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专题报道
 ·
 · 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 文澜讲坛
 · 贯彻学习《行政许可法》
 ·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
 · 长三角文化发展论坛
 ·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管理办法》
 · 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非物质文化遗产 → 详细信息
内蒙古抢救整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来源: 新华网  作者: 李云平  2006-10-10 10:16:08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获悉,从2003年内蒙古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以来,内蒙古各地抢救整理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了大量优秀民族文化。
    匈奴、鲜卑、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在内蒙古草原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内蒙古一些民间艺人、流派代表人物年事已高或相继离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传承,面临失传危机。
    2004年,内蒙古启动了历时近一年的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征歌活动,共征集到5440首旋律优美、底蕴深厚的草原原创歌曲。内蒙古文艺创作团体相继创作完成了《草原传奇》、《蒙古大婚》、《满都海斯琴》、《蒙古风》、《折箭教子》等一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优秀剧目,并由草原走向全国。 
    2005年,内蒙古文联选送的36件作品荣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内蒙古电视台等单位创作的电视纪录片《驼殇》获第八届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8集电视连续剧《鸣沙湾》获2005年度中国电视“飞天奖”优秀中篇奖,电影《季风中的马》获第25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大奖。 
    从2006年起,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的同时,内蒙古全面运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记录;认定和抢救一批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处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此外,内蒙古还实施了“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项目,主要以文字、图片、声像等载体收集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内蒙古各级政府和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内蒙古的呼麦、马头琴音乐、蒙古族四胡音乐等16个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体育项目被列入全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共同申请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