基地,受训600多人次,现有一支40余人为骨干的作者群体;举办和和联办画展30多次,作品多次在国内外、省市展出获奖。俞志平的《农家小院》获首届中国农民画艺术节金奖,应曙民的《老当益壮》获银奖,于立勋的《踏碎月花花》获文化部首届农民画展二等奖。《马灯舞》、《端午节》、《做秤》、《炎夏》、《育苗》等先后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北欧等展出。农民画的创作活动和成果先后由《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电讯》、《光明日报》、《新民晚报》、《群众文化》等10余家报刊报道。国画《秋实》、《山色有无中》、《飞瀑》、《西施忆月》、《一峰人家别有村》、《幽谷队员》、《薄暮寒云图》、《月是故乡明》等多幅作品在全国、省内外展出获奖。书法艺术自99年配备专职干部以来势头较好。王江松的草书《唐诗条幅》获杭州市五个一工程奖,并入选韩中书法交流展赴韩国展出。组织书法作品多件参加省市展评,获奖作品十余幅。 4、群众创作的繁荣 群众创作1962年前以自编自演小戏、演唱作品为主。1960年6月,业余作者董德锦出席全国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新闻方面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被评为全国文教群英会先进工作者。1963年起配备了创编干部,专管群众创作辅导、业余作者培养和群文报刊编辑。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笔会、征文、比赛、评奖、办刊物、发表作品等渠道,培养业余作者500余人,能在省市级发表作品的作者150余人。改革开放以来群众创作进一步繁荣。1963年起先后创办编辑了《临安演唱》、《临安文艺》、《临安文化》、《天目山故事》、《俱乐部报》等14种群文报刊,编发群众作品600余万字。编撰出版《征文选集》等作品集20余件。80年代起以各乡镇文化站业余创作组为中心,创办编印《天目山》、《竹乡文艺》等乡镇乡土文艺刊物32家,最多的年份能刊出60万字的作品,有10%的作品在县、市、省级报刊发表,成为培养业余作者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园地。 黄停的《暮霜沉沉》、《曾微笑着注视过你》、《奉献敬意》和傅汉强的诗歌《乡愁》、小说《乡愁》等第一批登上《人民文学》、诗刊《星星》、《当代诗坛》等全国性报刊;散文《伏虎手》、《铜壶的思念》、《这儿是越剧的第二故乡》、《翠竹飞花队》、《她们在创造心灵美》、《一片乡情在画中》、《西双版纳风情录》、故事《圆圆的嘴巴》、《拣来的祸水》、《两亲家抢银》、《作家的代价》、《玉兰》等40余篇发表在省、市报刊和收入集子出版,获奖作品10余篇。戏剧小品《翠花更衣》1993年获华东第四届田汉戏剧奖。 1989年以来编撰出版了《苏拭两浙诗选》、《浙江名胜》、《相思一枝队》、《可爱的杭州·临安卷》、《失火的花朵》、《滴水涟涟》、《大山魂》、《小山溪》、《绿的苦恋》等10余部文艺书籍。 5、巩固群众文艺演出上新台阶 大中型文艺调演、专题演出每年都要举办多次。如国庆、七一、春节、艺术节、商交会和配合重大时政宣传活动的专题文艺晚会、大奖赛等都由县文化馆组台、辅导、承办,成为全县文艺演出方面的组织辅导中心。 农民歌手胡小娥,自幼爱好文艺。高中毕业后进於潜供销社工作。1990年10月参加全国农民歌手邀请赛获--等奖。文化馆为了给胡小娥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落实她在於潜文化分馆工作。公费派她去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声乐培训班进修。1991年9月获“中国民歌演唱邀请赛”第一名;1992年3月,作为浙江省的代表出席第三届中国艺术节,6月获《中华大家唱(卡拉OK)曲库》群众歌唱比赛第二名;10月获第四届全国农民歌手大奖赛第一名;同年获“江浙沪,江南风创作歌曲大奖赛”特等奖,同时获“第二届全国民族民间音舞大赛”特等奖。1992年底调入浙江歌舞团。现为中国武警文卫团著名歌唱家。 6、拓展校园文化 与县教委合作创办业余少儿艺校,文化馆馆长兼校长。开设曲艺、器乐、声乐、舞蹈的专业课,由文化馆干部兼课辅导。还与县农技学校合作开设工艺美术班,已培育学员200多名,还每年定期举办美术、书法、文学、摄影等少儿艺术培训班。 7、艺术摄影的掘起 临安的摄影起步于1957年,至今已培养起一支40余人的摄影骨干作者队伍。他们深入生活,从民俗风情中摄取题材,作品的现实性和民俗性成为临安摄影的特色。陈洁的作品《山村学子》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俗影协联办的第二届国际人类贡献奖年赛二等奖,《自得其乐》获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首届出国选拔大奖赛”铜奖,《山城话旧》获香港摄影画报年赛银奖。顾兆明的作品《老伴》获《摄影世界》与日本举办的“亚洲风采”影赛特等奖。《明天会更美好》、《里面是啥样》、《期望》、《美景画不完》等100多幅作品在省以上获奖、发表。 8、国内外文化交流及接待文化名人考察情况 1987年2月,农民画《炎夏》、《青苗》等入选《中国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展》赴美国蒙大拿州等地展出,蒙大拿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杰姆斯·G·托得教授给《炎夏》作者马月强写来感谢信,给予赞扬。2001年,德国专家扬森夫妇专程来临考察农民画,并购画珍藏。 1980年至1994年,县文化馆先后接待国内外文化名人学者9批43人(次),如日本社会学博士民俗学专家铃木满男、版画家古元、杭大副教授吕洪年、青年作家赵锐勇、美国留学生美慕里、著名民俗学教授姜彬等。八一电影制片厂高级编辑鲍梦梅编导拍摄的临安第一部电视艺术片《大学生与小蔑匠》,取材于1984年《临安文艺》第4期同名小说,于1987年元旦中央电视台播映;指画家吴野夫在临安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指画馆——天目山指画馆,陈列了他献给家乡的72幅指画珍品。 三、主要人文资源和民间文艺资源 临安的人文资源 (旅游资源)和民间文艺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东、西天目山、钱王陵园、功臣塔、婆留井、玲拢山、洞霄宫、青山湖、大明山、龙塘山、瑞晶洞、湍口温泉、浙西大峡谷、太湖源、白水涧、天目石谷等等;名胜和旅游景区(景观)大都蕴含着民间文艺资源,如民间故事、传说、摩崖石刻、根艺、剪纸、泥塑、麻绣及由此而创作的现代民间绘画等。 1995年4月,县文化局己提出了创建文化先进县的奋斗目标。中共临安县委(1995)30号文件下达《关于开展争创文化先进县活动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以国办文化为龙头,以杭徽公路在临安境内的百里长廊为重点,抓好国办文化设施和杭徽路沿线10个镇的文化设施建设,以此带动和辐射其他乡(镇)的文化建设”。 临安市委、市府1999年下发(1999)35号文,就加快文化事业的发展发布了若干政策,2000年又提出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生态名市”和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市文化馆的重建也已批文立项,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联系电话(0571)63723912 63734081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