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利益、体制、资本的冲突和两大影响——中国音像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王巨 2006-09-04 09:47:45 |
音像业是我国文化产业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尽管它的产值并不高,尽管整个行业遇到困难处于步履艰难之境,但音像制品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不以善小而不为”,音像业的建设与发展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对音像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看法,归纳为利益、体制和资本三大冲突,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和高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影响,与业内人士共同探讨音像业发展之路。 利益的冲突:盗版、免费下载和诚信问题 毋庸讳言,盗版仍然是影响音像业发展的最大障碍。盗版的危害在此不再赘言,但在预测音像业发展的前景时,仍必须将盗版视做最大的、而且很可能是致命的伤害。盗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在国民文化消费水平还不高的现今,几乎是不可避免的。虽然政府已经下了很大的力气打击盗版,也制定了比较严厉的法律措施,但是,由于市场广大、多头管理、地区保护、执法不严等许多体制上的问题,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和行业组织在打击盗版的行动上收效不大。解决盗版问题必须提高到相当的高度,必须引起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全行业以及全体民众(消费者)的高度认识,才有可能,否则,音像业的发展将被强大的盗版势力所葬送。 今年7月15日,8部委联合开展“反盗版百日行动”,打击措施和惩罚措施都是比较严厉的,这说明我国政府打击盗版的坚定决心和严厉态度,也说明中国的盗版现象是比较严重的。“百日行动”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盗版在中国蔓延的势头。 除了盗版之外,另一个对音像业发展造成危害的是免费下载,这也是困扰世界各国唱片业的严重问题。免费下载也是盗版,只是变换了场所,由于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和隐蔽性,免费下载的查处变得更为困难。网络盗版侵权更具有“世界性”,如果说地面销售(包括店铺和游商)盗版是发展中国家(包括我国)的一大“特色”并对这些国家的音像业造成危害的话,那么网络盗版(免费下载)对全球唱片业造成的危害就更加明显。全球唱片业在1999年、2000年达到销售顶峰之后,开始以每年8%左右的速度下滑,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盗版所致。虽然经过唱片业坚持不懈的打击,并且经过司法审判表明法律并不支持网络盗版,但非法网络下载仍然对传统唱片业形成严重的冲击。在中国,大规模的网络盗版已经被遏制住,但是小型的、个人性质的侵权网站、搜索引擎几乎无处不在,即使在我们已经制定了相对比较严格的法律来打击网络盗版的今天,还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轻易获得你想寻找的任何曲目。因此,网络盗版可能是对今后音像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诚信是音像业发展的另一个大问题。诚信并不是新问题,在传统音像营销体系中,诚信一直是困扰音像业出版制作商与销售商之间的主要问题(如大量退货、回款周期长、呆死账等),只是它行业内部的问题,有许多是营销体系和市场规则不完善所致,而且,供需双方往往通过诉讼或协商可以获得解决。在数字音乐时代来临之际,诚信变成了音像业与运营商之间的大问题。手机下载音乐和网络付费下载服务,一度被看作拯救中国音像业的制胜法宝,大多数内容提供商对面临的无限商机持乐观态度。但很快,音像版权提供者就发现,网络服务商为了自身的利益,隐瞒或少报了下载数据,致使内容提供商的利益受到损害。这种损害并不亚于盗版的损害,音像版权权利人无不感叹“为什么受伤害的总是我”,在数字时代仍然受到伤害,可见诚信的重要性。 体制的冲突:国有音像出版社和民营音像企业的力量消长变化 在音像出版社陷入经营低谷的时期(1998年至2001年),音像市场的整体规模在不断高涨的消费需求支撑下,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逐年扩大。随着国有音像出版社的市场竞争力的不断下降,音像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巨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变化上,产业结构的变化又主要表现为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中国音像业制作环节(节目开发和制作)已由音像出版社为主转为以民营唱片公司(音像制作公司)为主;国内原创音乐的主要生产源自民营唱片公司,80年代中后期国内当红歌手签约音像出版社的局面,在90年代中后期已完全改变。据不完全统计,大约70%以上的签约歌手签在民营公司旗下,大约80%~90%的流行歌曲个人专辑出自民营唱片公司,尤其是国内当红的流行歌手几乎100%签在10余家最活跃的民营唱片公司。 