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用大文化观念 发展大文化产业 |
|
来源: 文化传播网
作者: 王海滨 2006-09-04 14:55:19 |
----浅谈发展枣阳文化产业,打造帝乡文化品牌的思路
一、发展基础与形势 枣阳市素有“古帝乡”之称,曾被汉代科学家张衡誉为“龙飞白水,松梓神陂”的宝地。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协调发展的同时,文化建设也得到长足的进步。全市文化资源悠久丰富,城乡文化网络健全,文化设施较为齐配,文化精品不断迭出,文体活动丰富多彩;文化市场繁荣有序,文物考古执法有力;农村文化中心户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在改革中求生存谋发展,在竞争中逐步走向市场化、规模化。文化、体育双双迈进全国先进县(市)行列。 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文化资源开发不充分,城市文化品位不高,历史文化定位不明确,帝乡文化品牌不响亮,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不够。文化单位内部运行机制不活,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文化体制改革步子不大,文化体育经济政策落实不到位,科学规划和管理有待提高,加上新形势下受市场冲击大,人员老化、人才断层、欠帐多、包袱重、困难大、投入不足,农村群众文化体育工作薄弱等等,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改进。 二、发展理念与方略 加快地域文化事业发展,必须想方设法增强文化产业活力,明确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观念,切实把文化产业当作朝阳事业,当作提升地域文化品位,提升社会文化功能的助推器和润滑剂。具体到枣阳实际,本人认为必须确立用大文化观念,打造帝乡文化品牌,发展大文化产业的思路,抓大文化、办大产业。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以发展为主题,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为动力,用市场的办法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在发展方式上,确立“借资、借智、借力“的创业理念。“借资”就是用经济招商的办法,大力引进外地、外企业、外单位资金,特别是引借民营资金,发展文化产业。放宽市场准入,在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实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多形式参股的混合所有制文化,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文化的主要实现形式。“借智”,就是聘用高级人才,用知识和智慧编织大项目。“借力”,就是充分利用名人影响力,历史闪光点,打造文化品牌,占领文化市场,采取“攀高亲,结贵人”的方略与有关权威部门、实力企业建立“直通车”,搭建“双赢桥”。 在经营机制上,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为目的。正确区分文化的公益性和经营性。对公益性文化单位,实行事业体制,享受扶持政策;半公益半经营性文化单位,加大内部改革力度,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从“养人”向“养事业”、“养项目”转变;经营性单位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实力为重点,培育市场主体,加大产权改革力度,实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文化企业制度。 三、发展目标与举措 用抓经济的办法抓文化,用经济招商的办法抓 文化招商,突破就文化抓文化,就旅游抓旅游、就城建抓城建、就产业抓产业的老套子、老路子,真正把文化当经济办,力争在确立枣阳历史文化定位,打造文化产业名片的基础上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做到文化体制基本理顺、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设施功能配套、文化人才结构优化、文化市场开放有序、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发展主要指标和文化综合实力跃居鄂西北县级前列。 (一)确立一个历史文化定位,打造一套产业发展名片 枣阳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满地是宝。有历史名人名君、有著名的雕龙碑、九连墩、白水寺等名胜古迹。那么怎样确定枣阳的历史文化定位并做强大文化产业呢?本人拙见:走好三步棋 ,唱好定位曲,打响招商战。“五步棋”的具体内容:一是由市委宣传部、文体局牵头,邀请本埠知名人士,以弘扬帝乡文化、传承龙飞白水精神为主题,讨论枣阳历史文化的定位和如何做强做大具有枣阳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成基本共识;二是以基本共识为基础面向省内外征集有关枣阳文化定位的研讨文章,并邀请有关专家和优秀研讨文章作者来枣阳举办“枣阳市历史文化定位理论研讨会”以此形成定论和扩大影响;三是围绕枣阳历史文化定位,论证洽谈和实施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项目,从而拉开以文化促招商的大幕。