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文化艺术 → 详细信息
面对全球化和民族文化自觉形势下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王国宾  2006-07-10 10:34:20
    编者按:6月的香港,紫荆花开,风光旖旎。2006香港国际舞蹈节在香港演艺学院隆重开幕。来自世界各国舞蹈院校的院校长们在一起共同探讨了21世纪舞蹈教育的一些重大课题,交流了有益的经验。作为中国舞蹈教育最高学府的北京舞蹈学院院长王国宾代表学院发表了题为《面对全球化和民族文化自觉形势下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主题讲话,重点介绍了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面对新世纪机遇与挑战的发展定位和实施步骤,引起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兴趣,得到了一致好评。本报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北京舞蹈学院的现状
    北京舞蹈学院是我国政府创办的国家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她以成熟的办学机制和丰厚的办学成果成为中国舞蹈教育的母体,成为中国舞蹈文化事业发展的大本营。现开设的专业学科有: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国际标准舞、东方舞蹈、电视舞蹈、音乐剧、服饰表演、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与历史研究、艺术管理、舞台艺术设计、人体生命科学等,还设有国家重点中等专业教育的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和青年舞蹈团。北京舞蹈学院学科专业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发展特点:即以深厚的民族舞蹈文化为根基,积极吸收融合世界优秀的舞蹈艺术和理念,以舞蹈本体为特色,积极拓展与舞蹈文化相关的学科与专业,将舞蹈传统学科、专业与多媒体技术、舞蹈人体科学、舞台科学技术、艺术管理相融合,形成学院自身多学科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整体优势。
    舞蹈学院现有中专、本科、研究生3个层次的舞蹈教育,共有学生2600余人(其中研究生300人)。学院重点为国家舞蹈文化事业培养舞蹈表演、舞蹈编导的尖子人才和舞蹈理论研究、舞蹈教学的高级人才。当今中国舞蹈界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编导家、舞蹈教育家绝大部分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过去5年间,北京舞蹈学院参加国内外重大舞蹈比赛,荣获舞蹈表演、作品创作一等奖130多项,二等奖120多项,可谓硕果累累。北京舞蹈学院在国内被亲切地称为“舞蹈家摇篮”,也被世界同行公认为当今世界舞蹈教育的名校。  
    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深受我国政府的关心和支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喜爱,也是国家对外文化交流与展示的重要窗口。学校在上世纪50年代初创时期就得到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东方音乐舞蹈专业就是周恩来总理首先提议建立的;在2004年学院50周年校庆,温家宝总理看望了我院首任校长戴爱莲先生及老艺术家、教授代表,热情地表达了对学院建校五十华诞的祝愿;2005年4月学院青年舞团随温总理出访印度等南亚四国;同年9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夫妇参观访问了我院,也获得巨大成功。学院实行开放办学,并和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几十个国家交流教师和专家,进行了广泛的教学和校际交流。在此我向各国舞蹈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多年来对北京舞蹈学院的支持表示感谢,衷心希望我们继续加强合作,友谊之树常青。
    全球文化冲突给舞蹈教育带来的新问题
    进入21世纪,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文化成为重要生产力,知识成为经济,创意成为产业,许多国家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快速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实施文化兴国的战略。但在世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必然会彰显文化的冲突,美国学者亨廷顿曾在冷战后敏锐地提出了“文明冲突论”,并预测在西方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和儒教文化圈的结合部会出现摩擦,并且最终导致冲突。这是从民族间的利益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差别来分析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从文化艺术自身的发展看,各国都面临着外来文化的输入和冲击与本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之间的矛盾,面临着高科技快速发展和文化的融合与本体呈现的矛盾,面临着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之间的矛盾,面临着文化大众化带来的娱乐文化与严肃文化、高雅文化之间的矛盾。
