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酒,俗称绍兴老酒、绍兴黄酒,是以绍兴这一地名命名的地理标志性产品,是绍兴的特酿,与其他地方出产的黄酒,在质地、品味上有很大的不同。它不仅因为醇厚、鲜洁、甘润、清爽等特点而驰名中外,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成为民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绍兴酒,不仅是绍兴的光荣与骄傲,同时也是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绍兴酒的生产与酿造,有它一整套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并与本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密切相关的技艺与仪礼,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酿造生态”。这种“酿造生态”是千百年来本地粮农与酒师的智慧结晶与不朽创造。关于酒史、酒文、酒技、酒艺、酒器、酒具等的文字与图照,已经积累有很多资料,本文仅以民俗文化的独特视角,将其梳理,并吸取酿酒世家杰出传人的经验,概括出绍兴酒的酿造生态,不外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大“绝活”。对于它的继承与弘扬,保护与承续,使绍兴老酒真正保持传统的特色风味与绍籍血裔的口味定势,至关重要。现加分述,就教于各位专家与匠人。 一、不违天时,立冬开酿 每年夏历立冬,为绍兴酒的开酿节。按历来的传统风俗,这一天之前做好酿酒的一切准备,在这一天举行隆重的开酿仪式,然后各道工序、各项职事,便按步骤有序进行。 立冬,是我国千古传承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一年的365天中,根据天文、气象与物候,把365天按月划分出二十四个节气,每月两个节气。今天(阳历11月8日)就是丁亥年的九月廿九日立冬,由中国黄酒生产基地等五个单位发起并承办的2007绍兴黄酒开酿节在塔牌绍兴酒厂所在的绍兴湖塘镇隆重举行。立冬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它的天文、气象、物候是个什么状况?从这一天起的自然因素对绍兴酒的酿造有什么关系? 按一般的习惯,立冬便是冬季的开始。立,建始也;冬,终也。立冬,万物收藏也。每年的阳历10月7日前后,从天文上看,太阳到达黄经225º时开始。从气象上说,因寒冷气流带来的寒潮,相隔5-7天便入侵一次。当寒潮来临时,日气温可下降10℃,甚至20℃。当气候突然变冷时,总是刮起猛烈的西北风。从物候上看,就像一句农谚所说的那样:“立了冬,土不生”,也就是说,大地开始由绿变黄了。但在寒潮过去之后,西北风过去了,地球表面还储有一定的热量,人们又感到很舒适,故又有谚曰:“十月小阳春,无风暖温温”。这时候开始酿酒,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既可使浸水的谷物发酵,而又不至于发酸,是一年中最好的酿造时间。 那美酒,使我们的生活品质提高了,使我们在劳作之后有了一种“自陶自醉”的享受与快乐。古时候,人们不知道它的科学原理,以为有什么神明在赐予。为了酿好可以供人享用整整一年的美酒,人们便自觉与不自觉地祈祷神灵的庇佑,所以在冬酿开始的这一天,便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祭天、祭地、祭酒神。我参加过舟山的开洋节,那是祈求海神(龙王、妈祖)保佑,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捕到大鱼、好鱼,并且能平安返航;我又参加过湖州地区的开蚕节(即轧蚕花),那是祈祷蚕神(螺祖、马头娘娘、马鸣王菩萨)庇佑,养得好蚕,能出“十二分蚕花”;我也在杭州翁家山、梅家坞等地参加过“开茶节”,那是祈祷茶圣(陆羽)的庇佑,能采到好茶,出茶中极品等等。今天立冬开酿,祈祷酒神(仪狄、杜康、稽含等师祖)的庇佑,酿出好酒、美酒。这种祭祀仪式,一般都由这方面的行家里于领头,带领村里、乡里的一班人与众多群众,烧香叩头,诵经念文,还举行文艺演出与物资交流,十分隆重,十分热闹,十分快乐,真的像“过年过节”一样。