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中国传统越剧遭遇现代冲击 |
|
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
作者: 张乐、姜瑞、余靖静 2006-03-28 14:25:15 |
礼服时装取代了长衫水袖,说唱摇滚盖过了委婉清唱。话剧、音乐剧、影视片、流行音乐成为潮流所向,曾经风靡中国大地的传统戏剧却日益少人问津。
27日,越剧迎来了她100岁的生日。辉煌的历史和官方庆典的隆重热烈,难掩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落寞和无奈。中国传统越剧,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现代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和上海近百年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思想最开放、潮流文化最时尚、最先锋的地方。当年,越剧在浙江萌芽成长,并在上海汲取了传统京剧、昆曲养分,借鉴了话剧、电影等新兴艺术,登台亮相艺压群芳,一举成为引导时代潮流的先锋文化。
如今,潮流文化变成了影视、音乐剧和流行音乐的天下。欧美流行乐曲、日韩影视作品最早在这里登陆,一些年轻人对日韩潮流文化如数家珍,却从未看过一场越剧,甚至不知越剧为何物。
市场萎缩、观众日趋老化。有资料显示,尽管风靡全国,贵为中国第二大剧种,但越剧的观众群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上人群,其中尤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一代中,越剧则少有人问津。缺乏观众,一些国有剧团艰难度日,少数甚至黯然解散。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将其主要元素归咎于当代文化的多元。他认为,现代社会相比过去有更丰富的艺术品种、艺术样式和文化产品。因此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热衷于其他艺术样式而非越剧等地方戏剧,完全可以理解。
但他同时也坦言,越剧确实面临着如何使更多的年轻人接受的问题。"越剧年轻观众的缺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我们的戏曲艺术还不太为年轻人所了解或熟悉。"
面临窘境的并非只有越剧,中国的许多传统戏曲正在潮流文化的冲击下加速消亡。中国文化名人余秋雨认为,传统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她符合了当时的时代审美和情趣,时代变化了,被取而代之是历史的必然。人们无权也不可能要求一种传统文化永远占据潮流的先锋。
“正如只存在了75年的元曲,尽管时间短暂,却并不影响它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他说。
不过更多的人并不希望它们的消亡。如为了挽救有“百戏之祖”美誉的昆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甚至将其列入了首批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抢救和保护。政府也相继拨出资金,或出台政策,对这些艺术奇葩予以扶持。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浙江省曾在全省范围内选拔戏剧好苗,予以集中培养打造。以青春姿态亮相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艺惊四座,不仅再度掀起了一股越剧的潮流,还走出国门,赢得了海外观众的喜爱。
"纵观中国越剧不算太长的百年,兴衰似乎都和创新改革密切相关。" 当今中国越剧的第一女小生茅威涛是坚定的改革派。她的脱颖而出得益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那轮成功的越剧改革。
尽管困难重重,但茅威涛一直没有放弃探索自己的革新之路。近些年来她领衔主演的《孔乙己》《藏书之家》未必能赢得所有戏迷的拥护和支持,但却让人耳目一新。
她说,自己的新剧目舞台面貌虽然变化很多,但越剧的基本点不会变。那就是:写意型的戏曲精神不变、"女子越剧"本体不变、浙江嵊州方言不变。"新世纪的新越剧,应该依然有着牢固的民族文化之根,依然是堂堂的中国气派、婉约的江南风格!"
有人认为,越剧想要重振昔日辉煌,还必须与时尚主动结合。为此,在越剧百年诞辰之际,在杭州首次进入了酒吧,成为探询越剧是否为年轻人所接受、愿意掏钱消费的模式的一次大胆实验。
上海也在纪念越剧百年诞辰活动中安排一系列非常时尚的活动,如让参加《越剧的诞生》直播晚会的越剧艺术家们像电影明星一样走过星光大道、踏上红地毯。上海越剧院与报纸在网上开辟"越剧博客",并举办博客大赛,增加越剧的时尚魅力,吸引年轻人对越剧"评头论足"。
不管迎合和接轨潮流元素的改革尝试结果会如何,人们仍然希望,越剧能借百年诞辰举国庆贺之际,重获青春与魅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