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校企联合”的道路越走越宽 佛山职业教育成文化亮点 |
|
来源: 《华南新闻》
作者: 陈慧 肖晶晶 2006-09-20 09:33:33 |
佛山每年职业培训的人数达到30万人次,“专业+定点企业”、“学校+用户订单培养”、“专业教学+实训示范基地”等办学模式受到了用人单位的欢迎 走进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整齐划一的教学楼、先进的实训中心、优雅的教学环境,这些硬件条件决不逊于国内的重点大学。更为重要的是,每年供不应求的学生高就业率、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成为佛山职教的一大亮点。 这只是佛山职教的一个缩影。“十五”期间佛山各级各类接受职业培训的人数达到每年30万人次,培养了大批技能和实用人才。广东省委常委、佛山市委书记黄云龙认为:“产业是佛山城市发展的命脉,产业强市需要发达的职业教育来支撑,走校企联合的道路,把职业教育建设成佛山的文化亮点,是关乎城市发展和民生的大事。” “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双赢 连续3年,佛山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都达到98%以上,这与近年来我国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一路走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职业院校的学生为什么那么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9月14日佛山市职业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我们了解到这与佛山职业教育创新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实行“订单式”培养和培训不无关系。 强大的企业依托,给佛山的职业教育“订单式”培养方式带来了强有力的支撑。有利于形成“前校后厂”、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从2003年起,佛山三水区就成功进行了“订单式”培养模式的实践。当时三水工业中专与三水南方弘力镀锌板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在师资、技术、设备等方面合作,企业在愿意到该企业就业的二年级学生中择优录取学员,签订学生就业订单,学校对这些学生成立专业的编班(南钢班),学生在3年级期间分别在学校、企业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接受学校规定课程的理论与实操学习后,更有针对性地了解该企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流程、设备特点。首期“南钢”班52名学员学业结束后全部被该公司录用,成为生产技术骨干。 随着佛山市产业结构的调整,“金字塔”型的人才结构也会出现,一线的生产技术人才需求会增大,就业的机会也就更多。而“订单式”培养模式将为企业输送更多的生产技术工人,职业学校的学生就业前景被看好。 “职教航母”联动校企 今年6月,南海职业教育集团是作为广东省首个校企合作型的综合职业教育集团在狮山成立,以南海电大和南海信息技术学校为龙头建立两个中心基地,并在集团内成立一个科教研究中心,整个集团有30多家职业学校和60多家成员企业。在校企之间,以集团名义与集团下属成员企业进行签约办学,引导职校紧随南海产业结构的步伐,增设对口专业,所有签约的企业将为对口学校提供教学设备和实践平台。创建了一个职教“航空母舰”。 据了解,南海职业教育集团突破了其他地区“校校联合”创办教育集团的模式,通过集团形式实现“校企合作”,探索育人、用人的无缝链接,有可能更有力地带动整个产业的升级,激发地区经济活力。 同时,南海通过“专业+定点企业”、“学校+用户订单培养”、“专业教学+实训示范基地”等办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职业教育集团所属职校先后与本田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东芝TCL家用电器制造(南海)有限公司、广东移动通信佛山分公司等150家中外名牌企业签订了培训协议。 职教发展“走出去” 珠三角的特色经济吸引了大批外资企业,如何满足这些企业的要求,那就迫使佛山职教“走出去”,加快与国际办学力量的合作,促进佛山职教走得更好。 为了充分利用优质的职业教育资源,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佛山市政府鼓励中职学校与省内外中职学校开展“2+1”、“1+2”或者“1+1+1”等形式的联合办学。同时积极推进职业技术院校与国(境)外学校,尤其是欧盟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合作办学,学习经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建立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渠道和平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2005与2006年,顺德区政府共投入180万元,分两批选派了29名教师前往欧盟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培训,学习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操作技能,使顺德职业教育能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该基地还负责对欧盟在华企业员工技能培训的任务,向欧盟在华企业推荐顺德职业学校的毕业生。今年初,德国一在粤企业就到该校挑选了10名机电专业的学生作为企业下一步发展的技术骨干去培养,出资送这批学生到德国企业本部培训半年,回国后的工资待遇比本科生还高20%。 除了顺德区以外,南海区也与德国欧中经济技术合作中心开展联合办学,并和德国西诺德牙科有限公司签订协议,以“2.5+0.5”的模式进行办学合作,挑选优秀学生到欧盟属下的职业培训中心接受培训,学生回国后到欧盟的在华企业就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