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 文物保护法
您的位置:首页艺术舞台艺术博览 → 详细信息
昆曲发源地——绰墩山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王晓文  2006-09-13 09:36:39
    昆山腔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统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诞生于烟雨江南、才子佳人的风雅之地的昆曲,600多年来绽放出奇异的艺术光彩。昆曲的发源地就在今天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的绰墩山地区。昆曲的起源与发展跟绰墩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绰墩山最初是一座上有坟墓的小山,墓主是黄幡绰。龚明之《吴中纪闻》云:“昆山西楼里村名绰堆,避光宗讳改墩,堆有黄幡绰墓。”又云:“唐伶人黄幡绰葬于此,今村人滑稽能作三反语。”清朝康熙年间修编的《昆山县志》说其墓“在县西北绰墩村”。因为黄幡绰埋葬于此,故被称为“绰墩”。
    黄幡绰是绰墩山下黄家浜村(古称娄里村)人,他又是怎么到了唐代京都长安的呢?据考证,黄幡绰是朝廷征召的东南艺术人才的一员,因其幽默诙谐,能言善辩,精通歌舞音乐,才艺卓越,被称为“滑稽之雄”。在唐朝宫廷30多年的表演生涯中,黄幡绰经常和另一位宫廷名角张野狐联袂表演参军戏,配合默契,妙趣横生的舞台表演,在京城风靡一时。黄幡绰和张野狐一起成为当时宫廷最受欢迎的表演艺术大家。在《乐府杂录·俳优》中,就有“开元中,黄幡绰、张野狐弄参军”的记载。所以参军戏也被看成是中国戏剧的早期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安史之乱”后,黄幡绰流落民间,后来回到原籍信义,即现在的巴城正仪街道绰墩设馆传艺,他的艺术实践对当地噱谑善歌民风的最终形成并蔚为大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歌调当时被尊为“正声”。而与绰墩山相连的“傀儡湖”,数百年来,村民们都会演傀儡戏,甚至会在水中或船上演出“水傀儡”。傀儡戏也叫“弄参军”,不仅是黄幡绰的嫡传,也是盛唐元音的余绪,还有唐代宫廷戏曲的神韵。黄幡绰在昆山传教参军戏,为以后昆曲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群众基础,更使绰墩成为戏曲表演艺术家心目中的圣地。据徐渭研究,古代戏剧中“净”之角色,其最初的来源就是“因明皇奉黄幡绰首而起。”当地人也一直将黄幡绰奉为昆曲的祖师爷,每年都有各地戏班子汇聚绰墩山,搭台唱戏,纪念这位宫廷表演艺术家。
    元代时的昆山大诗人顾阿瑛,中年以后筑“玉山草堂”于界溪(今绰墩村西南)。此人曾“于旧地之西偏,垒石为小山,筑草堂于其址,左右亭馆若干所,傍植杂花木,以梧竹相映带,总名之为玉山佳处”。其中的“垒石为小山”就是绰墩山。由此可见,绰墩山在顾阿瑛时代达到繁盛的顶点。当时的玉山佳处实为东南名士雅集之地,聚集了杨维桢、倪云林、柯九思、高则诚和顾坚等一大批元朝文化名流,他们不是精于诗画和词曲,也以音乐、戏曲自遣,使得玉山草堂成了一个戏曲和词曲作家以及表演艺术家云集的舞台。这对昆曲的形成、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玉山佳处建筑群大多毁于战乱,到“文革”前仅剩下绰墩山上为数不多的几处断垣残舍。后人曾在正仪东亭并蒂莲古池遗址发现过一根刻有文字的石柱,其内容与玉山佳处有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地人自办砖窑厂,在绰墩山取土烧砖,绰墩山就在一锹一铲中渐渐消失了。这绝不仅仅是一座绰墩山的消失,也是一段珍贵的人文历史的断裂。作为当年风华绝代的见证者,只有金粟庵遗址旁的一座广陵古桥和依偎其旁的一株古银杏树了,透过它们才能真正触摸到绰墩山这座戏曲灵山深藏不露的文脉。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