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文化体制改革 → 详细信息
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
来源: 中国文化报  作者: 孙若风  2008-06-25 15:01:11
    生活富庶、丰衣足食的人们需要文化诉求,文化元素在和谐社会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11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总结历史经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人类进步文明成果,我们的和谐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迈出坚实步伐。
    天津市津南区大孙庄村是当地有名的文化村,拥有一批文艺爱好者。自1992年开始,他们自发组织成立“田野艺术团”,经常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演出,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2007年5月29日 “田野艺术团”在农家院里展才艺,图为“田野艺术团”的一名农民在表演评戏。 
  我国文化建设力量发生结构性巨变——全民参与体现文化“共建共享” 
  国家对文化文化建设队伍正在突破长期以来由文化系统唱独角戏的模式,来自越来越多方面的力量纷然加入,风云际会,如川归海,其覆盖之广、阵容之盛、成分之繁、能量之大,前所未有。一支社会性、全民性的文化建设队伍正在形成。而如何进一步凝聚和组织这些力量,并且发挥各自的优势,也成为重大课题。 
  这个显著变化的动力,直接来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或者说,这一变化是从传统的文化事业裂变为经营性文化产业和公益性文化事业,进而形成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两大“文化走廊”开始的—— 
  文化市场体系的崛起,在为文化发展积累财富资源的同时积累了新的人力资源。它不仅推动了一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成为全新的市场主体,而且吸引社会企业如同过江之鲫,跻身文化建设行列。一批来自哲学、文学等人文学科的学者,活跃在各类文化产业研讨活动中,有些人还成为各地制定相关规划和战略的智囊。这是学术界对文化建设的一次深度介入。一些高校相继开设了文化产业专业,培育文化产业后备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的成员作为文化消费者,其选择决定着文化市场的走向和兴衰,是拉动文化市场发展的根本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文化建设者。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浮出,在保障公共基本文化权益的目标下,政府以及文化事业单位转变职能,以服务者的全新姿态肩负起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在政府主导和组织下,各路社会力量也登上文化建设舞台,并且常常充当着主角。长期以来,社会力量也经常参与文化建设,但基本上是偶发的、随意的,而现在的参与则被逐步纳入经常化、制度化的轨道。公共文化服务不仅需要公共产品,还需要大量的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作为补充,这又调动了社会力量的踊跃参加。最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全体公民不仅是服务对象,也是建设主体,他们的参与和创造,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也使得文化建设力量的结构和面貌为之一新。 
  全面刷新文化队伍结构、引发文化建设全民参与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党和政府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特别是高扬“以人为本”,强调和谐社会“共建共享”。人人享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的权力,人人又是经济、政治和文化活动的主体,因为权利与义务是不可分割的。在文化上要实现这种权利与义务的辩证关系,主要还是通过比较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当然,其前提必须是,文化市场要放低门槛,面向更多的文化消费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应增强覆盖能力,让公共文化的阳光穿越重重障碍,普照所有公民。 
  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文化的时代,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全社会都是文化交响的乐手。这是一个人民群众创造文化又享有文化的时代,是文化上的共建共享时代。 
  准确地说,这个时代还只是初显端倪,现在需要以一种新的文化自觉,去召唤和创造这一时代—— 
  首先,唤起全社会的“文化公民”意识。与经济权力、政治权力相比较,社会普遍对文化权力感到陌生,不知道作为公民在文化方面应该承担的角色。而这些年来的文化建设实践表明,公民意识淡薄,文化权力意识模糊,又是制约文化建设特别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瓶颈。只有公民社会,才会对包括公共文化服务在内的各种公共事业高度关注和自觉参与。 
  其次,达成全民族的“文化共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必然是置放在这个国家文化共识的基石上,它体现了这个时代的国家意志、民族精神和社会取向。今天的中国,只能是也应该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整合各种文化资源,创造一马当先万马奔腾的局面。这需要主流文化放下身段,充分地融入生活,兼收并蓄,对其他支流文化具有亲和力和向心力,带领中国文化走向繁荣;支流文化亦应主动汇入时代洪流,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第三,形成广义的“文化系统”。全社会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只有在各种力量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条件下,才会有合理的队伍结构和力量布局,多种元素,多个方阵,首尾相衔,左右相顾。这种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表现在不同的层次和侧面。比如,在文化市场建设上建立起管理者、经营者、消费者的良性生态;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形成“政、产、学、研”环环相扣的创新链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打造职能分明、资源共享的高效平台。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文化建设队伍将在扩大力量的同时,扩大自身的舞台。而且这种力量资源主要来自百姓、来自民间,这又使得当代中国文化今后能够在生活化的常态中、在全社会你一砖我一瓦的日积月累中、在当代每个中国人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能力得到充分提升的基础上,获得可持续发展。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