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苏州太仓民间传说选辑 |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06-08-01 08:57:29 |
江苏省太仓市积极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牛郎织女降生地与郑和七下西洋起锚地、江南丝竹发源地、娄东画派发祥地一同作为凸显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实施文化品牌战略的突破口,打造“中国夫妻节”,构建和谐社会。 节日风俗是展现一个民族文化的窗口。“太仓七夕节”扎根于乡风土俗之中,包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内容,如:妇女乞巧、追求智慧、夫妻爱情、宗教仪式等。保护七夕文化,对于满足群众的意愿,增进人们对民俗文化的重视,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太仓七夕节”已被列为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崔兵 牛郎织女 太仓南郊黄姑塘边有一个黄姑村,牛郎从小父母双亡,在阿哥阿嫂家过活。天上有一只牛飞到牛郎身边,牛郎就把牛养好,经常到田头放牛,非常亲密。哥嫂平时一直欺侮、虐待他,烧了好东西偷偷吃,不给牛郎知道。老牛有灵性,知道他们在家里偷吃好东西,就叫牛郎赶快回家一起吃。阿嫂恨透,逼着牛郎要分家。牛郎说我别的不要,就要这头牛,种一块地,住在一间茅草屋里。牛郎和牛勤劳耕作,相依为命,牛郎聪明能干,田里农活做完后,经常骑在牛背上吹笛解闷。他吹的笛声优美好听,天上的织女听得着了迷,一直在彩云端里偷听牛郎吹笛。连续听了七七四十九天,对牛郎十分同情,产生了爱慕之心。老牛说:“牛郎啊牛郎,你对她招招手,她如果有意思,会和你相会的。”牛郎抬头向彩云堆中望去,果然见有一位美丽的仙女,就向她招招手,织女见牛郎向她招手,就从头上拔了一只银簪丢下来,“刷”的一声,银簪变成了一条通天大道,牛郎骑在牛背上,到天上和织女相会了。你爱我,我爱你,就由老牛做媒,织女下凡降生到黄姑村,和牛郎结为夫妇。他们男耕女织,生了个双胞胎,一男一女,生活过得幸福美满。织女织的布特别好,生意好,还肯教黄姑村上的妇女们学织布。群众关系很亲密。老牛临死前牛头搁在河岸上对牛郎说:“我死了以后,你把我的皮剥下来放好,到危急的辰光可以派用场,披了身上可以上天的!”老牛死的那条河浜直到现在还叫“牛头泾。” 织女是玉皇大帝的孙女。玉皇大帝发现织女不在机房里织布,派天神天将查问,知道织女降生到黄姑村,与牛郎配成夫妻,还养了双胞胎,大怒:“天界仙子怎么与下界凡人匹配,门不当户不对,要处理!”就派天神天将将织女捉回天庭。 黄姑村上空,突然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天神天将把织女押解而去。牛郎见天色不好,回家发现织女不见,已被押解上天,急忙披上牛皮,飞身上天,挑了一担儿女急急追赶上去,一边追赶,一边喊叫。织女见他们追来,心想,我是玉帝孙女,量必不会把我怎样,牛郎是凡人,又是外人,上天后肯定要受严刑,挥手叫他们不要跟来,牛郎他们不听,织女急了,把头上一枚金簪拔下来,朝身后划了一下,划出了一条银河,河水翻滚,波涛滚滚,把牛郎他们拦在河东,不能渡河。 玉帝把织女抓去后,严厉批评了一顿,监禁在机房里织布。牛郎不能与织女相见,儿女们哭喊着要娘。地母娘娘(当时传说是玉帝之妻,分管大地上的一切事情)看他们可怜,向玉帝求情后,玉帝同意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全天的鸟鹊搭桥,让牛郎织女带了儿女上天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 口述者:薛子良 男 82岁 太仓县南郊镇胜泾村(原名黄姑塘村)八组农民,1988年3月18日讲述;荣有能 男 70岁 南郊镇瑞霭堂昆曲堂名老艺人。 采录者:陈有觉 陈惠忠 管爱生 记录整理:陈有觉
