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雷峰塔与鲁迅的两篇杂文 |
|
来源: 浙江文化信息网
作者: 吕 洪 年 2007-05-16 10:41:17 |
雷峰塔与其倒坍的前后 杭州西湖的“雷峰”,是在西湖的南麓,为南屏山的支脉。据《临安志》称:郡人雷氏在峰上筑庵居住,所以称为“雷峰”。又以峰为山势回抱环绕其中,故又有称为“中峰”的,又有称“回峰”的。 公元九七五年吴越国王钱俶为了他的妃子生了一个儿子,就在峰下建造一塔来庆祝她,称为“黄妃塔”。据钱俶的《黄妃塔碑记》记载:“塔原拟千尺十三层为率,以财力不充,姑建七级,复以风水家言,止存五级。”塔重檐飞栋,窗户洞达,说明这塔在当年是可以登临眺览湖山景色的。在夕阳西下的时候,坐在湖心的小船中,遥望峰下有塔,塔影横空。清代康熙下江南,到了杭州,见到这个景致,便题名为“雷峰夕照”。也就是历来相传的西湖十景之一。 在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倭寇侵入杭州,敌人怀疑塔中藏有埋伏,就放火烧塔。但是塔虽被烧,塔身依然屹立未倒。经过悠久的岁月,塔上披满了荆棘,长了许多杂树,好似一个须发蓬松的老和尚。前人赋诗叹惜道:“雷峰颓塔紫烟中,潦倒斜曛似醉翁。”处在山明水秀的金牛湖畔,加上这个点缀,倒也别有风韵。 不料在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两点多钟,轰然一声,震惊了全市居民。那时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为争夺上海护军使隶属关系,大动干戈,兴起了一场大战。正在鹬蚌相争的高潮,驻扎在福建的军阀孙传芳,想坐收渔人之利,取卢永祥而代之,于这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率军进入杭郊。“雷峰塔”也正是在这个时刻,忽自坍倒。一时民间纷纷传说:“白娘娘也厌恶军阀的专横,一怒而把‘雷峰塔’推倒,跳出向军阀们示威了。” “雷峰塔”坍倒的原因,固然是年久失修,同时也由于每年春季“西湖香市”各地农民信“雷峰塔”塔砖可以避邪,据说放一块塔砖在蚕室,蚕肥丝足,所以他们回去的时候,要到雷峰塔下挖取几块塔砖带回去,日久影响了塔基,塔因此倒坍了。 雷峰塔因《白蛇传》而成为鲁迅杂文的题材 作为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把雷峰塔的倒掉,作为杂文写作的题材,以塔来象征镇压平民百姓的封建势力,为它的倒掉就拍手称快,表达了鲁迅的一种正义感和与封建势力不共戴天的反抗精神。 鲁迅对雷峰塔的认识,早在看见雷峰塔之前,即少年时代就已熟知了的。他的祖母给他讲白蛇娘娘“水满金山”的故事,便知道雷峰塔是一座“镇压的塔”,它镇压着一个满腔怨恨而含冤未申的善良妇女白娘娘。 白娘娘原是一条在难中被许仙搭救的白蛇,为了报恩变成妇女,与许仙结成夫妻。作者说:“白蛇自迷许仙,许仙自娶妖怪,和别人有什么相干呢”。这说明他们一个殷勤,一个主动,完全是自愿结合,恩爱相处的。白蛇一不谋害许仙,二不危害别人,三不扰乱社会,只不过象一般妇女那样,希望和自己的丈夫一道过安乐的生活。试问,这有何罪?白蛇与法海无怨无仇,素不相识。法海本着封建统治者的道德偏见,把她视为祸患,拆散他们夫妻,破坏他们的幸福,这是何等蛮横无理!白娘娘据理抗争,毫不退让,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当法海藏着许仙,“白蛇娘娘来寻夫,于是就水满金山”,充分显示了她坚贞不屈,赴汤蹈火,敢于反抗的精神。在封建社会里,妇女受尽凌辱,任人宰割,而白娘娘能为人之所不敢为,这种可贵的品质自然受到人们的爱戴,法海把她压在塔下,怎不叫人义愤!少年鲁迅听了白蛇传的故事,对被压迫者一往情深,在幼小的心灵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应。也许作者那时脑中的雷峰塔还不是“破破烂烂”,而是一座神气十足,能够压住那具有妖术的白蛇的庞大建筑吧。但尽管如此,他从知道雷峰塔的那一天起,就只有一个心愿,惟愿它快快倒掉。足见鲁迅少年时就具有多么强烈的正义感。 所以鲁迅在看见雷峰塔之前,心里早就怀着三分恨了。他眼中的雷峰塔不是一般的风景建筑,而是封建恶势力的象征。在他看来,雷峰塔建造在被压迫者的尸骨之上,凝聚着受害者斑斑血泪,是善良百姓惨遭迫害的罪证,在它后面,幌荡着封建主义的幽灵。所以他一看见雷峰塔“心里就不舒服”。