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文化文化馆县级文化馆 → 详细信息
舟山市普陀区文化馆
    2002-07-11 14:37:37
联系电话:(0580)3012054
联系地址:舟山市普陀区沈家门镇东河路94号
邮政编码:316100
一、历史沿革及有关情况   普陀区文化馆始建于1952年6月,馆址沈家门现中大街,当时名称是定海县沈家门文化站,工作人员2名,1953年改名为普陀县文化站。1954年馆址迁到滨江路,1957年又迁到新开路,新建平房面积400平方米,工作人员4名。1958年改名为舟山县文化馆普陀分馆。1963年夏仍恢复为普陀县文化馆,工作人员4名。1981年8月在原地基翻建文化馆大楼,实用面积917平方米,至1985年工作人员逐步增至15名。1987年舟山建市,遂改名为舟山市普陀区文化馆,工作人员16名,其中业务干部12名。现全馆有副研究馆员2名,馆员6名,助馆5名。馆内设行政办公室、音舞室、文学戏曲室、摄影室、美术室和财会室。馆内设党支部,现有党员5名。 二、主要工作特色及有影响的活动项目 1、渔港灯会 每年春节元宵节期间,文化馆在沈家门组织举办大型渔港灯会。所展彩灯由当地民间艺人精心扎制,也有由小岛渔民制作的,再通过乡镇文化站选送上来。这些以反映海岛渔区生活和习俗为主的彩灯,有浓郁的海腥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深为当地居民所喜闻乐见。每到元宵之夜,十里渔港,上百盏彩灯与海水中的倒影交相映辉,使人有恍若仙境之感。当地居民都有元宵观灯的传统习惯,家家户户倾巢而出,滨港马路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成为当地一种传统的文化节日和独特的文化景观。 2、渔港北安公园戏曲角 1991年6月普陀区京剧小组成立,梁定海等京剧爱好者为扩大京剧影响,到北安公园进行京剧清唱活动,吸引了不少戏曲爱好者参加。后来,区长吕建生发现演唱设备简陋,场地狭小,便当场决定拨款1000元,为其搭了小舞台,购置了扩音机。普陀区文化馆戏曲协会提供了部分乐器,条件大为改观。演唱剧种从京剧发展到越剧、甬剧、黄梅戏、锡剧等,演唱者也从老年人扩大到中青年,并规定每周二、四、六晚上活动。1992年普陀区文化馆在北安公园举办了中秋乘凉晚会,1993年又举办了普陀区戏曲清唱大奖赛等。至此,群众性演唱活动越来越红火,渔港“戏曲角”自然形成。每当华灯初上,“戏曲角”人头济济,琴声悠扬,凡有胆量者谁都可以上台一亮歌喉,演员、乐队没一分钱报酬,真正体现了群众文化自娱自乐的特点。由于“戏曲角”影响,普陀区近年连续举办了“振兴戏曲演唱会”、“95华东地区京剧票友联谊演出”、“96海内外京剧票友联谊等戏曲活动”。在1994年中国京剧票友节上,普陀区文化馆戏曲协会京剧小组被评为先进社团。1995年初,北安公园“戏曲角”被推选为普陀十佳大事之一。2001年,北安公园改建成北安广场,“戏曲角”已不复存在,但戏曲爱好者热情不减,新的戏曲角正在渔都孕育和生成。 3、普陀首届渔市节 1991年10月,普陀举办首届渔市节。普陀区文化馆充分利用渔岛特色文化,调集各海岛乡镇的龙灯、鱼灯、船灯、鼓架及舞龙队、高跷队、海岛女子铜管乐队、小海燕艺术团等,组织规模盛大的民俗民间文艺活动,把渔市节的气氛渲染得热烈高涨。渔市节以文为媒,文经结合,促进了普陀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普陀知名度。 4、普陀渔民画 普陀渔民画于1986年4月在《文化娱乐》杂志首次发表,1987年,姜声慧、刘建国等作者的作品入选首届中国艺术节。1988年赴澳大利亚展出,并入选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十大联展。同年,普陀区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普陀渔民画所描绘的主要是普陀海岛特定环境下的劳动场面和生活情景,散发着强烈的海洋气息,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由于采用不同的辅导方法,普陀渔民画家们在个人风格上基本上趋向于两类:一类以写实为主,接近于工笔画,讲究造型和构思,画面稳重完整;另一类则以写意为主,注重感觉,任意挥洒,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带有西方现代派的味道。1990年普陀渔民画赴中央美院展出,部分作品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收藏并获中国民间绘画二等奖。1991年7月,普陀渔民画家王保国、翁孟昌在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了个人画展。同年文化馆美术干部陈乃秋、朱仁民被授予全国民间绘画画乡优秀辅导员称号。