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民俗民间文化 → 详细信息
民俗学视野中的罗隐及其传说、故事
来源: 浙江文化信息网  作者: 吕洪年  2008-07-05 19:32:15
  [摘要]唐末五代诗人罗隐,是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由于其才具不凡,一生又饱经曲折与起伏,引起当时与后世的极大关注,成为民间传说中一个传奇人物。虽时光流逝,但他的故事仍为人所津津乐道,以至越传越广,越广越奇,终于成为一个“箭垛”,凡遇“出口成谶”之事,便都归到他的头上,成为一个典型,从而出现一个庞大的“故事群”。本文从民间口头文学遗产的视角,探求这一传说现象的发展轨迹,不啻是对民间文艺学与民俗文化学的一种突破与拓展,至少是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不无启迪与引领的价值。
  [关键词]    罗隐的历史    罗隐传说    罗隐故事

  我读已故上海作家、资深报人刘金先生的《吹沙居杂文》,发现有一篇《由罗隐的故事想到的》,其中开头这样说:罗隐“是个才子,诗和文都写得好,在当时颇有名气。不知什么原因,在他身后,浙江民间流传了许多关于他的传奇故事。”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一个是在1984年7月,刘金先生写这篇文章时,他到底想到了什么?一个是在罗隐身后出现那么多传奇故事与他一生的历史并不相符,这到底是什么原因?
  时间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刘金先生想到的和所问的问题,至今似乎并没有得到解决。为此,我提交给富阳市罗隐研究会成立大会的文章,便写下《民俗学视野中的罗隐及其传说、故事》这个题目,试图想要解决至少在二十多年前便已存在的问题,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罗隐个人历史的出格
  刘金先生由罗隐的故事所想到的,其实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对于至今尚在口头流传的罗隐故事,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既不能将它的糟粕连同精华一起保存下来,又不能将它的精华连同糟粕一齐抛掉,怎样才能严格地做到剔除糟粕,细心地保持精华,使这个故事不致在时光的流逝中连同糟粕一起湮没无闻?其实,精华与糟粕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它们同属于历史,只要我们知道它产生的有机过程,进行科学的处理,两者都是可以成为有用的东西的。
  罗隐一生是不平常的一生,可谓磊坷英多的一生。查询他的生平事迹,便可知他之所以引起当时人与后世人的感叹与同情,而自然而然地进入民间传说领域的原因。罗隐的一生历史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他才学出众却仕途失意。据有关的史书记载,罗隐自小孤贫,长而有才,但潦倒了大半生,竟未曾中得一名进士。据元大德六年紫阳山人方回的《谗书•跋文》说:唐懿宗咸通元年(公元860年),“隐在京师举进士,留七载,不第。咸通八年著《谗书》。”他的仕途失意,并非他没有才学,反而他是才艺超群,卓尔不凡。这便令人不解与感叹,所以成为人们关注、议论、推测与探求、解说的“众矢之的”了。他的人生遭际与坎坷历史,便成为人们进行口头文学创作的丰厚土壤了。
  二是有人对他倾心却因其貌不扬而婚姻不遂。据有关的史书记载,罗隐虽20年没有中得进士,但文名很盛,时人有“江南第一才子”之称。姚士麟在《两同书•跋》中说:隐在长安,“为宰相令狐綯、郑畋所知。畋女览隐诗,讽诵不已。畋疑女有慕才意。隐貌寝陋,使女一日簾窥之。自此(女)绝不咏其诗。綯子滈登进士,隐以诗贺之。綯谓滈曰:‘吾不喜汝及第,喜汝得罗公一篇耳!’”罗隐的婚姻失遂,让人叹惜,失就失在人家重貌而不重才也;失就失在自己全然不知却让人窥而弃之也。这不禁让好事者而且也让普通人,都顿生“奇而传示”之心。
  三是他不遇当世而语多讥讽。因为“不遇于当世”,所以诗文中多“愤闷不平之言”,而这又使他越遭忌,越不能飞黄腾达。据姚士麟说:昭宗闻罗隐这名,“欲以科甲处之。有大臣奏曰:‘隐虽有才,然多轻易。明皇圣德,犹横遭讥。将相臣僚,岂能免乎凌轹?’帝问讥谤之词,对曰:‘隐有《华清诗》曰,楼殿层层佳气多,开元时节好笙歌。也知道德胜尧舜,争奈杨妃解笑何!’其事遂寝。” 
