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枣阳市“周末文化广场”透析 |
|
来源: 文化传播网
作者: 王海滨 2006-07-13 10:58:44 |
入夏以来,枣阳城又悄然出现了一种可喜的文化现象,那就是每逢周末傍晚,人们牵老携幼,扛凳带座,成群结队地向尽水广场涌流。这是枣阳市继去年夏季以来举办的持续时间最长、参与面最广、内容形式最丰富、受众人数最多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所产生的效应。这项赢得群众普通称赞的“民心效应”是由枣阳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市广播电视局联合主办,枣阳移动分公司协办,市直各机关各大型企业分别承办的。 “周末文化广场”,每周末举办一至二场这样的文艺演出活动。活动一环套一环,一浪推一浪,并迅速带动了周末电影广场和诸多社区文化角活动蓬勃开展。其良好发展态势,已经成为一种城市文化的热点和现象,受到方方面面的普遍关注和一致看好。枣阳市这种“周末文化广场”现象何以一呼百应,深得人心的呢? 应运而生的初衷 枣阳是全国文化先进市,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品剧目《刘秀还乡》曾荣获国家“文华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着良好的群众文化活动基础。但是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城乡文明的进步,社会生活的演变,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一是人们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强烈渴求一种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二是随着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多,人们的闲暇时间到底来干些什么,如何去正确引导呢?三是一座城市除了以经济物质作外壳,更重要的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营造和构铸一个健康向上的城市灵魂。四是尽管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绞尽脑汁组织了一些很有意义的文体活动,但一直没有形成一种具有长效机制、长效规模的长效平台。也就是说应该用怎样的文化品牌和形式为构建和谐社会、优化社会环境促进招商引资、传播先进文化、服务经济建设提供一个长效裁体呢?等等这些问题都急待有组织的策划、引导和运作。 面对这些问题,枣阳市宣传文化部门的负责人明确表示:这是新时期宣传文化工作的重要课题,探索一条适当的具有枣阳特色的长效文化裁体是当务之急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正是基于这些认识和考虑,枣阳宣传文化部门在广泛调查论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于去年四月拟定了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周末文化广场”的实施方案。在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广大市民的普遍关注下,枣阳市的“周末文化广场”活动就这样风风火火运作出笼了。 环环紧扣的运作 周末文化广场由枣阳市委宣传部、市文化体育局具体负责牵扯头和实施。枣阳周末文化广场的顺利推进与他们采取周密严谨的措施和紧锣密鼓环环紧扣的筹备是分不开的。首先是周密筹划,重点办好首场式。按照每周六晚由一个市直部门或企业独立承办的方式,把承办任务进行合理化解,并排出首轮承办的时间表,确保年底前不留空白。 其次是周密安排,全面动员启动。他们以召开各界各部门负责人会议的方式,解决认识问题,详细布署,全面启动,得到广泛响应和支持。 三是周密督办,重点抓好指导和服务。宣传部、文体局明确分管领导和相关责任单位、责任人成立督导专班和业务辅导专班, 建立科学有序的督导机制,并针对各部门职能和特点上门进行艺术把关和指导。 四是领导拍板,重点抓好综合协调。根据市委领导意见确定以尽水广场为主阵地,先解决了场所问题,并责成市剧团克服经费困难,运用市场手段制作了钢架可移动式表演舞台,置配专用的灯光音响,协调解决演出用电和现场治安。 五是媒体关注,重点录播。市电视台专门开辟栏目,对每场演出都进行摄录,然后剪辑播出。采取现场采访和观后访谈的方式,征集各阶层意见,不断改进节目质量和形式。 一呼百应的出笼 枣阳市委宣传部、市文体局把城区周末文化广场的成功举办当作丰富活动群众文化生活、打造帝乡文化品牌的重头戏来抓,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响应。尤其得到市直各总部放各大型企业的大力支持和全力配合。在宣传部、文体局、广电局联合举办的首演式暨民间艺术展演式上,以北城的女子龙灯队表演为开场,紧接着陆续推出了挖掘加工的七方花鼓戏《放风筝》、兴隆高跷舞《大头和尚戏柳翠》、手指画表演、口技表演、旱船表演、戏曲选段、民间腰鼓、彩扇、秧歌等众多优秀传统节目,现场观众掌声不断,演出结束人们久久不愿离去,像过节似的余兴未尽。 