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民间文化民间工艺 → 详细信息
皮影戏:琴声灯影里渐行渐远
来源: 搜狐    2008-07-07 15:53:57

    相传在汉代,宠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相思成病。宫中有个叫少翁的人,用素纸剪成李氏人形,将纸放在灯前投影到帷幕上。汉武帝看后,似见到李氏一样,于是病渐好。“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在如今商业大片、动漫、偶像剧乱战的今天,有多少人还记得皮影戏——这出琴声灯影里渐渐消失的古老民间艺术? 
    13年皮影收藏家变身皮影制作人 
    即便是在潘家园旧货市场,这个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民间工艺品集散地,也难见皮影身影。
  几经找寻,记者终于发现了一家名叫“皮影坊”的皮影艺术坊。走进“皮影坊”,正赶上店主周树鹏准备打烊。记者在店内看到,满墙都是五彩斑斓的皮影,生、旦脸谱,着唐宋服饰,韵味十足。 
    “我收藏皮影已有13年了。”199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树鹏开始琢磨收集皮影。最初他从辽西朝阳地区购进皮影,在琉璃厂出售。“因为收购皮影时总是和一些民间艺人打交道,久而久之自己也就会做了。”周树鹏说。 
    “现在,技艺精湛的老民间艺人是越来越少了,好雕工的皮影也已经很难再寻。”1999年,他发现手工作坊的技术工艺并不能达到皮影雕制精美的要求,于是细心的他开始尝试自己制作模子,然后才交由他人批量生产。目前,皮影坊文化整合传媒已经成为北京市惟一一家自己制作生产皮影的艺术工作室。 
    从事皮影收藏、制作和买卖13年,周树鹏现在已经小有名气了,“皮影坊”成为北京市目前规模最大的皮影艺术坊。2006年和2007年,周树鹏相继开了两家皮影工作室。中国美术馆2007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专题展”记录手册《影戏华彩》的封面字体就是周树鹏设计的,其中加入了众多皮影元素。2007年,周树鹏又为刘德华《三国之见龙卸甲》电影提供了全部皮影道具。 
  皮雕搭上家装复古顺风车 
    皮影始于汉,兴于唐,流传于宋元,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它曾经是有钱人家和宫廷才能欣赏的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时尚就是轮回的复古,如今社会又刮起了一股“怀旧风”。明清家具、皮影等一些具有文化内涵、能勾起人们怀旧情怀的老物件成了抢手货。 
    “现在越是具有传统民俗民风的藏品,人们越爱不释手。我们的皮影价格只有100多元,不仅外国游客非常喜爱,还有很多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买回去作为自家摆设的装饰品,或是当礼品送人。”周树鹏说。 
    据了解,目前一个17公分的仿古皮雕市场价较为便宜,在70多到150元不等。而不少明清珍品每一张都在上千元左右。周树鹏说,现在每个月的订单量基本可维持在3万-4万张。 
  皮影每月仅能为老外演出3-4次 
    “现在的皮影市场不大,真正懂的人不多,现在大多数顾客的兴趣都只在皮雕身上,而对于皮影戏的唱腔、演出几乎是无人问津。”周树鹏对此也很无奈。 
    “皮影的消失,关键是在皮影唱腔和表演上。”据了解,目前皮影演出只是在甘肃环县、陕西渭南、辽西朝阳等皮影戏历史悠久的山村地区还存在。 
    为了开发皮影市场,将传统皮影戏保存下去,周树鹏和香港英派瑞旅游公司开展合作,在派对上为外籍游客团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的皮影戏表演。这样的演出平均每月可达3-4次,在旅游旺季时情况更好。周树鹏说,由于财力不够,国内方面远不能和国外市场相比。皮影戏没有固定演出场所,而目前他们正在考虑和茶馆开展合作。“墙内开花墙外香”,这也是不少传统民间艺术所共同面临的尴尬境地。 
    当我们关注民间艺术时,也不能忽视民间艺术家们的生存状态。据了解,目前我国皮影艺人的年龄普遍偏老,都在45岁到70岁左右。对于皮影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周树鹏表示,不少年轻人对于皮影文化不了解,而国家虽然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并没有一个专门的皮影行业协会。皮影艺人四散游离,这并不利于皮影技艺的传承和皮影艺人的保护。 
    近年来,皮影生产又遭到了激光技术的冲击。一直以来,皮影都是手工雕刻而成的,耗时耗力,却凝聚着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一般皮影爱好者来说,他们并不能分辨出手工雕刻和激光雕刻的精致度,而激光雕刻更为价廉。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