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文化产业 → 详细信息
发展文化产业与构建和谐社会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李富胜  2006-07-31 11:10: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新格局,为现代化建设增加了新的内涵。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型形态,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一)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化解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在现代文化的概念中,文化是法律制度以外调整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手段。文化产业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重要体现,是大众的先进的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润滑和促进作用。首先,有利于形成适应和谐社会的道德规范。道德的认同和行为的调适,有利于人和社会共同发展。作为大众文化的文化产业,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犹如一张无形的网将先进气息带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其强烈的感染力、促进力和约束力,能够润物无声地影响着大众,潜移默化地熏陶着人民。因此,只要把握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文化产业对社会道德评价准则的形成,对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对以和为贵人际关系的促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其次,有利于人自身内心矛盾的排解与释放。为排解高节奏工作、繁杂社会给现代人的心理、生理造成的压力,人们往往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享受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期通过沟通和交流实现自身的和谐。人文关怀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特点和要求,事实上文化市场早已成为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主渠道。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提供式样更多、内容更为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是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具体体现。第三,有利于提高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民族共融性和凝聚力,是实现国家稳定的前提,当然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只有当社会所倡导的主体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被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社会才不会出现核心价值观的冲突,才会保持社会的稳定、和谐。我国古代即重视发挥文化对构建社会“大同”的作用,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个人不仅要对自己、对家庭负责,更要为社会、为国家服务。可见文化对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解决社会发展与活力缺乏之间的矛盾。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原始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决定着人的价值取向,决定着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这种终极目标是人的根本追求,是人行为最原始、最持久的动力。文化产业的发展,有益于启迪心智、陶冶情感、砥砺意志、激励理想,这种力量的凝结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始动力。二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动力。文化作为一种成果,融于整个经济、政治、社会建设的脉络之中,在实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目标中,起着积极推动作用。只有动心动情、尊重每一个人、减少矛盾、达到和谐,促进个人对社会、对群体的认同感和热爱度,才能调动方方面面参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满活力,既是和谐社会一个基本特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造性事业,只有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让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才能使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三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直接的智力支持。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加大文化育人力度。事实上,我们所受教育、与人交往、信息交流,甚至衣食住行无时无刻不受文化的熏陶;我们的专业技能、生产能力、社交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文化育人即是智力支持,这种支持不但有助于公民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更为社会的长远发展奠定必要的教育、科技和人力资源支持,使社会具有更大的进步动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文化产业有助于缓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文化资源是人的智力的组合,其自然成本几乎为零,投入产出更可观,其他任何产业都不可能与之媲美。比较其他资源,文化资源取之不尽,而且挖得越深越精彩。1.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文化产业是文化元素与高新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主要依赖高新技术和人力资源,产品主要是无形的影视娱乐、休闲文化产品和版权产品以及各类服务,对自然资源的占有、消耗和污染极少,被称为绿色GDP,这无疑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我国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2.发展文化产业可以直接拉动经济发展。文化产品不但市场引导和创造力强,而且是一种弹性很大的持续性消费,能不断刺激人的消费欲望,这是其他类型消费无法比拟的。人类精神需求的无止境,决定了文化消费的巨大空间,这给文化产业造就了巨大的市场机遇。2005年我国文化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甚至更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迅速成长为扩大内需的新亮点。3.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带动相关产业。文化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长,带动作用显著。一台成功的演出,演出场所、经纪机构、演员本身、创作人员,直至服装道具等生产企业都受益。文化产业本身就是高新技术与文化内容的结合,文化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联动作用不言而喻。文化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旅游业、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大家有目共睹。不但如此,文化产业生产大量的信息产品,还有助于加快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进程,这都为拓展经济发展空间,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当今,文化产业成为世界各国经济贸易博弈的重要战场。事实证明,发达国家正在不遗余力地发展文化产业。面对拥有13亿人口的文化大国,国外文化企业势必大举进军我国的文化市场。所以本属起步阶段的民族文化产业,将面临更为严峻的考验。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还需要强有力的措施进行推动支撑。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观念支撑。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大文化观念。文化产业是现代生产力,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文化与科学技术的结合,是先进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不同于单独叠加,由此而产生的文化产业凸现着生产力的巨大变革。我们要从文化只是政治、经济的附属和消闲娱乐的狭隘观念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确立文化产业的地位。进一步明确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文化的附加值越来越明显,经济发展中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新的增长点。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政策支撑。产业政策是文化产业的支点。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幼稚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件,提出了文化经营单位所得税返还和征税优惠等政策,但这些政策在地方很难得到落实。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解决政策落实与政策创新的问题。对国家已有政策各级应当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对国家没有禁止的政策,也可以结合实际创新“含金量”更高的优惠政策,使之真正成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市场支撑。文化市场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发展文化产业必须以市场为支撑。文化项目或者文化产品只有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同,才具有持续的生命力。发展文化产业,应当把培育市场、激活消费作为首务。要打破所有制壁垒、行业壁垒、部门壁垒、地区壁垒等各种障碍,取消部门、行业和地区保护主义,实行部门、行业、地区内外平等进入、平等竞争,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要善于用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抢占市场制高点,扩大市场份额,提高市场竞争力。应当抓住全球文化市场不断扩大的机遇,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开辟国外文化市场。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技术支撑。发展文化产业必须重视新技术对文化产业的影响。中国文化产业一定要借助高科技的力量,发挥后发优势,走新型产业化道路,用现代技术辅助提升中华文化的内在张力和外在传播力,实现文化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需要人才支撑。人才是文化产业赖以发展的核心要素。文化产业是高新科技和文化资源相结合的产业,是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当前,优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各地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高层次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牢固树立文化产业是创意产业、文化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采取措施,切实抓好文化企业家、文化创作人和文化经纪人三支队伍建设,为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作者系 山东省威海市文化局局长)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