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专题报道 |
|
|
|
|
保护钱江潮,传承潮文化,申报世界“双遗产” |
|
来源: 浙江文化信息网
作者: 浙江大学教授 吕洪年 2007-05-16 10:43:39 |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钱江潮景观,是杭州举世闻名、独一无二的著名景观。“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观潮弄潮是自古就有的杭州著名的风情民俗,对潮神伍子胥的崇拜,也是杭州人民特有的信仰心态。这些民俗,屡屡见诸于文献、古籍、方志、笔记等史料记载,今天又有电视、电影等多种传媒手段使之广传远播,声名显赫。每逢这一时节,沿江观潮点车水马龙,人山人海,不仅人观潮,而且人观人,是一道难得的自然与人文有机融合的风景线。但是迄今为止,这一观潮活动仍然还停留在民间自发阶段,与杭州旅游即杭州观潮旅游毫无关系,没有体现出有关旅游单位的组织与用心。既然是如此受人欢迎,赢来如此众多的旅游者和观潮者,我们何不拿它来作为推销杭州或杭州旅游促销的一张名片呢?我们要尽快改变这种自发状态,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做好这篇“潮”文章,使海内外游人纷至沓来,望潮惊呼。而至关重要的是,作为世界独一无二景观的钱江潮,应当保护好它的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弘扬与传承异彩独具的“潮文化”,申报“世遗”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一、钱江潮形成的原因与其变迁的历史回顾 钱塘江涌潮,是一种自然现象。钱塘江口杭州湾外宽内狭,形如喇叭,海潮涌入宽达100多公里的杭州湾,由于两岸急剧收缩,至宽度仅20公里澉浦附近,潮波即由外海之“前进波”变成近似“立波”;纳潮量增多,并在海宁一带突然束窄,进入海宁盐官宽仅3公里;钱塘江由乍浦至闻家堰约120公里的江底凸起的拦门沙对潮流的顶托摩擦使潮波变形,前坡变陡、后坡变缓、潮波破碎、形成碎波,并在潮水的最前缘形成直立的潮头,其潮头与上游江面落差越大则越壮观。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竺可桢对钱江潮之兴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说:“凡江中有怒潮者,必具有以下三个要素:一、河须滨海,河之流入湖者,不能有怒潮。二、河口必须箕形,外口极阔,内行逐渐狭减。三、河口必须甚浅,且须有沙礁横梗口外……。”钱塘江正是三者兼备。虽然全球不少河流皆有涌潮现象,比如亚马逊河等,但是其壮观的程度,以及与人类生存环境如此密切的仅此而已。钱塘江涌潮现象自海宁外八堡始,而至杭州六和塔、珊瑚沙一带止,其中在稆河段上皆形成形态不同的涌潮现象。如外八堡的八字潮、盐官的一线潮、老盐仓的回头潮 ,以后经过九堡、七堡、四堡 、六和塔,由于珊瑚沙蓄水闸门的阻挡,在涌潮终结之处又形成了壮观的回头潮。江南萧山沿岸由于围垦的原因,使江面束窄、丁坝突兀,近代以来也同样形成了壮观的涌潮现象。 由于天文、月相等原因,此潮以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天文大潮汛前后为最大,故有“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之说。然而理论上每逢农历初三前后、十八前后的大潮汛,皆有涌潮出现,并且一日两次,只是其受进潮量、风向和风力、上游径流来量大小、江底河床地貌变化和江岸形状等综合因素控制,决定涌潮的大小、形态。 关于这一独特的地理条件,古代学者早有论述。王充《论衡•书虚篇》即指出:潮“发海中之时,漾弛而已;入三江之中,列小浅狭,水激沸起,故腾为涛”。施谔《淳祐临安志》在论述了太阳、月亮以及“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谓之海门,岸外狭狭逼,涌而为涛耳。”卢肇《潮论》所谓“‘夹夹群山而远之,射一带台投’者是也”等涌潮成因以外,着重指出:“下有沙,南北亘乏,隔碍洪波,蹙遏潮势。夫月离震兑,他潮已生,惟浙江水未洎,月径潮,转来已半,浊浪推滞,后水益来,于是益于沙猛怒顿涌,声势激射,故起而为涛耳。” 杭州湾钱塘江入海口,直到南宋仍稳定在龛山、赭山之间的南大亹,即《咸淳临安志》所谓“海门,在仁和县东北六十五里,有山曰赭山,与龛山对势,潮水出其间。”