我们不说神灵的有无,只说干任何一件事,都需要有“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重要的生态条件,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两方面,以求得内心的平静与安定,人际之间的和谐与合作。这不能说完全是迷信,而应当说是“心态调节”。我祝愿大家平安、快乐,酿出一年的好酒! 所以说,立冬开酿,是我们绍兴的一个良风美俗。这一天的“天时”,我们一定要准确地把握,认真地对待。 而在立冬之前的一个节气,是霜降,气肃而凝,露结为霜,这时的农事活动,便是秋收秋种,酿酒的糯稻都已收割进场,故谚曰:“十月寒露接霜降,秋收秋种冬活忙。”而在立冬之后的一个节气,则是小雪,这时候往往可以碰到半冻半融的“雨雪天”。现在全球气温已经变暖,节令也在推迟,有时可能不合古历,所以酿酒时,既要不违天时,又要观象而行。 立冬前后绍兴的气候条件,正是酿造绍兴酒的最佳时间,较低的气温既可有效抑制杂菌繁殖,确保发酵的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长时间(一般90天)的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而绍兴酒的酿制,一般是开甏式发酵,在大环境中形成一个“小气候”,经过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学的研究与测定,它有一种独特的区域微生物种群和类别,从而使绍兴酒出现醇厚,甘润,鲜洁,爽口等特点。 为此,我们要特别保护绍兴酒的酿造生态。这里在“天时”方面,我提出如下建议:一是要创建天文、气象观测站,专门观测绍兴酒酿造地的小气候,记录数据,逐年比较,掌握规律,少走弯路,避免错讹;二是要广植树木,特别是香樟树、银杏树、桂花树等,如今主张环境的“立体绿化”,屋顶、阳台、墙院、道路等都可以把绿化搬到“天上”去,向天上发展;三是配备抗寒潮的保温设施,在绍兴酒的酿造小环境中,尽可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与湿度;四是抓紧时间抢救酿造老工人“观天测地”的宝贵经验,“土法上马,科学试验,创出新路,总结经验,发展创新,传之后世,造福后人。”这是我的心愿,也是我提出的方略之一。 二、把握地气、取水鉴湖 俗谓“绍兴老酒鉴湖水”,“西湖龙井虎跑泉”。水之于酒,泉之于茶,是直接关系到品位与风味的物质资源,浅酌低斟,冲泡宴饮,这种关乎生活品质的东西,无不取决于“水”的好坏。 绍兴酒之所以出名,就因为“鉴湖”水的福泽与恩赐。这鉴湖水的奥秘,过去尚未揭开,如今高科技时代,早已大白于天下。原来,鉴湖水来自会稽山36条溪流,从水源的地质结构而言,是在基岩、风化壳、底泥中,所以鉴湖水体所含的重金属元素很少,却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如钼、锶等,而且水的硬度也适中。再说会稽山有很丰富的植被,水流从山溪下来,经过沙石岩土层层过滤,水质不仅没有受污染,反而变得清洁甘冽。 据张观达著《绍兴饮食文化》(中华书局2004年9月版)一书介绍,鉴湖湖区还广泛埋藏着上下两层泥煤。下层煤埋在湖底4米深处,分布比较另散,对湖水仅有间接作用;而上层泥煤分布在湖岸或裸露在湖底,直接与水体相接触,其长度约占鉴湖水域的78%,湖底覆盖面积约30%。这种泥煤含有多种含氧官能团,能吸附湖水中的金属离子和有害物等污染物。研究结果,岸边泥煤层所吸附的污染物高于上下二层,说明泥煤的吸附污染物能力远胜于一般土壤。而实测的结果又表明,至今这些泥煤层所吸附的污染物的含量还很低,仍有巨大的吸污容量。这是特殊的地质条件所形成,是其他湖泊水体所没有的。 酿酒用水,必须水体清洁,不受污染,否则酿出来的酒会浑浊无光,称为失色。如有杂质,则酒味不纯正而带有异味。同时酿酒用的水,对水的硬度也有一定要求。水质过硬,不利于发酵;水质硬度太低,又会使酒味不甘冽而带有涩味。鉴湖水即有以上的这些特点,用它来酿酒,自然酒色澄清,酒香馥郁,酒味甘新,而且对人体还有一定的营养价值。绍兴民间把绍兴酒称之谓“福水”是不无道理的。 所以,保护绍兴酒的“酿造生态”,就必须保护鉴湖及鉴湖水源。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护鉴湖,不让农田污水泥垢排入;保持鉴湖广阔的湖面和蓄水量;保护鉴湖的自净能力,能硝化无机氮等有害物质;保护低水色,提高透明度;保护鉴湖溶解氧、减少氧量的消耗。