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学者把脉:乡民艺术路向何方——“乡民艺术与近现代华北社会”研讨会综述 |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杨文文 2006-08-14 10:46:26 |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民俗热的持续升温,乡民艺术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新的景观,一种回归田野、在乡土语境中重新体认乡民艺术的学术研究渐成风气。近日,在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乡民艺术与近现代华北社会”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诸多高校与中国社科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等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就20世纪以来社会语境中的乡民艺术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当代乡民艺术研究的文化视野与研究模式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注当代乡民艺术的生存危机。乡民艺术在20世纪社会与文化的双重现代化历程中已经失去了对于自身的本体指认,而逐渐沦落为被各种各样意识形态话语和消费文化、传播文化分解的碎片,一种真正具有相对独立社会功能和文化扩张力的乡民艺术已难以追寻。实际上,中国乡民艺术的衰落乃是植根于乡土社会自身的衰败和乡民艺术与乡土社会之关联的切断之中。20世纪中国历史语境中乡民艺术的传承与变迁自然也就成为这次大会讨论的重点。 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廖明君以《艺术人类学视野中的壮族艺术》一文,分析了壮族艺术在当今社会中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他认为,这一危机主要与如下两方面因素有关:一、壮族艺术的根基在于以稻作文化为主体的农业文明,处于转型期的当代社会使其立身安命的土壤受到了严重破坏;二、以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娱乐方式为特征的外来强势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得处于困境之中的壮族艺术雪上加霜。他强调说,少数民族艺术没有一种是纯娱乐性的,而民间信仰更是其中之灵魂。因而,在我们的乡民艺术保护工作中,应对民间信仰予以审慎对待与合理保护。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傅谨认为,乡民艺术活动在当今社会中的失落,是由于承载它的精神空间和文化空间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崩溃”。乡土社会中乡民原本是以寺庙和祠堂为纽带的特定群体,庙宇和祠堂正是乡民所共有的精神空间和文化空间,由于共同的信仰空间的存在,乡民艺术才有其生存发展的基础。而现代的以地理行政空间为单位的乡土社会中,乡民艺术所依托的精神和文化空间逐渐消失,从而导致乡民缺少了精神寄托和创造的动力,乡民艺术活动也日渐衰落。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博士耿波认为,城市化动摇了乡民艺术的生存根基——乡土社会,而中国乡民艺术本身对城市有一种期待与向往。在这种后现代的去语境化的趋势下乡民艺术找到了某种与时代的契合,主要体现为乡民艺术的层叠语境与新生,即乡民艺术的艺术形象、艺术内涵及其情感中的本源性的文化传统在当代文化语境中找到了合理的解释,既能够延续文化传统的血脉,又迎合了当代文化逻辑的需要。 对于以往研究的深刻反思与对乡民艺术的重新体认。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铁梁倡导以村落为单位进行乡民艺术研究,在村落语境中重新阐释乡民艺术的特征与意义。这一研究思路对于乡民艺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强调说,乡土社会中不存在纯粹的“艺术”,因此,绝不能忽视乡民艺术互动与村落中其他文化事象之间的互渗关系,这应该成为乡民艺术研究中一个基本的出发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世瑜认为,对于乡民艺术的解读,不能只参照书斋文献上“死”的资料,而要把它们还原到实际的生活中去,甚至还要用动态的语境对历史进行活生生的诠释,在田野中找寻文化,发现历史。 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张士闪认为,我们要集中关注并动态把握在乡民手中的艺术文本如何在乡村社会中一再被传承、再造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意义显现。以乡民艺术为轴心建立起田野研究的关联性动态视野,从民众行为实践中揭示乡民艺术活动的文化逻辑。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建民认为,我国的乡民艺术研究还应该多与国际学界进行深层次的学术对话与交流。 对于当代乡民艺术保护的深入思考。在本次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乡民艺术的保护问题展开了讨论。 傅谨认为,要保持乡民艺术的多样性,就必须做到让乡民自己来评判其艺术的价值。廖明君则认为,对于少数民族艺术的保护要政府、学术界、乡民三方面共同努力。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和学术界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乡民的主体作用,避免将之边缘化。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改变民众的文化自卑心理,使之对自己的文化产生自信,从而产生自觉保护的愿望,而这种自主的保护意识将比任何外在的保护力量更能有效地保持乡民艺术的本真。 在本次研讨会中,各位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对于乡民艺术在学理探讨与个案研究上展开了一次多学科、多维度的深层交流与对话,并在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个案分析与学理研究范式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共识。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