此后,江道变迁,到乾隆二十四年(1795)才相对稳定于北大亹入海,并逐渐形成今日形势。当然,钱塘江入海口的变迁,只移动了喇叭口位置,整个杭州湾钱塘江喇叭形河口形势仍不变,河床底部沙坎也依然存在。所以钱塘江涌潮自古至今始终存在。从文献记载看,至少自唐以来,杭州便有“观潮”“弄潮”之俗。 由于江流改道,地理变迁,从明朝开始,观潮地点已逐渐外移。今日,海宁盐官已成观潮第一胜地。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钱塘江整治与海涂伸盐官外,盐官以东8公里之“八堡”与盐官以西12里之“老盐仓”,也已成观潮胜地。同样由于钱江地貌的改变,涌潮现象又在江干滨江路、六和塔、珊瑚沙一带重现,并由于江岸、水闸等人工水工建筑物的作用,使涌潮现象频频出奇,涌潮翻涌出堤,使沿堤观潮者、之江路上的汽车“人仰马翻”。 二、积极保护钱江潮的自然生态环境 古代杭州湾钱塘江口所以能产生“弄潮”及“弄潮儿”,得益于天时、地理与人和。 如果说日、月天体引力给予普天下的潮汐以同等机遇的话,降雨和风力则对钱塘江河口给予了特别的“关照”。钱塘江流域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梅雨季和台风季,所以钱塘江河口秋潮往往比春潮大。关于风力,根据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每年7-10月是台风影响浙江省最多、登陆可能性最大的时期。这一风力现象使得钱塘江涌潮往往能够得到东风、东南风或台风的推波助浪,以致常常巍伟壮观。钱塘江潮既得益于天时,更抑于杭州湾钱江喇叭形河口及其底部的庞大沙坎。 “天时”、“地理”造就了钱塘江涌潮,而弄潮则仰于“人和”。“人和”即造就了一批“弄潮儿”。 为了保护钱塘江入海口的自然生态环境,不致因跨海大桥的建设及其他人为的原因,而改变形成钱江潮的自然原因,特提出设立“钱塘江潮保护工程公司”的建议,对以下各项进行长期的观察与监测,并采取一定的稳定自然环境不致急速变迁的措施。 (一)经过科学的测定,划出“钱塘江潮自然生态保护区”,并加速立法,给予强制性保护,以限制各种人为的因素,而导致江潮生态的变异与破坏。 (二)用潜水与水下照明的方法,进行水中作业,摸清与测试“钱塘江入海口喇叭状地形地貌”的历史变迁与现状,掌握规律,制定“稳定”“加固”“防患”等措施。 (三)建立钱塘江潮汐观测站,逐日、逐月、逐年记录钱江潮的水量、走向、浪波、潮长以及潮汐与气候、季风等的关系。 (四)建立钱塘江入海口和钱江潮自然保护区内的季风测监站,逐日、逐月和逐年地观测海上风力、风向与台风雨量等对钱塘江潮汐的影响。 (五)建立日、月体引力的监测机构,采取现代化的科技设备与手段,测定钱塘潮自然保护区内日、月体对潮汐的影响与变化规律。 (六)查考钱塘江沿岸的历史灾异史,参照历史的数据与今天和今后观察与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一定的科学数据。 (七)确立钱江潮自然保护工程总项目和总工程的投资规划,以省、市政府为主导,运用市场机制进行统筹安排与运作。 (八)制定钱江潮自然保护区的总体规划,经过科学的论证,分期分项目予以逐步实施。 (九)进行人才招聘。根据项目的需要,根据逐步实施的细则,根据长期、短期的规划,逐步向全社会招聘科技等各类人才。 (十)制定钱塘江潮保护工程启动方案,以争取早日实施。这里要特别强调打破地域的限制,区、县、市、省通力合作。 三、独特的“潮文化”的历史风貌与人文底蕴 关于“钱江潮”的传说故事,历来有好多种,大多与历史上的吴越之争有关。一是西施之说,越王句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献美人西施,使之沉溺于女色,从而灭吴。当句践携西施乘船凯旋而归时,越国大夫范蠡恐西施又蛊惑句践,便设计把她沉于江中。这个绝代佳人葬身于烟波之后,钱塘江便发出如泣如诉的哀歌。二是伍子胥之说:相传吴国名将伍子胥秉性刚烈,屈死后被投尸江中,便恚恨而驱水为潮,立于潮头,民间尊之为“潮神”。三是钱镠为修江堤,动用一万名弓箭手,在潮神生日这天射潮,逼使潮水不敢向岸边冲来,从而建成江堤。四是朱元璋之说,据说明太祖早年为担盐夫役,一次在途中休息,朦胧入睡,醒来一看,盐已被潮水冲跑。太祖大怒,对着大海怒吼:“再不许如此”。这日正是八月十五,从此,潮水也只在这天发出巨响。 在这四种传说中,以伍子胥之说最盛。称八月十八日潮神诞辰日。相传春秋时,吴王夫差荒淫无道,不听忠臣伍子胥的进谏,反而赐剑逼他自杀,并将其尸体抛进钱塘江。伍子胥死后怨气不散,激起滚滚巨浪,向人们诉说他的悲愤,遂成为潮神。 实则由于人们恐惧狂涛巨潮,认为必有凶神主之。