牛郎织女降生太仓 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的一大特色就是故事和祖国著名的名胜古迹、大自然环境相结合。如梁祝故事与宜兴碧鲜庵,孟姜女与万里长城,白蛇传与杭州西湖、镇江金山寺。可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呢?有的只能指看天空说:“银河、鹊桥、牵牛星、织女星”,不知道他们降生在哪里。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普查编纂工作中,担任太仓县卷本主编的陈有觉发现南宋范成大《吴郡志》等文献资料上有“牛郎织女降生黄姑”的记载,溯古访老深入调查,查明“六国码头”(今太仓南郊)原来建有黄姑庙(织女庙)的地方,就是牛郎织女的降生地。 太仓地处长江口、东海边,浏家港是历史上著名的外贸港口。《百城烟火》云:考海运,一自南京龙江关,一自福建长乐港,一自太仓浏家港。三路入海,而太仓独盛。其法始于秦,至唐皆行之。杜甫诗云:“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又云:“幽燕盛用武,供给亦劳哉,吴门持粟布,泛海凌蓬莱。”所谓“东吴”、“吴门”者,属太仓以循海道也。 古时太仓盛产粮棉,男耕女织,太仓南关的南码头,外通日本、琉球、高丽等六国,元明时号称“六国码头”、“天下第一码头”。明永乐宣德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就是以浏家港为始发港。 浏家港(娄江)水面宽阔,可容几十艘大海船并列行驶,潮汛来时,河水涌溢,潮头像钱塘江观潮一般。“半泾观潮”是太仓十景之一。民间很早就有到海外经商、捕鱼、运输的人。海途遥远,来回一次需一年两年。男的出海,女的在家翘首相望,浏家港、扬子江犹如天上银河,一年一会好像每年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因此牛郎织女星降生黄姑的传说,代代相传。 南宋时,家住黄姑庙所在地黄姑村(今南郊胜昔村)的龚明之在《中吴纪闻》中记载说:昆山县东三十六里,地名黄姑。古老相传云:尝有织女牵牛星降於此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河水涌溢,今村西有百沸河,乡人异之为立祠。案《荆楚岁时记》牵牛谓之河鼓,后人沩其声为黄姑……祠中列二像,建炎兵火时,士大夫多避地东冈(今太仓),有范姓者,经从祠下题於壁间云: 商飚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 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 乡人遂去牵牛象,今独织女存焉。 范成大《吴郡志》中也记载此事,并指明祠名“黄姑庙”,“旧列牛女二象”。建炎兵火(即金兀术侵犯中原之事)平息后,(昆山)乡人认为姓范的“言之有理”,就把浏家港当作银河,把牛郎和神牛像迁到今嘉定娄塘镇娄西村,另建黄姑庙(俗称牛郎庙),面朝西;原来的黄姑庙,改为织女庙,面朝东,隔着几里宽的浏家港,遥遥相对,像天上的牛郎星、织女星隔着银河一样。黄姑庙原属昆山。建炎兵火后,南宋初分成黄姑庙(牛郎庙)和织女庙,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建立嘉定县,两庙都在嘉定。明弘治十年建立太仓州时,织女庙划归太仓了。《苏州府志》、《太仓州志》和《镇洋县志》等地方志中都记载:“织女庙在太仓州(城)南七里黄姑塘,宋咸淳五年建,嘉定知县朱象祖重修。” 明崇祯年间张采《太仓州志》卷十五“名绩”篇中有一条目专门记述:“黄姑村。去张泾关渡东南三里,相传牵牛织女二星降其地。织女以金篦划河,水涌,牵牛不得渡,土人因立祠,今俗呼织女庙。庙西有水名百沸河。黄姑者、河鼓也,犹桑落反语为牵郎。宋龚宗元住村内。” 龚宗元,据《中国人名大辞典》介绍,宋天圣五年进士,曾任句容县令,摘伏发奸如神,官至都官员外郎。王祖畲《太仓州志》中列为人物传中第一人。龚明之是他的曾孙,性至孝,年六十始举乡贡,授高州文学,至八十致仕,也住在黄姑村。因此《中吴纪闻》中的记载翔实可信。织女庙香火鼎盛,文人墨客题词甚多,张采《太仓州志》卷十四“诗征”中就有元代王彝写的《织女庙》诗: 红莲小朵金莲秋,水上芒鞋新月钩。 碧日无光灵鹊死,文星堕地银云起。 阴股森寒闻唾壶,神衣牵祭机声里。 曲曲湖渡滟神眼,十八虚鬟神自绾。 宝奁掩月袅蛛丝,天促神归神不归。 《嘉定县志》(今译本)中有《泊舟黄姑湾》(县丞李玉森): 十八湾头路,寒宵一棹横,渔灯连夜市,谯鼓动江城,薄禄青云远,羁愁白发生,不随陶令去,空有故乡情。 《舟过黄姑湾》(孙政弥): 织女祠边江岸回,蒲帆恰受午潮催, 小桃花放笑春晚,新燕子飞冲雨来。 身老末输黄犊健,心闲犹恐白鸥猜, 此生久作虚舟观,一任旁人挽复推。 张鹏羽的诗:“明月弯弯织布机,金篦划破水仙衣,黄姑昨夜河边渡,机杼无声鹊自飞。”王鸣盛的诗云:“绣鸭冲破飞复还,夕阳沟水响潺潺,棹歌烟里唱歌去,行尽黄姑十八湾。” 因传说织女是玉帝的“天孙”,在织女殿的北首建造了玉皇殿,香火更加旺盛,烧香、打醮、还愿的终年不断,住庙的道士就有四桌二三十人(专门有三亩地道士坟,解放后曾挖到铜质的圆形“墓志铭”)。 