    如何正确处理和把握外来文化的冲击和保护本土文化之间的矛盾?我想在此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随着网络技术和世界贸易快速发展,世界全球化快速推进,全球各大洲、各民族的国家和地区间的横向联系空前增强,广泛的贸易合作使世界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不仅向各国输出了资本、技术以及经济运行方式,随之也输出了企业目标、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从而以全球“惯例”的认同,导致价值追求的认同,民族文化逐渐在被边缘化,在被同化,甚至消解。中国经济建设在学习、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运行模式的同时,也必然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舞蹈文化建设也是开放的、面向世界的,在学习世界优秀舞蹈文化艺术同时,会遇到怎样打牢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根基的重要命题。
    优秀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各国人民都应相互学习他人的优秀文化,在学习中形成一些世界各族人民认同的道德观念和文明行为方式,但这不是要实现世界文化的完全趋同,更不是一个文明群体,自认为自己的文明是“普世文明”而强迫其他群体去接受它。我认为,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应该“和而不同”,世界各民族文化间要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平等对话、相互影响。文化不是一个虚拟的概念,而是由不同民族在长期的不同环境和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实践中创造的成果,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因而人类的世界才是丰富多彩、无限美好的。
    中国是一个有着56个民族和5000多年文明史的大国,有着非常深厚的舞蹈文化资源,从考古和史料上看,中国在5000年前已经形成了舞蹈文化的雏形,到汉唐时期舞蹈文化已非常成熟和发达。从横向分析,中国56个民族大都是能歌善舞,舞蹈文化和舞蹈形态极其丰富多姿,这是中国舞蹈文化事业独有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舞蹈教育事业快速且高质量发展特有的文化根基和沃土。北京舞蹈学院作为国家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必须把保护、挖掘、发展本民族舞蹈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战略的重要选择,作为自己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根本任务来承担,这也是凸现自身办学特色,实现核心价值的最高追求。
    需要说明的是,强调发展本民族文化并非推行狭隘的民族主义,更不是拒绝外来优秀舞蹈文化的保守主义的封闭办学,而是首先要夯实本民族舞蹈文化的根基,兼容并蓄,吸收外来舞蹈文化的优秀成果。根据这样的舞蹈文化战略选择,北京舞蹈学院的中国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和舞蹈编导学科都加强了深入各民族民间生活实际第一线的田野采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民间的老艺人、艺术家请教学习。为更好地保护、挖掘民族舞蹈文化,经政府批准,北京舞蹈学院正在筹建中国舞蹈文化博物馆,构建民族舞蹈文化的学习、研究、创作基地。同时学院进一步加强了对世界各国的舞蹈教育的交流活动,学院专门组成舞蹈教育考察团,先后考察了美国、德国、奥地利、澳大利亚、俄罗斯、法国、英国,邀请50多位外国专家来学院任教,及时学习了解世界舞蹈文化的先进成果和理念。
    北京舞蹈学院的未来发展
    北京舞蹈学院是中国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是舞蹈教育的行业龙头,对中国舞蹈教育的未来发展起着引领和示范的作用,对中华民族舞蹈文化事业发展起着人才和学术支持的基础性作用。
    党和政府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这是对人类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人类发展思想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理念。去年年末,我们根据政府的要求,在认真总结5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吸取了全体教师员工的集体智慧,制定了北京舞蹈学院“十一五”时期的发展规划。
    规划进一步确定了学院办学定位为:教学研究型舞蹈高等学府,并在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实现由原来的以教学型为主的舞蹈教育转变为以教学研究型的舞蹈教育。北京舞蹈学院在教育教学中要实行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方针,要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既要加强教学,培养出高素质的舞蹈文化人才,又要通过人才培养不断传承创造舞蹈文化,这是北京舞蹈学院未来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