从知道它到看见它,从少年时到成年时,都希望它倒掉,即使后来明知塔下没有白娘娘,他仍然希望它倒掉。那么,雷峰塔倒掉的消息果然传来,作者怎不感到由衷的欢欣! 鲁迅的第一篇杂文写于1924年11月17日。1925年2月23日,他又写了一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指出:国民当时挖塔砖以避蚕室之邪,是一种“奴才式的破坏”,而我们今天所需要的则是“要革新的破坏者”。这后者,鲁迅已撇开《白蛇传》故事对于雷峰塔的附丽,而又以杂文的形式,来正面阐明自己独到的见解了。 鲁迅对雷峰塔的独特视角 我们今天联系白蛇传故事,对西湖十景之一的雷峰夕照,来探讨鲁迅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便可视之为雷峰塔的名人文化。具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观感并不见佳”。雷峰塔素以风景优美吸引游客,又以白蛇传的故事载入口碑。长年以来,不少人以之咏诗作画,编戏著书,使它名声远扬。那么鲁迅认为雷峰塔的景色怎样?他说:“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身临目睹,自然有资格品评。但他见到的是“破破烂烂”的样子,已经丧失了诱人的魅力,给作者的观感“并不见佳”。这样,鲁迅便从欣赏的角度,把“雷峰夕照”这一胜景作了彻底否定。 二是为塔倒而欢欣。鲁迅对雷峰塔倒掉而感到的欢欣,实质上是对被压迫者获得翻身解放、重见天日的欢欣;是看到反动派受到历史惩罚,遭到彻底破产的欢欣;这欢欣体现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鲁迅说:“试到吴越的山间海滨,探听民意去,凡有田夫野老,蚕妇村氓,除了几个脑髓里有点贵恙的之外,可有谁不为白娘娘不平,不怪法海太多事的?”人民群众是判断是非的一面镜子,俗话说:“有理无理,全在众人嘴里。”广大人民对法海的谴责,说明法海是个不得人心的社会恶棍。作为一个和尚,本该念经,可是他却放下经卷去管闲事,伤天害理地荼毒生灵。从这点说,法海倒是个地地道道的人间妖孽,与白蛇恰恰人妖颠倒,形成鲜明对比。法海为非作歹,激起天怒人怨,连玉皇大帝也要拿办他,最后不得不钻进蟹壳。他以害人开始而以害己告终。“活该”! 四是演绎故事结局。代表正义力量的白娘娘和代表邪恶势力的法海和尚,在《白蛇传》故事中,是一个悲剧的结局。但是老百姓恐怕不喜欢这样的结局,而要在故事的流传过程中不断地“陶冶”和“筛选”,这样便有了一个新的“大团圆”的结局,即白娘娘的儿子高中状元,回来祭塔,而塔倒使白娘娘终于有了出头之日。而法海和尚却落了个可悲的下场,就是鲁迅在杂文中所引述的“蟹和尚”的传说: 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那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先将这些吃完 ,即一定露出一个圆锥形的薄膜,再用小刀小心地沿着锥底切下,取出,翻转,使里面向外,只要不破,便变成一个罗汉模样的东西,有头脸,身子,是坐着的,我们那里的小孩子都称他“蟹和尚”,就是躲在里面避难的法海。 这样的结局是大快人心的。这说明作为思想家的鲁迅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欢乐。 五是预见塔的重建。鲁迅在《再论》的杂文中指出中国人有一种“十”字形的病菌,点心有十样锦,菜有十大碗,音乐有打十番,阎罗有十殿,药有十全大补,猜拳有全福手、福手全,连人的劣迹和罪状,宣布起来也大概是十条,仿佛犯了九条的时候总不肯歇手。所以鲁迅这样说:“倘在民康物阜的时候,因为十景病的发作,新的雷峰塔也会再造的吧!”如今,我们正处在民康物阜的时代,雷峰塔的重建正与鲁迅80多年前的预言相合,这也便是鲁迅的伟大之处。如果鲁迅活到今天,他一定还会撰文赞美重建后的雷峰塔新景! (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浙大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联络方式:310028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2111信箱 电 话:0571-85671374 E-mail:zjulijing@163.com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