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
|
来源: 解放日报
2006-03-23 09:18:13 |
被人们视为新媒体研究权威人士的熊澄宇,常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新媒体?”在昨天的“文化讲坛”上,熊澄宇首先用三句话为新媒体下了定义:“第一,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报纸相对于图书是新媒体,广播相对于报纸是新媒体;第二,新媒体应该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这种新的媒体形态有它相对稳定的内涵;第三,新媒体还是一个发展的概念,不会终结在眼前的平台上。”
那么,当前新媒体处于怎样的生存状态?熊澄宇用八个字来表述———并存、互补、融合、创新。“并存”是新旧并存,最早的媒体形态和最新的媒体形态同时存在;“互补”是功能互补,电视主持人常常把计算机架上去,通过网络的信息和现场观众进行交流;“融合”是边缘融合,如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区别越来越小;“创新”是形态创新,今天的创新趋势反映为一种整合传媒的形态。
熊澄宇强调,虽然新媒体的呈现形式首先是一种技术形态,但所有的技术都是以人为载体的,都是围绕着人的需求展开的。熊澄宇回忆道:“我有一年去芬兰,访问诺基亚的研发中心。我问了一个傻傻的问题:手机究竟能设计到多小?技术人员给我的答案,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手机尺寸大小以你耳朵和嘴巴之间的距离为标准。我想想,这是对的。这是一种人性化的阐述———手机做得再小也得兼顾听说的功能啊,所以现在手机做小了就得翻盖,或者往下拉伸。这就是人性化的展示。”
同样,熊澄宇认为,在文化产业的三个要素即内容、科技、资本中,内容是第一位的。因为科技推动形态,资本决定市场规模,而内容则决定了人们的需求———“韩国的学生在网上发帖子说,韩国再发达也不如中国,因为我们没有鲁迅。在这里鲁迅是一个思想的符号,是一个不可取代的文化符号。而我们谈数字电视,谈增加多少个频道,我认为这个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它的内容,能否提供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的不可取代性决定了需求。”
在“文化讲坛”上,熊澄宇高屋建瓴地为大家构建了新媒体、文化产业的框架,阐述理性透彻,也不乏激情。他说,“上海是我国经济改革开放的前沿,也是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的领先之地,上海文化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国文化经济模式的建立和创新体系的建构,所以我们希望上海能够成为上海人、全国人甚至世界人民所希望它成为的城市。听说,目前上海定的点叫作文化娱乐之都、信息服务之都、创意产业之都,希望能够早一点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的目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