九十年代末,在辅导老师姜声慧努力和上级有关部门支持下,普陀渔民画在沉寂数年后又焕发出新的活力。在办班基础上,林国芬、陈艳华、龚葵松、刘云态、丁顺风等业余渔民画家的作品经省外事办出口美国和西欧各国展销。刘云态、林国芬等人的作品也分别在全国民间绘画比赛中多次获奖。目前,普陀已建成5个渔民画创作基地和数个画室,渔民画的创作和展销有望进入市场化操作,前景十分光明。 5、海岛儿童画 儿童画创作是普陀的文艺拳头产品之一。1988年8月赴杭州青少年宫展出,1991年6月赴北京与中国儿童发展中心、宋庆龄基金会联合举办了“普陀海岛儿童画展” ;1992年,普陀儿童画百尺长卷《海底奥运会》送中国奥申委,国家体委副主席浩然等接受了长卷。这三次活动及在国内外频频获奖,使普陀儿童画赢得了知名度,其独特的辅导方法也引起专家的关注。辅导老师朱仁民认为:儿童的思维单纯,没有成人概念化构图与形象的束缚,教师的任务是动用一切手段激发启迪儿童的想象力,而不是强加给他们某种绘画符号,使儿童思维直接进入被表现物体,诱发儿童原始生命创造力,而摒弃透视、比例、技法等框框,只求欲望的表达。因此,普陀儿童画中不少作品确着与其他儿童画所不同的天才性的流露与创造,自成一种意蕴,一种情趣,一种成人所无法达到的境界。 6、稳步发展以文补文 利用海岛“渔、港、景”优势,稳步发展补文项目,使固定资产达到100余万元。本馆补文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采用“滚雪球”方法,成熟一个项目发展一个项目,使补文稳步健康发展。二是将大部分补文收入用于文化活动或扩大补文再生产,真正做到“以文补文”。三是在补文中严格遵守国家各项法规,不见利忘义,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7、举办普陀艺术周 普陀文化艺术周,集“毛主席诗词百米书法展”、“民间民俗工艺展”、“现代民间绘画精品展”等特色展览,“海浪花”摄影大赛、“儿童画大赛”等比赛活动,以及7台文艺演出,100多个创作节目上演,其规模为近年来普陀群众文化活动之高峰。 8、举办“光辉的历程”纪念建党80周年歌咏会。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普陀于6月28日晚在东港体育馆举办以回顾党光辉历程、讴歌党丰功伟绩为主题的大型歌咏会。这次活动的规模、影响、内容形式、艺术质量,都堪称普陀之最。参加歌咏会的10支队伍总人数为2270人,10支舞蹈队演员为500多人,另有组委会及工作人员共计3000余人。这些人即是演员,也是观众,上上下下都是舞台。歌咏会以“东方曙光”、“烽火历程”、“英雄赞歌”、“劳动情怀”和“走进春天”等五个乐章为主线,使整台演出过程干净利落,一气呵成。大合唱气势磅礴,充满了激情;舞蹈表演场面恢宏,渲染了气氛。在场的每一演职员密切配合,协同作战,都表现了自已最佳的状态。整台演出气氛庄重、热烈、欢快、激情澎湃,演出取得了圆满成功。 三、全方位多层次的辅导对象 普陀区文化馆的辅导对象主要在四方面:一是全区13个乡镇文化站,帮助文化站干部提高业务素质,协助文化站组织开展各种培训活动;二是以中小学校为依托,建立了7支中小学生舞蹈队或歌咏队;三是区属各企事业单位以及业余文艺骨干,凡是举办各类文艺汇演,由文化馆派业务干部协助辅导;四是文化馆举办各类培训班,向社会招生。 四、全区共有乡镇文化站13个 其中特级站2个:一是六横蛟头镇文化中心站。该站于1988年建成1000平方米的文化大楼。近年来举办了“全国书刊展览”、“彩灯会演”,组建了渔农民铜管乐队、文化户协会等,在开展文化活动方面成绩显著。目前有图书16000册,补文项目10余个。该站连续4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文化站长唐更华于1990年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站长,现为市政协委员,馆员职称。二是朱家尖镇文化中心站。坐落在国家级旅游开发区朱家尖岛,1994年建成2100平方米多功能综合文化大楼。近年来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举办了“沙滩运动会”、“火炬接力赛”等大型文体活动。现在,有图书近万册,有补文项目近10项。 五、主要成果、受奖情况及输送人才情况 1、荣誉成绩 1985年获省文化馆评比三等奖,1989年评为一级文化馆;1990年获得省群文工作先进集体;1990年12月王国柱被评为全国先进文化馆长;1991年获省录像发行先进单位;1988年、1993年两次被评为省以文补文先进单位;1989年获省艺档工作先进单位。从1984年以来,连续12年被评为区文明单位。 2、学术成果、受奖情况 美术:陈乃秋电影宣传画《十字街头》1981年获全国一等奖,《冬暖》1991年获水彩画银奖;朱仁民国画《在公海上相聚》获1981年全国青年美展铜奖,漫画《严重警告》获全国第七届美展铜奖,民间绘画《擒龙王》在澳大利亚等地展出。陈乃秋油画《一幅有染迹的绣品》获全国第二届静物写生画展二等奖。