首演式后,市教育局、卫生局、经贸局、国土局、公安局、建委、广电局、计生委、交通局、供电公司、财政局、国税局等部门分别结合自身特点,相约周末广场承办各具特色的文艺专场演出。这些单位集中文艺人才,精心策划编排,妥善协调工作、家庭和排练演出的关系,切实解决承办中的实际矛盾和困难,演职员战高温、练酷暑,不厌其烦的提高演艺水平,追求演出最佳效果。剧团每周末下午在烈日下抬钢架搭舞台,人人汗流浃背,目的都是一个:把好事办好。访谈中,观众都为演职人员和主办单位的吃苦奉献精神而感动,参演人员也无不兴奋地表示:这么热的天,我们虽然要一边工作,一边加班排练,但看到观众的笑脸和掌声,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 从去年到目前已成功运作,演出了三十多场,被列为承办单位的没有一个打退堂鼓的,暂未列入年底前演出的一些单位也纷纷主动请缨要求安排适当时间承办演出;移动公司率先站出来提供援助,电信、民政也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参与;蓝带公司、金兰集团、福田公司也不断打听什么时间安排他们加入,就连外籍援枣教师也主动提出要在教育专场演出一试身手。民间社团来了、老年夕阳红演出团队来了,各类艺术培训基地,包括一些乡镇演出团体也都纷纷来找主办部门要求加入“周末文化广场”演出。主办单位为“周末文化广场”带来的意想不到的反响而振奋。在年底场次已排满的情况下,主办单位只好做工作挑一些有代表性的优秀剧(节)目,分散穿插到有关承办单位中参演,以应盛情。 贴切鲜明的定位 枣阳城区“周末文化广场”之所以能赢得承办单位、参演人员和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除了有应运而生的背景、周密严谨的布署外,与贴切而鲜明的活动定位不无密切关系。 枣阳“周末文化广场”的定位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明确目的和提前。每场演出,无论是哪个单位承办都必须是以传播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为先导,以构建和谐枣阳为主线,以打造帝乡文化品牌为途径,以提供展示文艺成果的平台为基础,以满足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二是有明确的表演要求。强调要有一定的艺术演艺水平,每场演出一个半小时左右,要求严谨热闹不失规范。但形式不拘一格,包括老年的、少儿的、中青年的,相声、小品、戏曲、歌曲、舞蹈、口技、器乐、武术、杂技、魔术等,只要内容健康,每场演出不重复,都可以上台。三是有明确的表演主流,重点以集中展现群众喜闻乐见的地方传统文艺形式为主,挖掘和加工一批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绝活。如皮影戏、花鼓戏、高跷舞、手指画等,以此带动全市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 如火如荼的效应 在全市上下掀起了一个以健康文娱活动为主流的文化热潮。人们谈文化、说文化,走进文化广场、远离酒桌牌场,参与各类文艺活动已成为一项新的时尚和热点。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和充实健康、充满活力、充满魅力的城市灵魂注入了生机。 全面带动了社会各层包括社区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周末电影广场也是在这种情形下应运而生的,周末电影广场是每周五晚在尽水广场义务为群众放映,成为周末文化广场整体活动的又一个深受欢迎的载体;机关、企业、校园通过倡导和参与文化活动,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了;退离休的老人和城镇居民更是由过去零星分散的自娱自乐,向团队化、规模化、规范化扩展和延伸。早上晨练的一堆扎一堆,一片连一片,尤其晚上大街小巷只要有空闲地,都有类似“周末文化广场”式的小舞台小圈子,人们或自拉自唱或团体舞蹈或放声合唱或扭秧歌、打腰鼓,歌声、乐声、笑声、掌声此起彼伏。业余群众团队天天都有自发组织的好节目,每晚观众累计达5000多人。用市民自编的顺口溜说就是:周五看电影,周六看演出,一、二、三、四走马观花饱眼福。整个城区就一个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文化大花园,满目都是文化的景象,处处荡漾着文化的气息。 为群众文化队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虽然周末文化广场的舞台有限,但参演人员的热情无限。你方演罢我登场,培养了一批文艺新秀和群众 文艺骨干队伍,推出了一批精品剧(节)目,培植民间艺术精品10多个,开发民间艺术形式30多种,发展城区业余义务演唱团队15个,业余骨干演员400多人。 为传播先进文化,打造和谐魅力枣阳提供了一个有效裁体。在周末文化广场的舞台上,有唱身边人说身边事的,有唱计划生育、城建城管的,有唱国土保护、环境保护的,有唱救死扶伤、打黑除恶的,更有唱党的政策和城乡变化的。 为企业和单位树立形象宣传产品,宣传各行各业成果提供了难得的舞台。 (湖北省枣阳市文化体育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