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鄞县文化馆 |
|
2002-07-05 10:03:59 |
联系电话:(0574)87332036 联系地址:宁波市江东虹桥巷5弄1号 邮政编码:315040 一、主要沿革及基本情况
鄞县文化馆成立于1950年9月10日,当时称鄞县人民文化馆,馆址设在姜山镇私立育姜小学礼堂(大本堂)内,面积500平方米,干部职工6人,分群众教育、书报阅览和文娱宣传3股。1951年10月,随县府搬迁至宁波市江东虹桥巷4号办公,并在邱隘设活动场所,开展图书、收音、戏剧、曲艺等业务辅导活动。1952年10月更名为宁波中心文化馆,干部职工增至10名,按创作、曲艺、文化宣传、中苏友协、文艺、美术、图书、收音、总务等门类分工,除负责鄞县群众文化工作外,兼宁波专所属各县文化馆的示范、联系、辅导任务。1957年9月根据浙江省文化局通知改名为鄞县文化馆后,馆址迁至宁波划船巷42号。1959年1月县市合并,鄞县文化馆并入宁波市文化馆,统一在宁波药行街办公,1962年2月鄞县恢复建制,文化馆也同时恢复,馆址仍返回宁波江东虹桥巷。1966年“文革”开始,县文化馆、区文化站的工作逐渐停顿,农村俱乐部随之取消,不少群众文化干部、文艺骨干受到冲击。1970年3月县革委会政工组宣传办公室派员筹建鄞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站址借江东工人俱乐部。同年9月成立宣传站革命领导小组,干部6人。1973年4月鄞县毛泽东思想宣传站复称鄞县文化馆,由“东俱”迁返虹桥巷办公。1976年在彩虹桥巷51号新建馆舍620平方米,同年8月新址启用。10月“四人帮”粉碎、文化馆事业复苏,区文化站全面恢复,民办公助文化站开始发展。文化馆、文管会办公室、图书(馆)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下设文艺创作、美术展览、曲艺图书、文物、后勤等8个组,全馆有干部职工26名。1985年7月,文管会办公室分出单独建制。1988年文化馆自筹资金(与原馆舍连榀)扩建新馆舍200平方米。6月调整业务分工,设文学戏曲、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群文调研、图书和行政后勤6个组。1989年3月,图书业务从文化馆划出,单独建立鄞县图书馆,分开后,文化馆(包括区文化站)有干部职工28名。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区文化站撤销并入镇乡文化站,划归镇乡政府管理,文化馆尚有干部职工18名,下设文艺辅导部、多种经营部、美术摄影室、行政后勤办公室。1995年底,文化馆集资150余万元购买新大楼(包括拆迁赔偿600平方米),增加办公活动用房1300余平方米。同时调整业务部室,下设文艺辅导部、美摄辅导部、儿少文艺部、多种经营部、创编调研室、行政后勤室。1996年,省文化厅定本馆为一级文化馆。
二、建馆以来主要业绩
鄞县没有县城,文化馆的工作重点在农村,以搞点示范、提供资料、培训骨干、举办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群众文化网络等为己任。建馆初期,与育姜小学合办妇女识字班、创办姜山镇冬学,设黑板报和墙报。每月举办一次讲座。馆内开辟图书阅览室,在附近的茅山乡设图书分站。组织农村业余剧团和领导馆属陈兰春姐妹剧团。成立收音站并组织机关、单位收听中央、华东、杭州3台新闻。1952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全县掀起以建设农村俱乐部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网,利甲展览、土广播、黑板报、幻灯、文化挑等文化宣传工具、配合农业合作化、过渡时期总路线、“农业纲要四十条”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等中心任务,广泛开展文化宣传,并通过组织辅导业余剧团、农村俱乐部,举办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等示范活动,把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引向自觉的、有组织的轨道。至1957年底,全县有农村业余剧团351个,俱乐部417个,图书室42个,幻灯放映站17个,创作组9个,歌咏队150个,民间乐队10个。
“大跃进”时期,文化馆深入农村搜集素材,编写文艺宣传资料分发全县。在全县第一个大型水库“三溪浦”工地,以文艺演唱、墙报、工地战报等开展宣传鼓动,受到广大民工欢迎和领导重视。在群众性新民歌创作活动中,涌现出一批业余创作骨干,编辑出版了《鄞县新民歌选》。但由于受急躁冒进和浮夸风的影响,群众文化也偏离轨道、全县11个人民公社都建立了人民文化馆和脱产文工团,各种业余文艺宣传队有1271个。活动高指标,内容脱离实际,使群众文化事业本身遭到严重挫折。1960年国民经济陷入严重困难时,公社文化馆、文工团不得不全部撤消,农村俱乐部的活动也全部停顿。
1962年2月,文化馆恢复建制后立即深入农村蹲点,重新组织俱乐部等文化网络。1964年以邱隘公社俱乐部为试点,配合学雷锋、讲“三史”开展戏剧、歌咏、故事、创作等活动,俱乐部名声大振。1963年全县农村俱乐部发展到643个,普及率达到83%以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群众文化随着城乡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群众物质生活的日益改善,发生了新的变化。
1、群众文化网络迅速形成,群文干部队伍不断壮大。
到1983年底,全县已基本实现“乡乡有文化站”的目标。1990年,52个乡镇建成具有各种活动功能的文化中心36个,占全县乡镇的69.3%。全县“辙、扩、并”以后,在24个乡镇中,有特级文化站10个,一级文化站4个,村(厂)俱乐部、文化宫、青年之家、乡镇图书(馆)室、业余文艺团队等600余个。村(厂)图书室和文化个体户更是星图棋布,遍及集镇、山村。