四是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抢救 和培植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推出一批传统文艺精品,通过地方精品把枣阳带出去,把外商带进来;五是大力开展城区周末文化广场和文化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城市文明内涵的同时,力争打造具有枣阳特色的帝乡文化品牌,为文化单位以文活商、为社会各界展示形象、为构建和谐枣阳促进招商引资提供平台。 (二)咬定三大系列重点项目,唱响一台文化招商大戏 充分利用枣阳文化名片,大力引进民营资本,用大项目发展大文化,用大手笔发展大产业。 初步设想重点实施三大系列文化品牌项目: 1、用招商的办法推出系列文化精品。我市已创作的20集电视连续剧 《汉光武帝——刘秀》剧本,被省专家看好的戏剧剧本《桃花魂》、《雕龙碑》以及获奖歌曲《楚天绝伦——九连墩》、《龙飞白水,我可爱的家乡》,和列入创作计划的《黄火青》电视专题片、《九连墩之魂》剧本及《锦绣枣阳》丛书等,都要有计划引资立项打造成精品。要组织专门力量,投入专门精力在3—5年内面向市场、寻找靠山,使之既产生经济效益又产生社会效益。 2、用招商的办法扩建兴建一批名胜景观,做大文化旅游产业。适时组建枣阳市文化旅游集团股份公司,通过市场方式,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资源。 (1)可以考虑在鹿头雕龙碑古遗址划定和扩大文物保护圈,在圈地内用投股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方式兴建一个“雕龙碑炎帝农耕园”。园内设古房基陈列馆、出土实物展示馆、仿古人类生活区、古人类都邑浓缩景观区、特产纪念(包括黄酒酿造)区、亭台休闲娱乐区、古文化表演(包括皮影戏表演)区等多方位配套景区,让游客来有看头,玩有兴头,留有念头,投资方有赚头。 (2)可考虑把白水寺系列景观拿出来引资扩建为“汉光武白水文化园”。在园内兴建可供拍摄影视和戏剧的场景影视城。用“以剧带城,以城带园”的思路吸引旅客和投资商,这样既可提供一个打造精品的基地,又可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契点。 (3)利用九连墩的名气,采取政府划出土地交文化部门负责,引资兴建“九连墩博物馆”或“九连墩战国楚风园”。内设文物展示区,包括九连墩出土文物陈列馆、车马坑出土展示厅,并在厅内设置播放九连墩出土和研究实况;仿制景观区,包括战国车马仿制景观、战国城池,战国音乐、娱乐表演区,战国饮食文化区,战国农耕区等,在园区现场酿制“战国雄风酒”。与文物有关的馆区(展区)由文化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受益,与文物无关(仿文物或仿古区)由投资方管理并受益。 3、利用历史文化品牌,打造系列产品品牌。把文化渗透到企业中去,把企业引进到文化中来。 (1)我市酒类品牌曾经做过或正在做或尚未做的,要恢复调整要继续做大。如“雕龙碑”地封黄酒,要与雕龙碑景观建设形成配套系列,恢复生产,扩大销售;“九连墩”酒可改成“九连墩,战国雄风滋补酒”;“汉光粮液”“剑潭液”等系列酒应加大文化内涵的宣传,实行强强联合,共造品牌影响,提高品牌效益。 (2)茶叶、面粉、食品加工也大有文章可做。如在“章陵”面粉的基础上,吴店、清潭等地可注册“龙飞白水”牌龙须面、长寿面、乡亲面、龙井茶等。 (3)金属、农具、旅游工艺纪念品,可以“九连墩”、“雕龙碑”为注册商标,生产战国将士像、神农炎帝像、车马、编钟、剑、鼎、尊、虎座鸟架鼓、人禽灯等工艺类纪念品、饰品、馈赠品、居家镇宅物品;还可用历史文化品牌生产镰刀、铁锹、镢头斧头、锯等。建立多种所有制的艺术品生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专业性艺术品市场,形成畅销品牌。 这样通过用足用活文化资源,推出有特色的地方产品,形成地域文化特征鲜明,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的品牌效应。让外地人通过品牌了解枣阳,看好枣阳。 (三)立足一个“文”字,融合一个“商”字,盘活现有文化资产 我市文化单位阵地设施建设起点较早,大多占居闹市区或主要路段门面有其独特优势。但随着多种文化娱乐形式的出现,加之设施设备年久陈旧,已不太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必须设法改进、不能让好码头闲置,让黄金地段浪费。 ——中心电影院用引资的方式拆除新建的文化影视楼工程,要突出新颖性、多功能实用性和商业运作性,确保发挥新的作用和更大效益。 ——曲剧团院内综合楼,用开发还建的方 式,建成融办公、学员公寓、门面产业为特征的效益型设施。 ——剧院可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新建七层综合性门面楼与现门厅相连,改善剧院门面形象,扩大经营面积,引进新的产业项目。 ——南岗电影旧货市场及公司院内平房和市标东侧文艺创作室所属土地后院的现有利用率和效益太低。要设法在三年内引资整体开发,产生明显效益。 ——体育中心休闲广场四角的开发,可用引资兴建、利益共享的方式开发,要建成与环境相配套的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知识共享工程,用引资共建 方式,要求配置电脑不少于50台,与全国图书馆联网,开展有偿服务。 (四)转换一个机制,制定一套政策,造就一班人才队伍 1、要有一个全新的机制。在理顺文化体制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文化投入机制改革和内部运作机制改革。 文化单位内部运作机制改革拟分五个类型。一类是采取调整结构、定岗聘任、分船而渡的办法,寻求生存的出路。如市曲剧团、剧院内部实行团长(经理)负责制下的聘任制,团长(经理)聘任副团长(经理),副团长(经理)聘演(职)员。剧团分队招标,经纪演出;剧院划分若干实体,实行标底承包,全员效益工资等。二类是采取划整为零,自谋生路的办法,保牌守户,松散管理。如市展览馆、市文化艺术研究发展中心可采用此方法。三类是整合资源,改造设施,调整产业方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如市电影公司及电影院等,近三分之二人员过渡为社会人,进入市场自我发展,三分之一人员在岗参与产业化经营,将原有不适用的两个影视厅和露天电影院分别改造成演艺厅、歌舞厅及旧货市场,或整体开发,产生效益。