二是保护鉴湖水源,其36条溪流,都需要实行监管与测试,水源地域的植被要不断提高覆盖率,增加区域集雨量。 现在,鉴湖正在营建国家级的湿地,我希望赶快摸清鉴湖“家底”,在营建中要以人为本,要以人们需要的绍兴酒为本,坚持可持续发展。 三、选材精美 科学配伍 绍兴酒原料的要求,在历代酿造过程中不断摸索,积累了许多经验,形成“选料精良、科学配伍、操作有序、源头把关、道道扣死”的一整套序列,并且充满诗情画意,所有参与者都仿佛有神福佑似的,心地坦然,闻香而作,酿中乐醉,称之为“材美工巧”。 据杨国军主编泮兴祥、胡燕钢等编著的《绍兴酒鉴赏》(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年6月版)一书介绍,酿造绍兴酒的原料主要有:鉴湖佳水、上等精白糯米和优良黄皮小麦。这三种原料又被形象地喻之为“酒之血”、“酒之肉”和“酒之骨”。 《汉书•平当传》中记载:“稻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上尊,稷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中尊,粟米一斗得酒一斗为下尊。”这说明用稻米酿造的酒质量最好。 稻米,它们往往被稻作生产民族视为最佳食物。以最好的食物祭神祭祖,自己并且得以共享,绝非偶然,说明我国民众都把稻米视为“民族精气”。“精”字和“气”字(繁体字“氣”)都包含稻米的“米”字。原来“精气”、“精神”这些词汇里的“精”字,来源于干净的米粒而呈蓝色这样一种现象。在特别重视稻米的农耕民族的眼里,干净的米粒,确实是一块小而透明的宝石。而且“气”字的意义较“精”字具有更积极的意义。“气”字是来源于在煮米饭时袅袅地从锅里冒出来的蒸气。锅里沸腾的米饭活生生地冒出蒸气,引起发明汉字的中国人的联想,创造出这个象形字“气”字。因此,中华民族对稻米都有一些独特崇尚。例如,88岁为“米寿”,民间把“米”字解释成八十八的组合,并进而认为,如果不动手八十八次就无法得到的东西正是稻米。如果与西洋人种小麦的情况相比,中国人种稻米简直就像园艺。因此,在盛夏季节,人们在开始精耕细作之际,选择一种食物来祭祀和祈禳,并准备精心地花工夫,像祈祷一样虔诚地花工莳弄,从而获得颗颗米粒。由此可知,地处江南的广大民众有着共同的“稻米农业背景”。 而稻米之中又以糯米为佳,这是古人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的结论。史载大诗人陶渊明任江西彭泽县令时,为了酿出好酒,将县里3/4的水田用来种糯米,成为中国酿酒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传说陶渊明当年在绍兴下方桥的“陶里”留居时,也曾在这里广种糯米以酿酒,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山阴酒”。 绍兴酒特别重视对糯米品种和质量的选择。一般选用上等优质糯米,要求精白度高、颗粒饱满,黏性好,含杂质少,气味良好,并尽量选用当年产。 据有关资料介绍,所谓精白度,即米的磨除率。精白度越高,米的耗损就越严重。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呢?因为米中的蛋白质和脂肪主要集中在外层,精白度高的糯米,由于外层部分被磨除,使米中的蛋白质、脂肪含量大大降低,淀粉含量相对提高,用这种糯米酿酒产酒多、香气足、杂味少,有利于长期贮存。同时,糯米中支链淀粉含量高达95%以上,易蒸煮糊化,糖化、发酵效果好,酒液清、残糟少;发酵后,酒中残留较多的多糖和功能性低聚糖,使酒质醇厚甘润。 为了确保绍兴酒主要原料的数量与质量,我归纳绍兴已有做法为以下三条:一是在本地和邻近地区,建立必要的生产基地,并配置一定的科技人员,对其种子、种植、施肥、莳弄、收割、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予以科学指导与规范管理;二是对酿酒原料的储存、加工以及防除病虫害、防除污染等采取必要的举措;三是组建酿造工业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四是竭力保持与维护原产地的原生态与原真性,在原料的选择与要求上,定出标准,严格把关。这可能是重要而宝贵的经验,值得首肯。 