    依据学院教学研究型的办学定位,我们将学院未来社会的职能确定为建设成为中国舞蹈文化事业的四大基地:即舞蹈文化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舞蹈学术研究基地;舞蹈优秀作品创作基地;舞蹈文化传播基地。四大基地建设不仅概括了北京舞蹈学院在新形势下的基本职能,同时也是教学研究型舞蹈高等学府基本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必将促进舞蹈教学与学术研究的紧密结合,为实现向教学研究型舞蹈高等学府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实践证明,科学正确的办学定位对学校的发展会起到强有力的引导作用。教学研究型舞蹈高等学府办学定位是我院在2001年教学改革中确定的,它不但很快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认同,而且还齐心协力为之奋斗了第一个5年,并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这5年中,学院新出版教材、专著80余部,其中18部荣获北京市精品教材奖,两部获文化部教材二、三等奖,两部获教育部二等奖。在学院5个重点学科中,舞蹈编导、舞蹈学荣获北京市学科成果一等奖,中国古典舞获学科成果二等奖;舞蹈学学科于2005年获国家教育部学科成果二等奖(在全国几十所艺术院校中共有4所学校获此奖项),在北京舞蹈学院50余年的历史上首次集中获得如此众多的学术成果奖,在全国艺术院校中处于了领先地位。
  建设教学研究型的舞蹈高等学府,首要的任务或者说根本的中心任务是要抓好本科教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首先,在继续抓好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要突出办学特色,彰显学院的办学品牌和优势,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学院在国内外舞蹈教育中领先地位。学院经学术委员会多次深入讨论,将培养舞蹈表演和舞蹈编导尖子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特色,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学院要不断培养出具有一流水平的舞蹈表演艺术家和舞蹈编导家,无愧于“舞蹈家摇篮”的荣誉和称号,这是国家优质舞蹈教育的集中体现,是北京舞蹈学院独特的且其他学校不可取代的最高荣誉和价值追求。
    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要建立舞蹈大学生在校第一年的平台综合性基础课程,经过一年的基础的、综合的舞蹈训练,然后视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的程度再进一步区分专业,进入较强的专业性学习,打破一考定终身的传统学制。这是学院从整体课程上进行因材施教的重要举措。
    二是要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学生的专业课程建设,为专业大学生构建科学、系统的知识体系。如,北京舞蹈学院的表演专业是培养尖子人才的品牌专业,但现有的课程大都属于技能训练课,或者说是一种训练体系。培养的人才技术好、能力强,但缺乏艺术修养,缺少一个好演员最需要具备的艺术表现能力。所以,必须要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加强表演人才的艺术课程建设;要重新设立舞蹈表演理论课、舞蹈剧目排练课、舞蹈剧目文化分析课、舞蹈创作课以及舞台艺术综合课程(造型、灯光等),建立好表演专业大学生的艺术课程体系。
    三是下力气推出各专业系的优质课和示范课,以高质量课程为样板,让教师用心上好每一堂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这也会促进教师间相互学习,交流经验,以老带新,以好帮差,是实现共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途径。
    四是依据不同专业特点设定毕业学位成果,发挥学院办学的整体优势。以前北京舞蹈学院的大学生、研究生无论什么专业,均以一篇论文作为获取学位的主要成果。今后应按照专业特色要求,毕业生要根据专业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毕业成果:编导专业的学生要创作出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舞蹈作品;表演专业的毕业生要表演出自己最好的舞蹈作品;艺术设计系的毕业生要在大型晚会的舞台设计和舞蹈服装设计上有所作为;艺术传播系的学生要做好演出晚会的策划和推展。不同学科专业间各展所长、相互补充,共创舞台繁荣。
  进一步加大学术研究的力度,使学院的学术研究处于国内同行业的领先地位,为舞蹈文化的创新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创新环境。创新是原创,不仅要求创造者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有大智慧,更要有敢为人先,敢于冒险的精神。要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就要营造和谐宽容的环境。要鼓励不同的学术流派的研究和产生不同的观点,宽容一些学术上的“狂人”和“孤独的见解”,更要包容一些失败。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其失败的次数必然会超过成功的次数,每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新成果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才获得的。越是对新事物的标志性的创新和超越,历经的失败会越多,每失败一次也就会在原有基础上前进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失败就没有创新。但就一个具体的创新者来说,创新不一定必然能成功,但肯定会遇到失败,只要创新就会有失败风险。因而,对创新中出现的问题,要认真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大可不必对失败大惊小怪,也不应苛求严责。要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营造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据有关资料说,美国硅谷的成功重要做法是允许失败。硅谷的风险家投资一个项目,首先会问你失败过没有?如果说失败过,说明你曾经创新过,你有过经验会更成熟,就会愿意投资。
