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文化体制改革 → 详细信息
长风破浪正有时——我国和谐文化建设、文化体制改革侧记
来源: 人民日报  作者: 李舫  2007-05-10 14:59:04
    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 
  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人类进步文明成果,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体制改革,文化发展的必然抉择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花木兰,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形象。然而,20世纪90年代,一部以花木兰为原型的美国动画深深触痛了中国,数百万乃至数千万美元的利润令人瞠目结舌。 
  “怎么看怎么觉得不对劲,我们的花木兰怎么变成了一个穿着中国服装的朱丽叶?”王涛很疑惑。时任新闻出版署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管理司司长的他,在疑惑之外想得更多。国外影视音像制作公司今后将频繁地从中国的历史文化中与我们争夺资源,一流的技术手段诠释的却是西方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民族艺术能否站稳脚跟、发展壮大,不仅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盛衰兴旺的问题,更关系到我们能否用新的思维方式传承我们的浩荡文明。 
  如何改革陈旧的文化体制,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优质服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文化的竞争与繁荣?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品格?绵延中国文化的创新精神?建设和谐的文化环境?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以及深圳、沈阳、西安、丽江等9个省市和35个宣传文化单位进行改革试点,先行探索,以确保文化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进一步确定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造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优秀文化产品。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探索、扎实工作。在试点地区和试点单位的诸多方面,文化体制机制有了许多新的突破—— 
  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吸纳社会资本,完成集团国有多元改制,发展为混合所有制,并通过收购、重组、“借壳上市”等方法,成为第一家在国内资本市场成功上市的发行企业。 
  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将所属的14家企事业单位划归广东出版集团公司,彻底实现了政企政事分开,及时调整内设机构,简化办事程序,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了行政效率。 
  上海市重组文化发展基金会和精文投资有限公司,开辟资助公益文化事业的新渠道,增强了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和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能力。 
  深圳市成立影视动画行业协会、音像连锁企业联谊会、歌舞娱乐行业协会等,推动了行业协会社会化改革。 
  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和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成立,借鉴国际非营利演艺机构的有益经验,按照演艺产业链的需要,探索国有艺术表演机构的新型运行模式。 
  广州市红豆粤剧团与江南大剧院实行“团场结合”,引入民营资本,实现投资多元化。 
  湛江市制定了分步实施、逐步推开的改革方针,先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湛江市电影公司进行转企改制试点,积累经验后再向演出公司、文化影艺公司、艺海影剧院、文化发展公司等单位逐步推开。 
  具有50多年历史的中国木偶剧团改制为中国木偶艺术剧院有限责任公司。新公司由民营企业永庄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控股51%,国有资产出资方北京市文化设施运营管理中心股份为49%。这是北京民营资本首次参与国有艺术院团改制并控股,可谓文化体制改革中的重大突破。 
  改革试点实践证明,改革,激发了文化工作者的巨大热情和创造潜力;调动了社会各方面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思想舆论准备,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良好条件。 
  政府作为,搭建文化的宽广平台 
  2006年5月1日,被誉为“中华戏剧活化石”的正乙祠戏楼喜庆重张。但几年前,戏楼因年久失修而关闭。2005年底,北京市不但斥资1000万元对戏楼进行修缮,还成立北京市传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运用社会资金对文物进行保护,保证戏楼有选择地对外开放,探索文物保护利用的社会化管理模式。 
  2007年4月16日,耗时6年建成的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对外开放,太阳神鸟、金面具等上千件稀世珍宝与观众见面。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建设,为我国大遗址保护提供了成功经验。重庆市提出,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重庆文化综合实力,将文化体制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到重庆市工作的议事日程。 
  2000年始,广州市设立规模为3亿元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设了一批具有聚集效应的文化产业基地,“华侨城”、“大芬村”等已成为全国有影响的文化产业品牌;网游动漫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超过50%,产值达全国的30%。 
  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面向直属单位转为面向全社会……政府的身影渐渐隐退,文化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走进聚光灯下——这是北京、重庆、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理顺文化管理体制所进行的积极探索。 
  为保证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北京、上海、重庆、浙江、四川、江苏等省市着力健全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手段,逐步实现由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向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等多种管理手段的转变。 
  日臻完善的政府管理机制,推动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据统计,2005年北京市实现文化产业总资产3004.5亿元,占全市GDP的5.6%;重庆市文化产业增加值66.67亿元,占全市GDP的2.2%;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1433.21亿元,占全省GDP的6.6%;广东省文化产业总资产4524.06亿元,占全省GDP的6.6%。 
  和谐文化,2006的寻梦之旅 
  2006年11月18日,为期一个月的第七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圆满落幕。7年来,每一个金秋时节,这个由上海倾力打造的国际艺术节,不仅推动了世界文化艺术的交流和繁荣,更成为上海响当当的文化品牌。 
  2006年12月10日,首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给北京带来了融融春意。以“创意·科技·文化”为主题的这届博览会,推出文化创意产业项目4000多个,吸引了20多万人参与。 
  2006年,文化的视角变得更加开阔。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全面的论述和部署,要求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11月10日,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建设和谐文化的迫切性进一步做出深刻阐释:“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 
  生活富庶、丰衣足食的人们需要文化诉求,文化元素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地处长三角的上海、浙江是在吴越两种文化背景下生成的,而北京、天津、河北的燕赵文化背景又深受中和之美、中庸之道的影响,强调主张“温柔敦厚”、“整体和谐”。在浓郁古老的文化氛围里熏陶出来的浙江明确提出文化是城市的根和魂,是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北京、上海、重庆、广州等省市几年来把培育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精品当作文化立省、文化立市的重要内容来抓,大力推进文化品牌建设,坚持以继承传统、改革创新、统筹兼顾、文化开放推动文化和谐,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