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 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文化文化馆县级文化馆 → 详细信息
嵊泗县文化馆
    2002-07-11 14:47:11
联系电话:(0580)5081591
联系地址:嵊泗县菜园镇沙河路73号
邮政编码:202450
嵊泗县文化馆始建于1952年12月,原址在青沙。1954年迁至县城菜园镇。1958年舟山建县,嵊泗县改为人民公社,文化馆改名为舟山县文化馆嵊泗分馆。1960年7月嵊泗归属上海,又改称为上海市嵊泗文化馆。1962年5月嵊泗又归浙江,再次改称为浙江省嵊泗县文化馆。1988年成立中共嵊泗县文化馆党支部。1991年5月嵊泗县越剧团人员并入嵊泗县文化馆。现有馆舍面积1900平方米,干部职工25人,有专业职称的24人,其中研究馆员1人,馆员及其他系列中级职称人员5人,助理馆员17人,管理员1人。设文学调研室、美术书法摄影室、表演艺术室、行政后勤室等。 一、主要人文资源和民间文艺资源 嵊泗是国家级唯一的列岛式风景旅游区,以“瀚海、金沙、奇礁、古洞、怪石”为特色,有一到三级风景点50余处。泗礁岛上的古庙宇大悲山“灵音寺”,始于后晋天福八年,原名为资福院,为嵊泗历史上有史可查的最早古庙宇。金平岛上的天后宫,始建于同治元年,是目前舟山地区保留清朝建筑最好的一座古庙宇。古灯塔有:花鸟灯塔、白节灯塔、大戢山灯塔等,尤其是花鸟灯塔,建于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是太平洋四大灯塔之一,在国际上有远东第一大灯塔之美誉。白节灯塔等也有100余年历史,是从太平洋穿越中国海入上海港的必经航标,在国内外均有一定影响。在嵊泗各小岛有明清年间抗倭将领留下的一批摩崖石刻古迹,主要有“山海奇观”(枸杞岛)、“瀚海风清”、“东海云龙”(黄龙岛)、“海阔天空”、“鲲鹏化处”、“倚剑”、“中流砥柱”、“水天阔处”、“海晏波宁”(小洋岛)、“群贤毕至”(大洋岛)等。山海胜景有“长滩水缓”、“琼岛摩崖”、“庐山林海”、“绿华引渡”、“初阳望日”等十大景观,有“南方北戴河”、“东方夏威夷”之美称。 嵊泗渔民画乡:1987年12月,嵊泗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嵊泗渔民画以奇特的风格,强烈的色彩,并用重色油画以区别于其他民间绘画。作者多系渔村青年男女,主要以独特的海上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想象构思成画,重神似而不重形似,甚至用变形、夸张的手法作画,自成一种艺术风格。迄今已有200多件作品在北京、上海等地展出,并多次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美术》、台湾《雄狮美术》等报刊上发表。部分作品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等地进行文化交流和展出。 嵊泗灯彩:嵊泗灯彩以龙灯、船灯、马灯较有特色。龙灯以黄龙岛为主。黄龙岛清朝年间就有龙王宫。渔民崇拜龙,每年出海、庆丰、谢洋、过新年均以舞龙欢庆,并且岙岙出龙。舞龙时,有双龙戏珠、龙归大海、龙门阵等阵式,并伴有海上锣鼓。船灯是嵊泗特有的灯彩样式,有单船、双船、群船闹海等阵式。船灯后有跳蚤舞相配合,伴有江南丝竹,边唱边舞,气氛热烈。马灯以马关镇为主,逢年过节必出马灯。近几年,全县范围内连续举行了几次元宵灯会,以各种鱼灯和行业灯为主,在县城举行灯会一条街,成为海岛渔民一个盛大的节日。 嵊泗新闻:起源于清朝末年。以黄龙嵊山为主要发源地,演唱形式分“单口”和“双口”两种,均为坐唱。用小腰鼓、小锣、小竹板等打击乐器伴奏,曲调众多,吸收走书、越剧、绍剧等腔调,演唱内容以县内新闻事件和长篇传奇故事为主。演唱艺员大都为盲人。 二、主要活动项目和工作特色 组织“海上乌兰牧骑式”小分队:根据嵊泗列岛岛屿分散,渔村文化生活较为枯燥等特点,县文化馆从50年代起坚持组织业余文工团,每年排演1至2台文艺节目,送戏到小岛、渔场,进行巡回演出。小岛环境艰苦,交通不便,舞台、灯光等设备又差,而演出恰恰在海滩、晒鱼场等处,有时还冒着七级大风过海摆渡。但小分队抱着满腔热忱,克服种种困难,全心全意为渔民服务,几十年如一日,被当地干群誉为海上文艺轻骑兵。 扶植海岛民间绘画:1987年3月,嵊泗县文化馆李佛裔、李非雪两位美术干部举办了第一期美术作品加工班,经过半年左右时间创作80余幅嵊泗渔民油画,引起县委、县府领导的重视。1987年9月,县文化馆在嵊泗召开了“嵊泗渔民画赴沪展”记者招待会,有上海市文化局副局长杨振龙,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美协主席沈柔坚,美术评论家何振志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等记者应邀来嵊赴会。1987年10月,嵊泗渔民画在上海美术馆展出,并举办学术讨论会,受到上海美术界的好评。