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湘中腹地,古称梅山的安化思游、田心等地,原本是梅山莫瑶蚩尤苗的故乡,历史上曾是我国“川南”(四川泸州以南),包括八百里古洞庭湖南的广大地区祭祀朝拜蚩尤的纪念地,故名“川南庙圣地”,后又名“川岩庙胜地”,赢得了“蚩尤故里”的美称。这里文化醇厚,民俗古朴、风光奇特,尤其是蚩尤文化中“红”俗文化最为耀眼。他们创造性地利用红色本色意识与风采,把“南国”人造红色风物、天然红色生物作“灵物”,神奇般地开发并形成了众多别具情趣与魅力,久经不息的“红”俗民间文化事象。 祈求红“云彩” 祈求红色“云彩”习俗,原为梅山故地一种奇特的蚩尤旗祭事象。这与《三皇五帝时代》一书中“蚩尤王冠复原图”之“王冠”中央那颗耀眼的“田星”(寓田字为中心)关联极大,逢年过节或遇重大盛事,便祭蚩尤旗。梅城田心冠名即源于此。相传,梅山的苗族先民,为了逃避权贵的歧视与杀戮,曾先后被迫离乡背井,有的溪峒族群举家迁移湘西南或西北,有部落合伙远渡东海异地安帮,留下来的只得与汉民(华夏族)攀亲融合。他们为了进一步彻底摆脱“蛮夷”、“草寇”、“蚩尤苗虔”之精神枷锁,便寻机联合强族进言朝廷,将“苗”字剔除草头,改“苗”为“田”,即将梅山苗地梅城川南蚩尤圣地作中心,称“田心”,田心之外的村寨先后分别称“蓝田”、“龙田”、“茅田”、“竹田”、“沙田”、“陶田”、“红泥田”、“黑泥田”等等,这些地名迄今犹存。随着历史演变,进而促使传统的蚩尤旗祭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人们把高悬于云天的蚩尤旗,看作红色的云彩,祈祷“田求福穰”,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物阜民安,如此梅山后人把这种旗祭盛事,谓为“打瞧”、“祭幡”,观风云,测气象,问祸福,如此代代相传,遂成风俗。 礼拜红枫树 古往今来,传统的中国人每当逢年过节,都要备“三鲜”礼品去庙、祠或墓地祭祀神灵和已故先祖。然而勤劳勇敢朴实憨厚的梅山人却还得携礼物去叩拜红色的枫树,为何如此?说来真奇妙。 众所周知,梅山“蛮”地,每当秋霜降临后,许多树木的叶子都变得枯黄,唯有枫树,经过霜露的洗礼,原来的青叶变成了鲜红,像火一般地烧灼在宇宙天地之间,与朝霞夕阳交相辉映,真个是“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红枫树不仅色彩艳丽,令人心旷神怡,而且生性耐寒,不畏风霜,树大根深,立地顶天,极具中华人文始祖的个性特征与魅力,进而给人以精神寄托,情融故里,志趣蕴乡。不可不谓之“万物有灵”、“红物生辉”。再联系蚩尤遇难前所戴的桎梏为枫木所造(《山海经·大荒南经》:“蚩尤所弃桎梏,是为枫木。”)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民族始祖,依物造灵,隐秘而又艺术性地把红色的大枫树当作蚩尤祭拜,代代相承,千古不变,其虔诚感天动地。 祭食红“兵粮” 传统的中国人每遇清明、端午、除夕等节日都要向祖先献新食,行祭食礼。梅山先民的祭食古礼,则还包括红色的“兵粮”。这种红色的“兵粮”,辞书称“俗指赤小豆”,唐代学者李善云:“其赤如珊瑚是也”(日本人也称其为“红珊瑚”)。诗人王唯曰“红豆”,留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千古绝唱。 “兵粮”属忍冬科,耐干旱,野生常绿灌木,果实红色细小椭圆豆形,梅城乡下四处可见。千百年来,梅城人都叫它“柏兵粮”,也有称“救兵粮”的。他们所说的“柏”为枫柏、红柏、乌柏,受梅山文化的点化,此“柏”即象征蚩尤兵粮是也。