1984年以来,文化干部队伍发展壮大。五六十年代时,文化馆干部仅几人、十几人,90年代发展到20多人。过去文化站专职人员屈指可数,又都是民办人员,现全县有专职文化站人员80余人,邱隘、石矸等文化站都配有专职人员3个以上。特别最近20年,全县有3批55名文化站人员被录用为全民和全民招聘干部。截止2001年,文化馆、站有副高职称2人、中级职称13人,初级职称28人。群文网络的迅速形成和群文干部队伍的不断壮大,为开展群文工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2、各类创作和展演活动喜获丰收。
改革开放以来,鄞县的群众文艺创作和演(展)出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群众文艺创作喜获丰收。1985年?1996年,文化馆的内部小报《东钱湖》共出刊45期,发表各类文艺作品70余万字。1996年,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群众文化工作的需要,改《东钱湖》为《钱湖群文》,出刊10余期后,因经费紧张而停刊。1962年创办的《鄞县文艺宣传资料》,已出刊700余期,发表各类文艺宣传资料200余万字。特别是近10余年来,在全国、省、市级发表或获奖的作品有250余件,如傅红平创作的歌曲《田野上飘起一阵鸽哨》在浙江省第二届音舞节中获创作一等奖,《走过险滩大路来》获全国农民歌手比赛创作奖;沈鲁乡、汪平创作的歌曲《美丽的东钱湖》获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的中国“黄河口”杯歌曲评选金奖;刘德良创作的4集电视连续剧《代理检察长》获1989年浙江省电视剧评比一等奖;1996年舞蹈《席姑戏马灯》和少儿舞蹈《田螺姑娘的孩子们》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优秀演出奖;2000年表演唱《糯糯年糕浓浓情》获全国表演唱大赛一等奖和宁波市“五个一”工程奖;2001年儿童剧《我长大了》获全国首届戏剧文学奖金奖,并入选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
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整理研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继1984年完成《鄞县民间故事选》之后,30万字的中国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民间谚语集成鄞县卷于1989年出版;《鄞县群众文化志》也于199O年9月问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和《中国民间音乐集成》搜集整理工作进展顺利,并有4只民间舞蹈和6首民间器乐曲被选入浙江省卷,《八盏马灯》、《渔翁捉蚌》被编入全国卷。
群众文化理论研究也有发展。继张才彬参与编写浙江省《群众文化概论》、杨余庆参与编写省市《文化中心手册》之后,谢振金的论文《对农村群众文化工作中普及与提高问题的思考》被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编入《群众文化论丛》第11辑。论文《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心城镇文化建设初探》获全国第11届“群星奖”银奖。
群众性美术、书法活动蓬勃开展。至今已有150余年作品在省、市乃至全国级的展览和比赛中展出和获奖。如张顺川的油画《海的回忆》入选中国艺术古人地主办的全国油画双年展并获浙江省94“改革月报杯”农民书画大赛一等奖;盛元创作的国画《榕荫茶暖》和《山荫茶室》,1994年10月在新加坡展出;孙宁的水彩画《欲晓》和张顺川的油画《海滩》均入选全国八届美展。在’2001浙江省“东方杯”群星美术书法大展中,鄞县文化馆选送的30余件美术书法作品,获得两金一银三铜的好成绩,并有9个获优秀奖,16个获入选奖,获奖数量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第一。在2001的全省东海明珠乡镇美术、书法、摄影大赛中,鄞县又获得了3个金奖。
群众摄影活动方兴未艾,现有重点骨干60余人。任爱娟的《高山育秧》在人民画报发表后,又有10余幅作品入选省影展并获奖;赵小康的《八小时之外》获省摄影比赛二等奖;俞东高的《金色的黄土坡》入选全国文化馆、站干部摄影作品展;陈云波的《园丁》获“爱我中华、照我大地”全国摄影大赛最佳作品奖。
(2)文艺活动丰富多彩。据1991年至2001年10年不完全统计,举办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200余次,参与骨干达11.5余万人次,观众230余万;举办各类大中型展览40余个;各类业务培训班25O余期,培训骨干6000余人次。特别是近几年业,鄞县文化馆主动适应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不断创新工作方式,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开展各类文化服务活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大活动策划组织方面,成功地组织承办了三届东钱湖文化艺术节暨鄞县“商之乡” 贸易节,’97、’98梁祝文化节和中国首届梁祝婚俗节,迎香港、澳门回归大型庆典活动,庆祝鄞县解放50周年大型文艺活动,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鄞县“世纪之光”文艺晚会等等大型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全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几十年来,鄞县文化馆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作特点,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多次受到表彰,1980年被县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的光荣称号;1987年、1988年、199O年被宁波市文化局评为先进文比馆;1990年、1991年被省文化厅、人事厅评为先进集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