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文化艺术 → 详细信息
贵有科学发展的越剧音乐
来源: www.ccdy.cn  作者: 周来达  2006-06-04 20:18:45
    ----——写在越剧诞生百年之际 
    越剧自1906年诞生以来,越剧音乐也取得了辉煌成就。百年来,越剧音乐本体经历了初创期、转型期和完善发展期。发生和盛行于这三个时期的主要是三种音乐思潮。
    越剧音乐发展第一个思潮的核心是 “和而不同”的音乐思想。该思潮的发生和形成,以马潮水为代表,以1906年越剧的诞生,实行曲牌联缀音乐体制和走出山村为标志。
    1906年清明节前一天,以马潮水(1885年至1974年)为代表的浙江嵊县六位男性农民化妆登台上演了《珍珠塔》,标志越剧的诞生。人们把这时期的越剧称之为“小歌(念‘鼓’)班”,亦称“的笃班”。
    世上原本没有越剧,也没有现成的越剧音乐,当初演唱的曲调是借用流行于当地的说唱音乐“呤哦调”。这也就是此后越剧男腔的主要唱调,越剧音乐由此诞生。
    此后,越剧常用的唱调还有“断工调”、“钱塘调”、“孟姜女调”等10余种。从越剧音乐组织这些唱曲的音乐思维方式和这些曲调自身的形态看,其音乐制式应属曲牌联缀体。
    戏曲音乐曲牌联缀体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它主张将多个不同的曲调合在一起为我所用。
    从初创期越剧音乐的来源及组织曲调的思想方式可见,越剧音乐就是传统音乐资源共享制以及“和而不同”音乐思想的产物。
    新生的越剧音乐既熟悉又新鲜,所谓“的笃班,的笃班,笃得男人勿落坂,笃得女人勿烧饭”的顺口溜,就描述了越剧音乐第一个高潮出现时,受老百姓热烈欢迎的情景。表明由此形成的音乐思潮符合当时观众的审美意识。
    越剧音乐发展第二个音乐思潮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音乐思想。该思潮的发生和形成以施银花为代表,以1936年前的越剧女腔基本调形成,音乐体制转换,声腔重构的基本完成,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和走进上海为标志。
    1923年,越剧第一个女科班的诞生,标志男、女声腔开始进入交替阶段。以施银花为代表的越剧男、女声腔的交替的本质,不是以前所说的“更弦换调”,而是以比较先进的音乐体制板腔体替换男腔的曲牌联缀体,进行声腔的重构。
    新生的越剧板腔体音乐,“四工调”很快成为当时上海、浙江等地最流行的流行音乐,越剧音乐的第二个高潮就此出现。与此同时,越剧音乐也获得了长期在上海立足的资格。应该说,这是越剧音乐史上最大、最成功、最根本的一次变革。追溯这个演变过程却发现,如此重大的变革在越剧做来,从根本上看,只是将乐曲的终止音由“宫”变“徵”的一音之差。
    越剧前辈艺人以超人的才智和技艺,从改革音乐体制入手,从制度上实现和保障了越剧音乐的可持续发展,为越剧音乐的发展创下的不朽功勋。
    越剧音乐发展第三个音乐思潮的核心是和谐发展的音乐思想。该思潮的发生和形成以袁雪芬和刘如曾为代表,以1942年越剧改革大潮的掀起,越剧音乐实现了内、外的和谐发展,开始走向全国和国际等为标志。
    越剧音乐的内部不谐和因素,主要是新建立的音乐体制内部的音乐机制尚不完善、内涵亟待丰富等。例如,如此优秀的基本调,如此优越的音乐体制,却仅仅只衍生出一个调式“四工调”唱腔,且板式不多,板腔化程度和质量也不够高,说明机制潜在的能量,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如何发挥音乐体制和基本调在女腔中的作用,提高板腔化程度,创建更多、更好的板式唱腔?等等都亟待女腔去解决。
    于是,1943年11月,袁雪芬在演出《香妃》一剧时,将“四工”弦改为“合尺”弦,由此产生的“尺调”及其创造的过门,从机制上弥补了女腔的不足,理顺了越剧音乐内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袁雪芬等再次运用板腔化手段对同一个女腔基本调进行变奏,创造出了“尺调”的快板、慢板、嚣板等10余种板式唱调,极大地丰富了女腔内涵,使“尺调腔”一跃而为女腔的主调、主腔。袁雪芬等于1945年、1950年、1959年、1965年分别新创了“弦下调”、“南调”、“六字调”和“反四工调”。越剧音乐通过这些对内关系的协调,极大地提高了音乐表演的能力,满足了观众审美需求,从而获得了新的和谐发展。
    如果说袁雪芬重在解决越剧音乐内部机制不谐和,巩固了新的音乐体制,促使了女腔的和谐和发展的话,那么,刘如曾可谓重在解决对外的和谐问题。其中,主要的是协调了当时的越剧音乐与西方音乐文化的关系。
    将西方音乐文化理念、技法和伴奏乐器等融入越剧音乐,实现越剧音乐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碰撞中的和谐发展,先师刘如曾教授可谓第一人。
    例如,为丰富越剧音乐的创作手法,刘如曾教授第一个将西方主题贯穿等的音乐理念和技法,融入与此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越剧板腔化发展旋律的机制之中。由他作曲的《祥林嫂》、《梁祝》、《西厢记》等音乐作品,无不体现了这种音乐思想。
    将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的音乐理念和技巧融会贯通,运用于越剧音乐的创作实践中,这种发展越剧音乐的新思维,不啻是个伟大的创造。其成功的经验,既使越剧音乐因此积聚了更多的创腔基本方法,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越剧的创腔能力,也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姊妹剧种音乐的创作思想和技巧的转变提高。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交响乐清唱剧《祥林嫂》等作品,都是运用西方音乐形式、乐器、曲式学和作曲技法等音乐文化成果与越剧音乐结合的经典之作。
    这些作品再次显示了利用西方的“瓶”装越剧音乐的“酒”,以西方主题展开与越剧板腔发展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进行音乐创作,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同时,还向世人昭示,越剧音乐走向国际的形式不仅是舞台上的戏曲,而且还有易为西方接受的交响乐等音乐形式。越剧音乐不仅是浙江的、上海的,也不仅是中国的,而且也是国际的、世界的,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当前的越剧音乐缺少什么?不是包装和技术,更不是越剧音乐本身丧失了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能力,而是对越剧音乐本体缺少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缺乏像马潮水、施银花、袁雪芬、刘如曾等这样杰出的优秀艺术家,即缺少正确的音乐发展思想和杰出的领袖群伦之人才,能够带领队伍审时度势地通过运用完善音乐机制、丰富声腔内涵等手段,来调整越剧音乐的内、外关系,实现和谐发展。和谐与不和谐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某些时候和谐多些,某些时候不和谐突出些,就像音乐本身的旋律或和弦进行法则“协和-不谐和-解决”的循环一样,都是正常的。越剧音乐只有通过不断地调节自己,在实现可持续的和谐发展的同时,才能实现自身的繁荣和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