  罗隐的才学不光光是他自负,也是后来他在吴越王钱鏐手下从事时所实际证明了的。钱鏐初授镇海军节度使时,叫沈崧起草谢表。沈崧舞文弄墨,“盛言浙西繁富”。罗隐看了说:“事实上,浙西兵火之余,并没有这样繁富。而且,如今朝廷执政正急于聚敛财货,见你浙西如此繁富,岂不要来需索?”他便提笔将有关文字改为:“天寒而麋鹿常游,日暮而牛羊不下。”看去好像繁富,又好像荒凉,教人捉摸不定。朝廷看谢表至此,说:“此罗隐辞也。”
  钱鏐待罗隐很好。由于他的提拔和举荐,罗隐由节度判官、盐铁发运副使、著作佐郎、司勋郎中一直做到谏议大夫、给事中。“一日,罗隐寝疾,王亲临抚问,因题其壁云:‘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世应难继此才。’隐起而续末句云;‘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由于以上这些真实的史实,使罗隐这个人的名声不胫而走。无论当时的士人与普通人,还是后世的知识阶层与知道他的乡人,都自觉不自觉地关心起他的身世经历,曲折起伏以至于终老结局等等,所以在他身后便有许多关于罗隐出世、出格、出奇、出神的传说和故事。这是符合社会学与传播学乃至于民众心理学之规律的必然结果。
  二、罗隐民间传说的出奇
  由于罗隐这个人的特殊身世与超凡脱俗的才学与文思,使许多人探寻他的不平常来历,因而在其故事的流传过程中,由于许多民众艺术家的想像与创造,同时对某些地方文化、人情世风的吸纳、继承与弘扬,便有种种关于罗隐秀才的传说。这里,“秀才”两字,应是褒义与昵称,而不是贬义与谑称。俗云:“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罗隐在当时那个黑暗、不公的时代,即使有天大的理,也是没处可以申说的。而知道他、熟悉他、了解他或者对他有所风闻的人,却为之津津乐道,并演泽出许多美丽而神异的传说来。
  传说之一:关于罗隐出世的故事。据前人记录的资料与复述的文本,说:罗隐的父亲是个青年农民,夏日上山守望庄稼,与一个化成美女的老虎精相爱。此事被哥哥发觉,将它脱在草棚外面的虎皮偷走,压于粪缸之下。老虎精没了虎皮,再也不能回复原形,遂与青年相偕回家,结为夫妇,生下罗隐。后来妯娌间发生争吵,嫂子一气之下,将虎皮从粪缸下挖出扔在她面前。她便就地一滚,依然变做一只老虎,将嫂嫂、哥哥、丈夫都咬死。再要咬孩子时,老祖母急忙用一只谷箩罩住孩子,并用拐杖敲打它的额头,骂道:“畜生!连自己的亲骨血也要咬吗?”老虎即眼中出泪,大吼一声,出门而去。这孩子因是谷箩保护下来的,所以就取名罗隐。
  凡是研读民间文学作品和修习民间文艺学、民俗文化学的人,几乎都能一看便知:这是把石器时代和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动物、植物等自然物的崇拜、信仰和口碑照搬到奇人、文士、智者罗隐身上了,用现存的民间口头传说来渲染、点化和强化罗隐,这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罗隐“不平凡”来历的解释与评赞。
  传说之二:关于罗隐“出格”的故事。说罗隐成了孤儿,和祖母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难。长到六七岁时,祖母要送他到附近的蒙馆去读书。从家里到蒙馆,要经过一座庙宇。罗隐每次打从庙门走过,总看见里面的菩萨会站起来,好像对他致敬的样子。他感到很奇怪,回家告诉祖母。第二天,祖母跟了罗隐去,想亲眼看个明白。到了庙门口,罗隐说菩萨又站起来了,但祖母看不见。第三天,祖母预先在菩萨的膝头放一把剪刀。罗隐刚过去,就听见“锵”的一声,剪刀掉在地上。祖母终于相信菩萨见了罗隐会站起来是真的,并且认定,罗隐将来有帝王的福分。
  在今天看来。这也许还是“迷信”,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到过去的旧时代去分析,这也是难免的情理中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神,是人按照人自身而造成的”,这其实是当时人对罗隐所作的最好评赞,是赞美词中的“极致”,因为当时人认为“成道成佛”是至高无上的。这一说法,正是人们对罗隐在旧时代不幸遭遇的抗争与泄愤。这一传说不仅为民众所乐道,而且也为人们所信仰。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动力,人要是没有信仰,也便如同“行尸走肉”般地丧失了灵魂。