每逢七夕举行乞巧会时,有的从水路来,泊舟在庙旁的黄姑湾(即“望娘十八湾”);有的从陆路步行来,家境富裕的乘轿子、乘黄包车、坐包车来,冈身路就是那时的官塘大道。从太仓南门到南郊镇、经东新桥、黄姑塘石桥、薛家泾、新丰、南广寺、葛隆、外冈到嘉定的人络绎不绝。不仅当地的家家都到,太仓各乡和昆山、嘉定等地也有不少香客,六亩大的庙场上有棵银杏树,树下有小热昏、卖拳头、猢狲出把戏、张西洋镜的,有卖酒菜、馄饨、汽水、海棠糕、煎臭豆腐等小吃的,还有卖衣服、卖玩具的,当然还有卖香烛、元宝、钱粮等迷信用品的。烧香的加上买东西、看热闹的,约1000余人。 七夕乞巧会,群众一般叫香汛,庙里要隆重举行祭祀仪式,由堂名鼓手班子吹打开启,然后斋筵、祭祀、多数人都要买了香烛到神象前拜祭祈祷。《中吴纪闻》云:“祈祷之间,灵迹甚著。”祈祷什么呢?有平时来祈祷的,有病的求仙方、仙丹、仙水,有事的问吉凶祸福。元明海运、漕运繁盛时期,不少人来此祈祷出海平安,还有附近人家死了人,一定要来报丧。烧香解钱粮,以免到阴间受苦。当地人对织女很敬重,把她奉为“女土地”。七夕祈祷的特殊内容就是众多少男少女,公开的都要祈求心灵手巧,在神像前还要默默祈祷,找个如意郎君、配得佳偶,白首偕老。情人们双双对对来此跪拜,山盟海誓,永结同心。 南郊织女庙的香火鼎盛,每年七夕,像过“情人节”,庙里庙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织女庙挤不下,南郊地区的黄道婆庵、南草庵、北草庵、西草庵、徐家庙等庵庙里也热闹起来,连昆山蓬阆镇南面的观音堂也有人误当成织女庙了。 太平天国时期,玉皇殿遭焚毁,驻庙道士星散。解放初期还有一定香火,土地改革、互助合作、生产集体化以后,随着科学普及,香火渐衰,到1958年大跃进时,织女庙全部拆光,材料移建八里庙电灌站了。庙址上改建成水产队的宿舍,庙场上的两棵大的银杏树也在1962年因雷劈而坌掉,现在只剩下一棵较小的银杏树了。 改革开放后,宗教信仰政策逐步落实,随着各地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要求重建“黄姑庙”、“织女庙”的呼声日益高涨。太仓七夕节已列入苏州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申报省级名录。太仓市政府也已将牛郎织女降生地的南郊列入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发掘牛郎织女历史遗存,打造“中国夫妻节”,已成为太仓市领导和群众的文化共识。 作者:陈有觉 江苏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
黄姑庙变织女庙 北宋时,太仓南郊黄姑村有一座黄姑庙,里面供奉着牛郎和织女。但是金兀术侵犯中原后,到南宋初却变为织女庙,只有织女,牛郎没有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太仓南郊就是元朝时的“六国码头”。因为滨江靠海,老百姓经常出海捕鱼、运输、经商,海途遥远,来回一次要一年,甚至两年。男的外出,女的在家翘首相望,像牛郎、织女一般。因此对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传说,非常同情。一致要建庙祭祀,希望他们经常在一起。庙的名称怎么定呢?他们请了一批读书人来题庙名。讨论来讨论去,因为《古乐府》和李太白的诗中都说黄姑是牵牛星,但是李后主的诗中说黄姑是织女,大家争不明白,有人就说:黄姑是牛郎,也是织女,这座庙就叫“黄姑庙”吧! 黄姑庙一定,庙门前的河叫黄姑塘,河上的桥叫黄姑桥,村子就叫黄姑村。黄姑庙香火蛮兴旺。 金兀术侵犯中原,建炎兵火起,泥马渡康王,宋朝的京都从汴梁迁到临安(今杭州),北宋变成南宋。许多士大夫也纷纷避难到南方来,有一位浙江姓范的人,到黄姑庙里来参观,看见牛郎与织女供在一起,觉得不妥当,就在庙里墙壁上写了四句诗: 商飚初至月埋轮,乌鹊桥边绰约身。 闻道佳期唯一夕,因何朝暮对斯人? 在建炎战火平息后,乡人讨论这首诗,明确了牵牛星原来叫河鼓星,讹称为黄姑,李后主错把黄姑当织女,现在把黄姑当牛郎织女是不妥当。文学家秦观《鹊桥仙》的词中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名句。于是就把牛郎和神牛搬到娄塘(今嘉定娄塘镇北)专建黄姑庙(俗称牛郎庙),原来的黄姑庙独祠织女,牛郎面朝西,织女面朝东,隔着宽阔的浏家港遥遥相对,像天上的牛郎星、织女星隔着银河一样,天上人间,相映成趣,黄姑庙、织女庙都成为名胜古迹,旅游胜地,地方志里如张采《太仓州志》、金鸿《镇洋县志》、《苏州府志》、王祖番《太仓州志》都有记载。 口述人:徐凤山等于太仓南郊胜昔村 记录整理:陈有觉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