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年4月4星期五
丙戌年二月undefined
 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非物质文化遗产 → 详细信息
关于房陵民间文化挖掘论证的大文化事件的思考
来源: 文化传播网  作者: 周玉洁  2006-08-31 09:55:57
    自2004年以来,房陵民间文化体系挖掘和论证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引发了房县迄今以来影响面最大,最值得思考的和肯定的一次大文化事件。
    2004年全县投入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工作的经费已达50万元(包括县、乡调查经费,民间文艺调演经费)。
    县级抽调105名干部深入20个乡镇303个村进行普查、搜集,已搜集民间歌谣12000首;整理出民歌曲牌20多个,民谣300多首,盘根歌20多万字;收集民间故事8500篇、民间谚语15000条、民间音乐(曲谱含打击乐)1500首、民间戏曲(包括皮影戏剧本)800出、皮影箱2箱、古唱本100册、手抄民歌本12000本、有关文物150件;整理民间故事1000多个,民间谚语800多条,民风民俗、民间文化活动资料照片1000多张,录像资料15本,访问座谈民间艺人1.8万人次。
    全县各乡镇抽调250人,组成60个专班,深入到303个村组进行普查、搜集,已搜集民歌13000首、故事8000篇,普查覆盖面(总人口比例)占45%;各乡镇现初步摸底会唱民歌5万人、会讲民间故事6.5万人、会说谚语8万人、琐呐手300人。
    各乡、镇、村组织的民歌会、故事会(含红、白喜事的民歌集会)2.5万场次,参加人数150万人次。各乡镇收集的民间文化活动资料中,已录音磁带120盘,已录像30个带子,已拍摄照片资料1.5万张。
    全县总合计以上各项数据(包括县、乡镇综合数据)已搜集民歌25000首、民间故事16500篇,能唱1000首民歌歌手250人、500首民歌歌手1250人、300首民歌歌手6000人。
    这一组数字出现在房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房县,位于鄂西北郧阳地区东南部,介于大巴山和武当山之间。西周以前,房县为彭部落方国。秦置房陵县,距今2100余年。房陵坐巴山,望秦岭,于长江、汉江之间。自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带国家分布密集,先后处在秦、巴、楚三国边陲之地,三回夹缝之中,它一直是多边缘文化的融汇地域。自秦迄宋代,有不少王公大臣贬居房县,同时也带来了京城灿烂的贵族、皇家文化。
    周.春秋时期,公元前827-782年,周宣王封尹吉普为太师,尹吉普食邑于房,死后葬于房县青峰山。
    秦始皇九年(公元前238年)九月,长信侯嫪毐趁秦始皇刚刚亲政起兵叛乱被处死,其眷属和党羽及门下食客、家僮等4000多户被流放到房陵。
    自此后,秦、汉、三国、隋、唐至宋,共有太子、王侯将相数十人被贬流放房陵。
    通过考古发掘出的房县兔子凹、羊鼻岭和七里河文化遗址证明,房县文化源远流长。不但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迹,更有新石器时代的江汉平原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房县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房县曾有著名的“唐封古迹”钟鼓楼和匾额,有庐陵王居住的宫殿,尹吉甫的墓碑,黄孝祠等历史遗迹,和现存的宝唐寺、石佛寺、文庙等古迹。
    日前,我们依据现有的实物,古建筑遗迹、石雕碑刻、文物古籍、历史记载、墓葬等可以提供线索和证据的史料证明一个年代久远的、几近被人们忘记的事物的存在和曾经产生、并正在对一个地区的人文风俗起到重要作用的一系列现象和人文。这挖掘和论证的过程本身就是文化。
    众多的史料记载为房陵文化的寻根求源,提供了原始的依据。而在房县境内外广泛流传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民风等民间文化又为我们研究和发掘房陵文化奠定了坚实的民间文化基础。神农氏(又称炎帝)是远古时期农业和中草药的最早研究发现者、实践者。他对农业和中草药的研究成果,促成了原始人类从以捕食动物为生逐步向食五谷为生转化。据史书记载,神农氏主要活动在秦巴山脉的房县神农架一带,现在房县仍在传唱中草药民歌和神农尝草故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很早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据有关学者和专家考证,形成这一代表中国文学艺术始祖的巨著,有着周朝太师尹吉甫的功劳,他既是作者之一,又是收集、整理编篡者,有些作品的内容涉及陕南、秦巴一带的风貌。尹吉甫既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文学家。在当时具有较高威望,他食邑房县,葬于青峰,在房县就自然形成了传颂尹公,传唱《诗经》的习惯。事过两千多年之后的今天,民间仍有不少人在唱“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诗经》民歌。诗经文化对房县的影响是中国宫廷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最早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房陵文化现象。
    房县民间的神农文化、西周诗经文化、流放文化、秦楚边沿文化、汉水文化等多种文化通过民间的代代相传,繁衍、进化、交汇成庞大独特的房陵文化体系。在房县境内外流传甚广的大量的民间歌曲、民间戏剧、民间故事、民间谚语、民间古籍,从山歌小调到《诗经》,从“三字经”到汉民族创世长篇《黑暗传》,以及房县众多的故事王、民歌手,民乐艺人,剪纸、绘画、皮影、纸扎的民间匠人构成了房陵民间文化的宝贵资产。
仅凭房县的山歌和民间传说,已经为我们进一步挖掘房陵民间文化提供了追根求源的广阔历史人文背景。那些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叙和评价,有的以特定历史事件为基础,有的仅是当时生活的写造和情感的宣泄,有些传说传唱虽经过了人们的幻想和加工,但在一定程度上,传说却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追溯下去,每一个传说,每一首山歌的背后都可以挖掘出历史典故、史料依据或是引人入胜的风情民俗。
    追根求源的过程任重而道远。从发现、发掘到论证、传承,这个过程为我们所研究的事物具有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房县抢救性挖掘、整理、提炼、包装民间文化这一重大课题的论证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提出这一课题研究所具有的前瞻性和重要性。更可以领略到此举对于以文化人,构建和谐社会所具有的不可估量的社会功效。
    寻找契机,寻求亮点,趁势而上打造文化品牌;寻求新的历史时期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价值,是先进文化的要求赋予我们的重大历史使命。历史和源头是特定的,而我们的研究和论证及发掘利用历史、文化的过程是无止境的。在不断的证明和充实中,在不断的发现和质疑、解疑过程中,我们所研究的成果正以更科学、更与时俱进的形态展现,房陵民间文化正逐步清晰,逐步引起世人的注意。这些汇集点滴的民间文化研究成果将为房县的文化历史和房陵文化体系的论证提供更加丰厚的理论依据,为房县民间文化的未来打造更加开阔的前景。        (湖北房县文体局)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