另一个明显的变化,就是民营制作发行公司的崛起。到目前为止,国内正版音像市场的有效供给,大多由民营公司提供。大约30余家民营制作发行公司以广州为基地,为全国音像市场提供80%以上的正版货源。他们主要在电视剧、电影、百科教育和卡拉OK四大类节目中占据了主要市场份额。 音像市场的发行产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目越来越多地转移到民营公司手中,我们不得不承认,造成这种局面的是体制冲突所致。 资本的冲突:资本的进入以及产生的影响 能否融入和吸纳资本,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音像业本来是一个获利丰厚的产业,但由于音像出版业是国有资本为主的“特许”行业,因此挡住了资本的进入和运作。 音像出版业的国有音像出版社,目前正处于一个尴尬的地位:靠自身能力的发展,事实已经证明是极有限度的。许多音像出版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但绝大多数出版单位在扩大发展阶段遇到了吸纳资本的瓶颈,因为是“国有独资”,社会资本几乎不能“名正言顺”地进入,更不要说国际资本和风险投资了。但是,社会资本,尤其是希望进入大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产业的投资商,在持币观望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并无可乘之机,于是将资本投向可以堂而皇之进入的另一扇门——民营音像企业。 从2005年10月起至2006年3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有太合麦田、华友世纪、A8音乐集团等通过出让股份或其他融资手段,获得将近7亿元人民币的资金。大量资金的进入,无疑为音像业(唱片业)注入了活力,提高了音像业的原创能力,也使人们看到了音像业的未来。而资金发生困难的国有音像出版社却因自身体制问题,无法获得急需的资金。他们从音像业的主力军旁落为“看客”。音像业的格局正在发生质的变化。 文化体制改革的影响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将会对音像业产生巨大的影响,文化体制改革实际上是继经济体制改革之后的又一次解放生产力的大变革,影响之深远,无论做怎样的评价都不为过。 音像业,尤其是音像出版业的现行体制主要是由国有独资的事业单位组成的。截至2005年,现有音像出版单位330余家。从行政管理划分来看,基本上分属广播影视、文化和新闻出版三大文化管理机构,也有少量的出版社属于其他部委和国家机关,基本上都属于文化体制改革范畴之内的出版机构。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部署,这些出版机构要经过事业改企业、企业股份制改造和重组等步骤。在经历过文化体制改革之后,这些出版机构绝大多数要从原属的上级主管机构中脱离出来,独立自主经营。有条件的企业还要进一步进行股份制改造,这样,困扰音像业多年的融资的问题,就有望实现大的突破。资本的融入,人力资源的开放,将激活大部分出版单位的活力,它们的生产力将得到极大的解放。 但是,文化体制改革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牵涉到体制、管理、人员安置等方方面面,由于改革“成本”较高,其难度绝不亚于改革开放后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 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文化体制改革的成败,将关系到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局。音像出版业将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受益者。 高新技术应用的影响 高新技术的应用,尤其是网络音乐下载和手机音乐的盛行,已经对传统的音像营销体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最重要的是,网络文化对下一代消费者的影响力显然大得多。 我国现有CD、VCD、DVD播放机1.5亿台;每年新增加的个人电脑超过1600万台;PC拥有量达5299万台(此为2004年数据);这些设备每年都要消费大量的唱片和音像制品。与此同时,数字媒体正以不可思议的惊人速度抢占传统的唱片市场;网络化、数字化的潮流改变了中国文化、传媒和娱乐业的面貌,尤其在音乐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并很快就反映到歌曲创作和传播方面。 在数字音乐时代,唱片公司将不能像以往那样垄断音乐市场,歌曲将会运用各种渠道传播。网络歌曲的产生,是数字时代到来的一个标志。网络歌曲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人传播它、关注它并从中受益,许多没有受过专业培养和训练的年轻人大胆投身创作和演唱,网络歌曲在短期内传播迅速,范围极广,上网的又多是学生和年轻人(他们正好是原来的唱片消费主要群体)。因此,免费的、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他们对社会的态度的网络歌曲理所当然地受到欢迎。年轻的、热情的、非职业的创作者和歌手,向专业的创作者和歌手以及唱片公司发起挑战!低成本的网络歌曲开始向唱片业的高成本的制作发起挑战。高新技术的应用将对音像业产生巨大影响。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