  传说之三:关于罗隐出奇的做事。根据采风所得与参考前人记录,可知罗隐之奇,就奇在“讨饭骨头圣旨口”。故事这样说:罗隐家里很穷,常常要向左邻右舍借米借盐。借的次数多了,加上有借无还,邻居们渐渐地不愿意了。他祖母是心地偏狭的人,一次次借东西碰了壁,她都记恨在心。上灶的时候,她常常一面切菜,一面唠叨:“跟张三借米,张三不借,一遭;跟李四借盐,李四不借,又是一遭……”灶司菩萨耳朵有点重听。祖母说“一遭”,他误听为“一刀”。听的次数多了,灶司菩萨未免有点担心:如果罗隐做了皇帝,动不动就是“一刀”,要杀掉多少人?他就上天去奏闻玉帝。玉帝是个糊涂神。灶司菩萨说什么,他就信什么。他马上传旨,差雷公菩萨去把罗隐的“龙骨”拆掉。祖母看这阵势,急忙叫罗隐去咬住马桶盖。结果,罗隐一身“龙骨”全给雷公拆光。只因雷公怕脏,没拆他的嘴巴骨。因此罗隐剩下一张所谓的“圣旨口”,它说什么就能“应”什么(包括应声、应验)。
  这个故事其实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于天才罗隐“夭折”的惋痛,其中还掺杂进了传统的对“灶王爷”的口碑与信仰,虽说是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但却从中可以照见人们“哭天呛地”的“呼冤”之声。民众没有把天才“夭折”的原因归咎于当时的现实社会,而归咎于“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的灶神的“耳背”。这看上去好象是“糟粕”,其实却非常的合理,使讲述者与听众都不是“剑拔驽张”,而是感到十分的诙谐、幽默,切合生活的意趣。
  以上的分析与评论,是对传说故事背后“民心”“民意”的管窥蠡测,是否真有一点道理,留待学者与读者去评议了。但我想,这样的分析与评论,也许正是我们今天对待民间口头文学遗产应有的理念与态度。
  三 罗隐“出口成谶”故事的出神
  从罗隐的传说进入罗隐的故事,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传说,是历史的影子与同路人,它不管怎样的传奇与浪漫,甚至于怪诞,但它毕竟还有一定的历史的真实因素。然而,故事却不同了,故事是随着编创人为表现主题的需要,可以任意的虚构与编造,使之典型化。所以罗隐故事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经历了出世、出格、出奇直到出神这样一个“出史”的过程。罗隐故事的出神,神就神在主人公的“出口成谶”,因为他是“讨饭骨头圣旨口”,因此只要他出过口的,便能事事应验。
  故事中的罗隐,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罗隐,而是“圣旨口”的典型,这大约始于元明时期。下面举个例子:传说有一次,罗隐沿河走去,碰到河岸上架着一部水车,拦住了去路。罗隐要正在车水的农夫拆掉水车,好让他通过,农夫不肯。罗隐恼恨农夫不给他面子,说:“人在车上走,水在车底漏。你不要后悔。”罗隐过去以后,果然水都从车底漏走了,再也戽不上来。农夫急得要命,连忙追上去跟他赔礼道歉,央求他把话重新说过。罗隐余怒未息,回到田边,改口说:“日日三百担,夜夜三百担,一日不担水,田土当即干。”说完扬长而去。从此,这块田每天得挑六百担水灌溉它。一天不挑,它就干涸了。
  这则故事的罗隐与历史上真实的罗隐就完全不同了。罗隐对劳动者总是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绝不会横蛮地要他们“拆去水车而让自己过路”。但是为了表达罗隐“圣旨口”,能“出口成谶”,就不得不脱离历史上真实的罗隐而按创编者个人的意愿来塑造罗隐了。这里重要的问题是:这些塑造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从民俗文化的视角出发,基层群众在创编故事,说主人公是“圣旨口”,是体现了人民大众在贫穷、落后的生活环境中想达到与实现自己“随心所求”的意愿,这对他们悲苦生活的精神慰藉是很大的。即使有些不合理或者根本无法实现与达到的那些意愿,在故事中一时地得以实现与达到,也是精神上的快乐与享受。当然这不过是一种暂时的“陶醉”罢了。这虽有消极的一面,但对在苦难中的大众来说,这种慰藉与陶醉是使自己在“绝望”中得以维系生命,另图生存、发展之路所必需的。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它还是起了一定的健康、积极的作用的。
罗隐的这类故事在民间流传得相当多,是一个数量众多,长短不一,意趣各异的庞大的“故事群”。这是一种十分可贵并且也不多见的民间文化现象。这类故事的娱乐性、趣味性、渲泄性都非常强,劳动者与穷苦人往往在这类故事中得到一种“快慰”与寻求报复、泄恨、渲怒,从而才在情绪上得以调整与得到平衡。
  最后,应当再论述一下罗隐的传说、故事这一大宗宝贵的口头文学遗产如何保护与传承的问题,因本文篇幅所限,只好等待机会再作详细的讨论了。以上所论,不当与谬误之处,一定不少,敬请方家指正。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