姜声慧油画《摇篮》获全国第八届群星奖优秀奖。 摄影:章国鹰《炉火正红》1985年获全省人像摄影一等奖,1987年《急、急、急》获省影赛一等奖,并入选匈牙利第六届国际摄影展。1992年《征帆》在省“大地主人”影赛中获银奖,1993年《借光》、《不愿同步》选送参加伊朗第二届“儿童与青年”国际摄影赛。1994年《沙滩女排》获省优秀优育摄影金牌奖。1995年《月下织女》获省文化厅等举办的“耕耘者”影赛一等奖,《打假》获省摄协等举办的“市场风景线”影赛一等奖。黄竞奋的作品《旋转老来俏》获全国书画摄影金牌奖,《太空飞人》获海内外华人摄影艺术赛金牌奖。章国鹰《金龙腾飞》获浙江省“群星奖”摄影作品评选三等奖。 文学:忻怡的小小说《父与子》获全国小小说大赛三等奖,在《小小说选刊》发表,散文《品浪》获中国首届微型文学出版大展二等奖并入选《中国微型文丛》,小说《小夜曲》入选全国文艺编辑作品精选集。报告文学《儿童鸦涂》获省“在群文战线上” 征文一等奖并入选《苦乐春秋》一书。散文《早春的故事》,小说《境界》和散文《沙的童话》在19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三年获全省文学作品征文大赛一等奖。 戏剧:赵学敏、杨永法编导的小品《我就是我》1988年获华东地区小品大奖赛三等奖;小品《心里话》获省第三届小品邀请赛编导一等奖,忻怡的话剧小品《失去》获1987年省戏剧文学征文小品奖。小品《老婆丢了》获省第十届小品大赛二等奖,并在中央电视台“梦想剧场”栏目多次播出。赵学敏的曲艺《和尚卖木梳》获省“古曲新唱”曲艺大赛二等奖。徐兰芬的小品《晚餐》获省十一届戏剧小品邀请赛三等奖。 音乐:周志金、王国柱的歌曲《非常年龄》、《中国船》、《琴声在夜色中流淌》分别获1990年省第三届音舞节创作奖和省歌曲创作奖。 舞蹈:李玲玲、陈红薇的舞蹈《观音斗红蛇》获省三等奖,吴萍儿、李玲玲《普陀水仙》获省音舞节创作奖。1995年,由林卿华、吴萍儿、李玲玲创作的舞蹈《晒盐》获省“泰隆杯”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并获全国第六届群星奖,浙江参赛节目优秀奖。吴萍儿的《晒鲞小娘》获浙江省第五届音舞节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李玲玲的《哦,渔娘》获99年省舞蹈大赛创作二等奖。 书法:杨永法在浙江省“中大杯”青少年书法作品比赛中获三等奖。行书条幅获省美术、书法、摄影赛三等奖。 论文:杨永法《市场经济下群文事业的走向》获1995年全省新举措征文二等奖。1996年《浅论戏剧小品》获省小品创作理论征文二等奖,《普陀文化艺术周联想》《新世纪时期文化馆的改革与发展模式》《论海岛特色文化活动》分获全省群文理论征文三等奖。1999年论文《浅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馆长的素养》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华瀚国际文化发展公司审核批准,入选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跨向新世纪——社会文化论文集》。2001年《浅论村落文化》获二等奖。忻怡的《渔都戏曲角的兴起和成因》、《论舟山渔区新兴节日文化》分获省群文理论征文二等奖,《从一支业余文体团队的兴起看新时期村落文化的发展趋势》获省村落文化征文一等奖。姜声慧的《从大海中汲取营养》获秀州家民画艺术节优秀论文奖。 六、国内外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1987年1月和1988年8月,朱仁民个人画展在香港、新加坡展出。1990年2月普陀现代民间绘画赴北京中央美院举办画展。1991年7月在北京中国革命博物馆举办普陀渔农民画家王保国、翁孟昌个人画展。1991年5月电视专题片“普陀儿童画”分别在中央台、上海台及美国洛杉机华人电视节目中播出。1992年5月普陀儿童画展在北京中国儿童发展中心举行。1985年10月29日,湖北书协副主席、书法报社社长孙方、编辑涛公访问普陀。1986年5月27日,香港著名摄影家简庆福、国际影展评委梁庆鎏为团长的摄影创作协团到普陀创作、交流、访问。1986年8月24日,上海市作协常务处书记、作家赵长天来普陀创作一个多月并进行了讲课。1987年2月3日,浙美院副院长、国画系主任、普陀籍画家顾生岳来普陀讲课。1994年10月,普陀沈家门渔港被定为95中国民俗摄影八大创作基地之一。1995年4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国际著名摄影家陈复礼等25名国内外摄影家来普陀创作交流。1991年举办普陀、桐乡两地书画展,著名书法家钱群淘为展览书写了横匾。1995年10月,人民日报摄影研讨班在普陀举行。(撰稿:忻怡)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