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等郎调”唱进万人心——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六走进”纪实 |
|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徐涟 2006-09-21 10:07:07 |
去年春季以来,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的《十二月等郎》,在湖北省荆门市展开了走进农村、社区、企业、军营、校园、机关演出活动,演出场次近200场,观众20余万人…… 从编剧到舞台:表现“三农”大主题 早在几年前,荆门市就曾诞生了获得文华新剧目奖和“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的现代戏《荷花洲头》、《闹龙舟》,闻名遐迩。今天,这里又原创了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大型现代湖北花鼓戏《十二月等郎》。 该剧表现了江汉平原长湖农村的男人们外出打工以后,女人们在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由无奈地被动留守到主动地奋发创业、由传统的依附男人到现代的自主自强的生存状态和心灵轨迹。 这是继《闹龙舟》之后,著名编剧盛和煜、著名导演张曼君与荆门再度联手打造的又一台地方戏曲。编导以独特的眼光捕捉时代脉搏,表现“三农”大主题,使《十二月等郎》在戏剧界引起极大的反响;富有乡村时代气息的舞台设计和优美的湖北花鼓调音乐旋律,让广大观众情有独钟。 打造优秀艺术作品,也是荆门发展先进文化的谋略。 创作《十二月等郎》时,该市专门成立了剧目生产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不仅在人力上给予极大关照,在财力上也给予巨大的支持。市财政多方筹资,为《十二月等郎》剧目生产提供经费保障;社会人士也慷慨向剧组捐款近百万元,用于该剧修改提高。 《十二月等郎》自公演以来,受到文化部、中国剧协和湖北省委宣传部等单位领导、专家和观众的肯定,并入选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30台初选剧目,是湖北省在本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唯一入选的剧目。 2006年元月,湖北省人大、政协“两会”期间,《十二月等郎》为“两会”代表作献礼演出,反响十分强烈。大家对该剧准确把握时代脉搏、深刻反映“三农”大主题的创新精神和精湛的艺术表演给予了高度赞扬。 从专业到群众:搭建社会大舞台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荆门市舞台艺术生产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专业演员和群众演员的互动,不仅搭建了艺术生产的社会大舞台,而且形成了艺术生产的良性机制。 《十二月等郎》根据荆门青年作家黄发清的中篇小说《乡村留守》改编而成。立于舞台后,荆门市十分注重艺术生产过程中群众参与的广泛性,多次组织群众看戏、说戏、评戏活动,征集了200多条群众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编导;并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征集具有江汉平原特色的原生态民歌小调,作为剧目音乐创作的素材;公开选拔了50名二胡演奏员和数名群众合唱演员参与剧目的生产排练和演出;制作了1000多盘《十二月等郎》欣赏、教唱光碟,免费发给市民;组织开展了《十二月等郎》优秀曲目演唱比赛,全市数百个单位、近万名干部群众踊跃报名参赛。 京山群艺馆的退休干部丁刚把自己搜集到的珍贵的音乐资料无偿地提供给剧组,供导演参考,有的音乐工作者还拿出了自己的音乐修改小样;荆门市公汽公司职工李明胜为了不耽误二胡的排练,自己掏腰包请人代班;经协公司的王金陵拿出2000多元钱买了一把新二胡专门参加排练;白庙街办的一群老太太自编自导二月、五月、腊月等郎场景,不仅唱,而且表演,一位老奶奶唱着跳着,就感动得哭了起来。主演之一刘红英说,“自己原来唱的时候总是放不开,看了群众演,听了群众唱,触动很深,对自己演好人物帮助很大。” 从台上到台下:追求精品大意义 《十二月等郎》立于舞台后,荆门就开始了“走进新农村”“走进社区”“走进企业”“走进军营”“走进校园”“走进机关”的“六走进”演出活动。 《十二月等郎》从华丽的舞台走向广阔的社会,在乡镇的简易剧场里,在工厂的场院里,在居民楼的空地上,在部队的操场上,在商场的停车场上,《十二月等郎》剧组搭起简易的舞台,进行了一场又一场的精彩演出,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在沙洋县拾桥镇演出时,大雨瓢泼,但没有浇灭观众的热情,群众们一直冒雨看到演出结束…… 《十二月等郎》的“六走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荆门的农村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校园文化和机关文化,让高雅的舞台艺术走进了寻常百姓中。84岁的李元平是拾桥镇的一位普通农民,听说《十二月等郎》到镇上演出,带着83岁的老伴早早吃完饭就赶过来占了个好位置,看完戏后,他高兴地说:“好多年没看过这么好的花鼓戏了。”从沙洋县农村来荆门城区打工的农民余克强已年过半百,他说:“打工这么多年,还没有遇到过政府出钱请我们到剧场看戏的事,我好激动。这出戏讲的都是我们农民的故事,看了真是过瘾!”张驰是竹园幼儿园的小朋友,他4月22日看过《十二月等郎》的彩排后,每天都缠着奶奶或妈妈带他看《十二月等郎》,整整看了17场,看戏时聚精会神,回家后还要和妈妈对台词,闹得妈妈只有用摄像机将全剧录回去应付小家伙的要求;每场演出,小张驰都坐在第一排,看得津津有味。老家在江汉边的陈东明年过六旬,他听“等郎调”,就像听到了亲切的乡音。他是听着母亲哼的花鼓戏长大的,看了几场《十二月等郎》,就能准确的唱出剧中的“等郎调”。在他的带动下,子女们也学会了唱“等郎调”,连今年才4岁的孙子都能哼上几句。 “《十二月等郎》下乡演出,不仅让我们看到精彩的文艺节目,更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劳动和生活的美好。”这是一位农村青年观看《十二月等郎》后的感想。这句话代表了许多观众的心声。《十二月等郎》深入人心的演出,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农民,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也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城里人,在人与人之间、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架起了心灵沟通的桥梁。在为农民工举行的专场演出中,来自四川在荆门城区打工的农民汪江平说:“我第一次看到这样的戏,这是我们农民自己的戏。看了这台戏,我就想起了在家里的老婆孩子,她们在家里真的不容易。我就指望着能多挣点钱回去。”舞台上一出现那逼真的脚手架,大家就使劲地拍起了巴掌:“这简直和我们工地上的一个样!”更有人听着抒情的“等郎调”轻轻打起拍子,动情处红了眼圈。劳动、生活在湖区后港镇的农民黄发秀的男人也到城里打工去了,看了戏后她动情地说:“其实男人在外面也挺不容易,看了这戏后,心里好挂念他啊!”在东宝泉口社区,许多居民都主动去居委会学唱“等郎调”,有的居民唱着唱着眼泪就出来了:“唉!苗子她们这样的女人真不容易,打工的农民也不容易啊!” 一年多来,“等郎调”在广袤的荆门大地传唱不已,从80多岁的老人到咿呀学语的孩童,从市委书记到普通群众,都在那动人的旋律中,共同享受这“文化大餐”。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