    其次,发挥多学科合力,创建好五大科技创新平台,从整体上提升学院的学术研究水平。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对学术研究进行整体的思考和把握,集中人力与财力推进重大科研项目的建设,从战略上系统的加强舞蹈文化的创新与建设。已整合建设的五大科技创新平台为:
    一是中国舞蹈传统文化保护与开发建设平台。其具体建设项目有:建立中国舞蹈博物馆(为国内首建);中国古代舞蹈文化研究与舞台作品呈现,将历史文献记载与考古的舞蹈创作转变为舞台上表演的舞蹈;建构舞蹈历史文献丛书(含中国舞蹈美学)。
    二是中国舞蹈作品创作研发建设平台。具体内容有:中国舞剧、音乐剧的研究与作品创作;中国舞蹈作品的研究与创作;舞剧编创理论与历史的研究著作、教材。
    三是舞蹈多媒体、技术应用及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建设平台。具体内容有:舞蹈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将舞蹈作品以新技术形式产业化、应用化;舞蹈作品创作的多媒体技术开发,编导实现首先运用计算机网络编舞;舞台科学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四是舞蹈生命科学在舞蹈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开发平台。具体内容有:舞蹈运动科学在训练中应用;舞蹈医学在训练中的自我保护与治疗的应用;舞蹈心理学在舞蹈教学与表演中的应用。
    五是舞蹈信息资源库建设平台。主要内容有:舞蹈文献资料与舞蹈名家信息;中外经典舞蹈图片电子储存信息;中外经典舞蹈剧目多媒体资料集成信息。
    以上五大平台建设,均由学院领导、学术委员会专家、有关学科带头人合力进行建设。
    第三,建立舞蹈作品创作的良好机制,充分发挥编导学科的团队作用,不断创造出高质量的舞剧、舞蹈作品,向社会奉献更好的精神产品。
    舞蹈学院作为一所著名的舞蹈演艺类学院,无论是教学培养人才的需要,还是服务于社会的职能需求,都应不断推出高质量的舞蹈作品。学院已明确提出,舞蹈作品研发和创作为学院重要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成果,和教材、专著一起成为活生生的学术成果。
    将舞剧创作作为编导研究生的学位成果,将小的舞蹈作品创作作为本科生的学位成果,形成一种舞蹈作品创作机制,即将舞蹈创作纳入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过程。在本科生4年学习过程中,研究生3年学习过程中,每个人的作品创作的完成,是经过刻苦学习、深入生活、完成各类作业而最后呈现的结果,是几年学习、思考、创作、积累的结果。学院每年有编导专业的毕业班,每年都会产生一批舞蹈作品。我们要改变以往那种每年为应对参加各类舞蹈比赛而快速创作的被动局面,要在教学过程中能动地完成作品的创作和积累。每年的舞蹈大赛是社会为学院展示人才、展示作品提供平台,而不能是相反的行为,为了比赛去创作作品。
    第四,加强和发展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为国家的舞蹈文化事业培养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的舞蹈文化人才。北京舞蹈学院作为国家舞蹈教育最高学府,除舞蹈表演人才外,其它如教育、编导、理论研究、艺术管理等方面,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北京舞蹈学院已具有舞蹈学硕士研究生和艺术硕士研究生(MFA)的培养资格和培养经验,(后者是在职培养已取得一定成绩的表演和编导人员),学院还准备实行舞蹈编导本硕连读和舞蹈史论的本硕连读等方式,以便系统设置课程体系,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
    以上是北京舞蹈学院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学院办学定位的要求在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学术研究,整体提升学院办学水平的基本思路。但是要落实和实现上述要求,最根本、最关键的是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尤其是要建设、培养出同行业一流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正如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指出的“大学非大楼之所谓也,乃大师之所谓也”。近几年,学院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先后采取了10余项具体措施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养。
    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学高”方能为师,学习文化知识、全面提高素质是教师的终身要求。但成长为一流名师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磨练出来的,而不是谁“评”出来的,更不是学院赐予的。身为教师只有在教学、科研中艰苦奋斗、辛勤浇灌,培养出一流的人才,编写出一流水平的教材,上出一流水平的课程,创作出一流水平的舞蹈作品,才能成为被社会公认的一流名师。名师是在长期实践中奋斗出来的,是高水平学术成果堆出来的。因而,我认为,学院要积极为教师创造安心、愉快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条件,促进教师积极向上、奋发有为、多出成果,这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
(作者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