当年12月,嵊泗渔民画赴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并有20余幅作品分别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或获奖,1994年在省文化厅举办的民间绘画展出和评奖中,嵊泗渔民画又获得一等、二等、三等奖各1 件,嵊泗县文化馆还获得了组织奖,美术干部李佛裔、李非雪获省艺术辅导三等奖。96年,德国画家费朗西斯卡女士慕名来嵊泗考察,并出资与嵊泗文化馆合办渔民画创作班,尔后,带去大部分作品到德国展出,次年编辑出版了《中国嵊泗渔民画》(德文版)。1999年8月,浙江电视台摄制组来嵊泗拍摄了“走近嵊泗渔民画”专题版,并在“文化时空”、“田野之风”栏目分别播出。同年,由吴水萍创作的“满载而归”等三幅渔民画作品在“99中国当代民间绘画‘农民艺术’大展”中获三等奖。2000年,嵊泗文化馆选送四幅渔民画作品参加由文化部文化图书馆司和上海金山区政府举办的“中国民间绘画乡作品联展”,其中业余作者吴章夫创作的“珊瑚礁的传说”获优秀奖。 举办少儿艺校:从1991年起,嵊泗县文化馆成立少儿业余艺校,开设美术、书法、舞蹈、琵琶、声乐、戏曲等班。由文化馆各门类业务干部担任教师。每星期六、日活动两次。在暑假期间,举办半月或20天集中培训。经过几年努力,涌现了一批少儿艺术苗子。几年来,经文化馆老师培养辅导后考入各级专业艺术学校的学生达二十余人,有的学生已经在省、市比赛中崭露头角。 举办“一月一台戏”和“月月乐”群众文化活动。由县委、县府领导带头,文化馆辅导参谋,社会各界参与。几年来已举办30余次,参与面达28个局或系统计1690余人。“一月一台戏”自1991年始,至1995年改为“碧海浪”综合性文体活动。这一文化活动覆盖面大,参与面广,受到各界的喜爱,为繁荣海岛群众文化开了先例。97年以来,文化馆每年进行文化下乡活动,丰富了海岛乡村群众文化生活。除此之外文化馆还每年为应征入伍青年以及县“两代”会进行专场文艺演出,极大的推动了嵊泗县两个文明建设。 三、主要成果 文学戏剧类:自1987年至1994年相继有《鱼的传说故事》等16组80余篇民间故事在《民间文学》等省以上刊物发表;金德章著作的《中国螃蟹故事》等4个专辑由北京海洋出版社等出版。其中《东海鱼类故事》(合作)一书获全国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二等奖;民间故事《依锣号与哭号》获鲁迅文学基金奖、浙江省优秀作品奖;《海上八仙传说》获全国民间文学优秀作品奖,郭海斌的诗歌“游戏”在《星星诗刊》举办的“中国星星首届全国新诗创作大赛”上获新秀奖;金瑛的多篇散文在《中国海洋报》、《新民晚报》等全国级报刊发表;大型戏曲《海明珠》(合作)获浙江省第二届戏剧节大型剧本二等奖;大型戏曲《大鹏图》获浙江省第三届戏剧节大型剧本三等奖;戏剧小品《难题》获省现代戏调演优秀创作奖。由洪国强编剧的戏剧小品《过年》获省第八届戏剧小品大赛创作一等奖、表演二等奖,并在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中获创作二等奖,表演二等奖;由金瑛编剧的戏剧小品《门卫》在省第十二届戏剧小品大赛上获创作一等奖,表演一等奖;舒信虎创作的说唱《梅童鱼找对象》获全省曲艺新作大赛创作三等奖。 音乐舞蹈类:汪亚伟等创作的歌曲《阿哥,你放心走》获1986年浙江省第一届音舞节创作一等奖,全国民族音乐舞蹈比赛创作二等奖。歌曲《织网歌》获省第三届音舞节歌曲创作二等奖。歌曲《渔歌》获“爱我中华,爱我浙江”征歌优秀作品奖。汪亚伟的歌曲《多梦的江南》发表在《歌曲》杂志上;舒信虎作词、汪亚伟作曲的歌曲《妈妈你骗了我》被省电视台做成音乐电视播放;舒信虎的歌词《这条路》、《看海》、《渔姑谣》入选《中国民歌之春》歌曲集,《送你一朵最美的浪花》入选《新世纪中国歌词精萃》词集,歌曲《渔姑谣》获第三届中国开渔节“天安杯”全国华夏渔歌新作大赛优秀奖。 摄影、美术、书法类:刘昌明等创作的摄影《绣党旗》、《祖国万岁》在《红旗》杂志发表;《老牛》获1988年全国农村业余摄影大奖赛铜牌;《暧潮》、《月光曲》、《西天斜石》等分别在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以及香港等地展出、发表和获奖。《97,11号台风袭击浙江》入选文化部全国第八届“群星奖”,《船工号子》获省文化厅“群星奖”优秀摄影作品展金奖;美术:《龙王爷爷庙奶奶》获94浙江省现代民间绘画展一等奖,金伟民油画《群岛的呼唤》入选全国第九届美术展;书法:作品获1992年浙江省“税收带来祖国美”优秀创作奖,潘天福的书法篆刻作品入选全国第六届、第七届中青年书法家篆刻作品展,全国第一届扇面书法展,全国工艺书法美术展特别金奖。 四、近中期发展规划 按照文化部的要求,配备好各类专业干部。推出一批高质量并具有海洋特色的调研成果、创作成果。继续搞好“碧海浪”群众文化活动,把工作重点放到海岛基层文化站。扩建、新建重点文化设施,馆舍面积争取达到2000平方米。组建一支业余舞蹈队伍和一支渔民铜管乐队,开办3年制幼儿艺术学校,使文化馆各项工作有新的提高,争取成为特级文化馆。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