四、匠心巧艺 精致操作 绍兴酒的传统酿制技艺,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它的保护工作已采取强有力的举措,虽然酿酒业因为市场的需求量大,劳动繁重,时间长,效率低,但正像“绍兴老酒鉴湖水”、“西湖龙井虎跑泉”一样,不但其物质资源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它的“匠心巧艺”也具有它的“不可替代性”。出身于酿酒世家的传人王阿牛老师傅,只要呷一口酒,从酒味上便能辨别出这酒在哪一道工序上出了问题,这种“独门绝技”,就需要通过对传承人的保护,使之代代相传,永远延续。说到它,这种传人才真正是我们的“无价之宝”。 关于绍兴酒的酿造技艺,塔牌绍兴酒厂副厂长泮兴祥这样说:“绍兴酒不仅材美,而且工巧,巧就巧在开耙,老师傅既要有牛一样的力气,又要有‘苍蝇’一样的灵敏!”他说酿酒就像写书法,既要有“风骨”,又要有“韵味”。 这里,我就根据泮厂长的介绍,把酿酒的精致操作,简要地作一介绍。 先在农历的七月份制作酒药、九月份制作麦曲待用;然后从农历十月份开始制作淋饭,也就是俗称的“酒娘”,最后采用摊饭法工艺酿制绍兴酒。 酒药,俗称白药,又称小曲、酒饼。这种集糖化、发酵于一体的菌种的保存方法是我国所独有的,也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酿酒实践中形成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道工序,都要靠熟练工人的精致操作,不仅要求原创性,还同时要求原生态与原真性。 淋饭一般在农历“小雪”前开始生产,经20天左右养醅发酵,即可作为酒母使用。 由于工艺中有将饭“淋水”这一工序,“淋饭”因此得名。淋水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迅速降低饭的品温;二是使蒸好的饭粒良好分离,以利通气,促进糖化和发酵菌的繁殖。 就拿“开耙”这一道工序来说,所谓“开耙”,就是将木耙伸入原料缸内进行搅拌,以调节醪液温度和适当供氧,增加酵母活力。开耙时应根据气温、品温、米质、淋饭和麦曲质量的不同灵活应对,及时调整操作方法,使醪液中各种化学反应顺利进行,有效调节糖化和发酵的平衡。这必须由经验丰富的酿酒师亲自操作与把关。由于酿酒师技艺的不同,而使酿出的酒具有不同的品格。 由于绍兴酒的精致技艺,使之品种多样,风味各异。有红曲酿制、色深味浓的“状元红”,相传清同治年间,苏州陆润庠陆状元衣锦还乡,在状元楼饮绍兴酒时,人们说陆状元喝绍兴酒中此状元,故名此酒为“状元红”;有陈酒代水、以酒酿酒、其味特别醇厚的“善酿”;有以一定比例的水和糯米外,再加糯米饭酿成的质厚味甘的“加饭”;有用“加饭”糟做成的烧酒代水,再加工成的“香雪”;有当女儿出生时,父母通常要酿制几坛酒,埋入地窖,因坛上雕绘花纹故名“花雕”,此酒必成双,加封后,待女儿出嫁才将酒取出放花轿后面送至男家,款待宾客,为纪念恩爱夫妻才启用,故又名“女儿酒”。天下之酒饮之使人渴,而绍兴酒独无;天下酒甜者多饮之腹中满闷,而绍兴酒芳香醇烈,走而不宁,故为上品。 关于酿酒师的传统技艺,一定要把它继承下来,而且有的属于经验性的智慧,因此不能仅仅记录个别人的,还要记录各个人的。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一是理清传承关系、传承谱系,找到这些年事已高,经验丰富,操有一手独门绝活的老匠人,记录他们的口述历史与个人经验;二是尽可能让他们现场操作,用现代录音录相手段,记录他们的技艺,起示范传播作用;三是举办培训班,让今天有志于此的年轻人,拜师学艺;四是即使今天与今后有的酒厂采用现代化新技术,但传统的手工酿造技艺还是应当保留与传承,应当对某个重点酒厂加以定点保护,象一个“活的博物馆”那样,可以展示传统工艺,出产传统酒品。五是对酒药、酒娘等原料给以现代微生物学的科学实验,发现它独特的区域微生物菌种与类别,并注意“非传统安全”加以保密。 绍兴酒已经获得许多国内外的殊荣,但我认为最大的荣誉则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这个项目的列名便成旷世瑰宝,并不断提升它的价值,使之脱离原始性却又能保住原真性的“活化石”、“活文物”。这种构想,才真正是把我们民族的“根”留住,让“遗产”不朽而永葆青春与光辉! (作者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浙大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世界华人远程学院特聘终身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