梅山先民其所以祭食红“兵粮”,开始完全是寄托对先祖的哀思,后经历史长河洗礼,逐步演变为美好心愿的一种精神寄托,用梅城田心川南村周秀初、向少初、吴显长、童从玉四位长老祭礼常言的话说:“采故土之气,抒相思之情;托先祖洪福,佑天地人和”。 还有一个真实的故事: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湖南遭受特大旱灾,涉及湘中、南40余县,仅安化县逃荒者就有3万之多,但当时的梅城田心川南村的山民,靠采食这种不畏干旱的“兵粮”,幸运地渡过了难关。事后,当地人又称这种红色的“柏兵粮”为“救命粮”。难怪梅山先民对它如此情有独钟,祭食红“兵粮”习俗,不因历史而消亡。 恭请红“轿爷” 在梅山历史上,相传只要是大灾之年,乡乡寨寨必要恭请红“轿爷”。用木或竹材加工制作,用红色布料、红色纸花装饰的靠背椅作轿子,高抬着一尊头戴芙蓉紫金冠,身著土色鱼鳞战袍,面色慈祥而骁勇的浮雕塑像(轿爷),在热烈的锣鼓礼炮配合下巡游乡里。谓之恭请祖师爷爷出山,为民请命;祈求天地诸神大发善心,降雨消灾或治洪解难。轿爷何许人也?当地人说“轿爷”就是“卢爷”,“卢爷”就是“罗爷”。据《后汉书·南蛮西南蛮传》,“罗”在《风俗通》又作“卢”,因同名异译“罗”,有时写作“卢”或“六”(桑秀云《“六夷”》试释)。“罗爷”乃秦臣君用公之遗孤,名叫罗珠,汉高祖时任武陵令,奉命镇守洞庭“九江”郡,为梅城的始建者。相传罗珠是黄帝的嫡裔,“一门忠孝仁义”,也有人说他是“巫罗”的化身,考《山海经·大荒西经》,确实载有“十巫”,其中有“巫罗”乃罗人的首领。梅城古人云,“巫罗”便是传说中的“红毛野人”,是蚩尤的亲外孙,穴居茅山洞(梅山罗洞)。“巫罗”在商朝初年成汤之世那一次向四方八面的大迁徙中率部落人“由西南(湘中)出洞庭缓缓向东移动,达至山东半岛”(《中国通史》载),从这里下海去了东北亚诸岛。也有传说“巫罗”部落被秦皇弭服器重赐罗姓,称“罗罗”——卢鹿(彝族旧称也作卢鹿)。命其率彝人(后改夷人)弟子3000,前往海外乐土求长生不老之仙药,渡海去了日、韩未归。至今,日本、韩国每年都有不少人前来梅山寻根问祖。 高舞红“师兄” 舞红“师兄”是梅山传统的“开光”、“冲傩”、“红点狮祭”演变而来。梅山的狮子舞,不仅具有南方文狮的温驯,有搔痒、舔毛、抖毛、戏珠、滚球等动作情趣,而且兼有北方武狮的勇猛,有跳、跃、跌、扑、登高、翻腾等动作风采,是中国古代傩舞艺术的精华。狮头面具全用木头雕刻而成,按古傩神面具的创意加工制作。刻工精致,状若盘箕,直径大的约60厘米左右;狮面器官突显,色彩黑里透红,造型奇特,形象怪异,眸光灼灼,神气十足,这是梅山先民的独创。民间传说有二。一是轩辕黄帝诛杀蚩尤后,为了安定民心,进一步弭服“八方万帮”,有意识地借蚩尤“兵主”、“战神”在天之灵威,御旨尊称蚩尤为“师兄”,封“狮星”,冠以“星宿”官名。如此才有民间法事中“狮子头上一点红”。二是蚩尤的“蚩”字与“狮”字同音,认为狮乃兽中之王,象征着权势与福贵、力量与尊严,独具蚩尤的个性与风采。因此,梅山先民把自己生活中的狮舞之“狮王”,看作“蚩王”,说是大伙精神寄托。从此人们以舞狮为乐,舞狮健身。且在“红点狮祭”的影响下,形成了高舞红“师兄”这一人人喜爱,流传千古的民间舞狮习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高舞红“师兄”的文化内涵愈来愈丰富,“祥狮献瑞”、“狮王探险”、“狮鼓催春”、“双狮贺岁”、“狮王争霸”闹红了南疆北国,“舞中华雄气,扬民族风威”蔚成时尚。去年,梅城田心社区李帅,黄一丰两个小伙子,把狮子舞到了长沙、沈阳、成都、南京,一举夺得《谁是英雄》“吉列威锋英雄会”总决赛冠军,让红“师兄”更大放异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