而钱塘江潮,其实是由喇叭形特殊地貌造成的。 “弄潮”其实就是对潮神的祭祀,当然也是一种民间的体育健身活动。 “弄潮”在唐朝已经成为钱塘江观潮习俗当中的一项体育表演节目。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人们在钱塘江观潮时也“共观”“弄潮”。到了宋朝,尤其是南宋,“弄潮”之风更甚。吴自牧《梦粱录》记叙,“其杭人有以大彩旗,或小清凉伞、红绿伞儿,各系绣色缎子满竿,伺满潮出海门。百十为群,执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或有手脚执五小旗浮潮头而戏弄”。《武林旧事》“观潮”也有载:“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不但弄潮儿人数众多,而且历时也长。据耐得翁《都城纪胜•舟船》记载:“浙江自孟秋至中秋间,则有弄潮者,持旗执竿,狎戏波涛中,甚为奇观,天下独此有之”。《武林旧事》还记载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十八日,太上皇高宗及孝宗浙江亭观潮盛况说“自龙山已下,贵邸豪民,彩幕心二十余里,车马骈阗,几无行路。江口一带,亦皆抓缚幕次,彩绣照江,有如铺锦。市井弄水人,有如僧儿、留住等凡百余人,皆手持十幅彩旗,踏浪争雄,直到海门迎潮。又有踏混木、水傀儡、水百戏、撮弄等,各呈伎艺。并有支赐。太上喜见颜色,曰:‘钱塘形胜,东南所无。’上起奏曰:‘钱塘江潮,亦天下所无有也。’太上宣谕侍宴宫,令各赋《酹江月》一曲,至晚进呈,太上以吴琚为第一,……两宫并有宣赐。至月上还内”。这是见诸记载的第一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弄潮”活动即冲浪比赛。 “弄潮儿”大体以杭州湾两岸的当地居民为多。《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舟人渔子溯涛触浪,谓之弄潮。”宋朝则多称弄潮儿为“吴儿”,即吴人。如范仲淹诗:“北客观犹惧,吴儿弄费忧”。苏东坡诗:“吴儿生长狎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碧山影里小红旗,侬是江南踏浪儿”。吴自牧云:“其杭人有一等不惜性命之徒,……以迓子胥弄潮之戏”。《武林旧事》亦称弄潮儿为:“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弄潮儿”手执采旗,一边踏浪,一边表演各种动作。即所谓“持旗执竿,狎戏波涛中”。并以旗不沾湿者为优。“持旗执竿”、“狎戏”之类,当是古代祭祀潮神仪式的沿变。但在“弄潮”中增添这些旗帜、“狎戏”,增加了“弄潮”的观赏性。 弄潮虽有一定危险性,但却是一种特殊的健康活动,不妨弘扬之。 四、发掘与弘扬钱塘江“潮文化”的建议 这是一篇保护和开发这一古越民俗的大文章。我们认为,这篇文章的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十个“一”: (一)“一书”——编辑出版一本图文并茂的有关钱江潮的书; (二)“一节”——举办一年一度的轰动国内外的波澜壮阔的观潮节; (三)“一台”——建设一个最佳的“杭州观潮台”; (四)“一像”——建造一座高达八米以上的潮神伍子胥的塑像; (五)“一路”——建设一条从杭州到海宁盐官的观潮绿色通道; (六)“一戏”——编演一台有关钱江潮的各种形式的文艺节目; (七)“一会”——开办一次关于潮文化和钱江潮开发与保护的科学报告会和研讨会; (八)“一馆”——开办一个以潮文化为主的关于水文化的和以中秋节为主的关于节日文化的展览会和博物馆; (九)“一体”——建设一个沿江各地观潮点的一体化管理体系; (十)“一最”——举办一次空前的邀请各国总统来杭州观潮的“元首观潮节”,以创世界之最。 以上十个“一”,从今年开始积极筹备,争取在北京举办奥运会的2008年加以实施,以光耀杭州的史册,同时也光耀共和国的历史篇章。 由杭州首办观潮节,旨在宣扬杭州旅游的新品牌,同时也是对传统民俗在新世纪的利用和发扬。 俗说:“万事开头难”。此项钱塘江潮保护工程,迟早是要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的。迟提出不如早提出。一经提出,便可商议和实施。如今“国运隆兴、百事顺昌”的盛世,希望它能成为振兴中华、造福万代的一项伟业。同时积极创造条件,为钱江潮申报自然与文化世界双遗产作准备,其前景肯定看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