四类是不断探索文政联谊,文企联姻新路子,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形式用社会资源养文化,办文化。一方面打企业牌,唱文化戏,奏响文企联姻曲;一方面抓好文政联谊,带活文化产业。积极主动与有关单位合作,编排各类文艺专场节目,在全市城乡巡回演出,从而带活演出市场。五类是立足职能,盘活产业。(1)艺术培训业。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求、能够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复合型艺术人才,抓好少儿学艺、青年就业、中老年健美健身及其他相关社会培训教育活动。(2)文艺演出业。以艺术院团体制改革为契机,形成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推出一批展示时代风貌、体现枣阳特色、具有重要影响的叫响又叫座的文艺精品。积极发挥艺术表演团体、艺术表演场所和演出中介机构的作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各类演出。拓展省内外演出市场。(3)会展业。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大力引入市场机制,打好会展一张牌,促进会展产业化,努力提高会展引资能力和综合竞争市场。办好“枣阳知名品牌企业展”、组织“一建双联”,“文明系统”,“书画摄影”,“行业成果”等会展,并在全市进行巡回展示;(4)娱乐业。重点扶持文化品位高、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项目;积极鼓励发展面向青少年和老年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有选择地吸纳和引进国外文明健康、科技含量高的现代娱乐节目,大力开发低消费、高品位、群众参与性强、自娱自乐的文化场所。(5)体彩业。加强电脑体育彩票管理和宣传力度,销售额逐年递增10%。全市文化产业总收入以每年10%的幅度递增。 2、要落实和出台一套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1)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按规定及时足额返还文化单位所得税和增值税。(2)切实发挥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逐年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建设的投入。要按照文化先进市的要求,落实对文化投入的比例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1%,每年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各级财政每年要列入一定的文化基础设施维修费、文物保护费和大型文化活动、精品生产扶持费和民间艺术抢救保护基金等。(3)制定和完善鼓励社会投资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鼓励借助资本市场发展文化产业。社会力量向公益性文化事业捐赠享受有关“捐赠抵税”政策,继续实施扶持电影事业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通过文化产品与项目“洽谈会”和“招商会”等平台,广泛吸纳社会资本投资我市文化产业,促进各类文化产业共同发展。 3、要培养一班熟悉、热爱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人才队伍。 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要素。而目前,我们文体部门的队伍现状是:编制少,人员多;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科班人员少,一般性学历的闲杂人员多;懂经营、懂业务有实践经验的精干人员少,老弱病残无专长人员多。所以,要加快转变文化事业现状,就必须着力解决“文化人无文化”的现状。解决这一现状不能忽视两个方面。 一是先配好文化干部。按照干部“四化”标准重点培养和选配那些事业心强、廉洁公正、业务精通、政策理论水平高,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中青年干部担任重要领导职务。“能高飞的鸟,决不让它在地上走”;“能领头的羊,决不能让它在尾后摆”。 二是着力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有文艺素养,既能歌善舞、能写会画又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济、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批能够整合产业资本、金融资本与文化资源的企业家。要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因需进人和庸人分流的科学管理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可试行岗位聘任的方法在竞聘产生负责人基础上,优化组合各层次人员。对优秀人才,在住房、户籍、职称、待遇、家属安置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注重各种文艺人才、文化经营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选送苗子深造学习和挂职实践锻炼,切实使枣阳成为文化人才的聚集地。(湖北省枣阳市文化体育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