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民间文化民间工艺 → 详细信息
戏古亭:玲珑戏偶 收藏新宠
来源: 新华网浙江频道综合    2008-09-05 15:10:13

   布袋戏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泉州地区,泉州布袋戏则是因为参考了泉州傀儡戏的演出形态而发明的,然而真正将布袋戏完整地传承下来并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我国台湾地区。外国人去台湾地区旅游,其第一印象并不是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而是那里老少咸宜、妙趣横生的布袋戏。因为布袋戏是一种具有很强地域性的民俗艺术,所以其在我国北方地区并不为众人所了解。如今,如是山房·戏古亭将布袋戏带到北京,让我们可以再一次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 
    要成就一出完美的布袋戏,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布袋戏偶和表演者。一尊传统的布袋戏偶足可以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雕刻精致的头、足,制作灵活的手、器具,刺绣华丽的盔、服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戏古亭沿用传统工艺,力求完美,谨慎对待任何一个微小的部分。 
    就一个小小的偶头来说,都必须经过选材、劈形、粗坯、磨光、贴纸、上土、粉底、打花面、扎须发9道工序。选材:选用材质优良的樟木,既适于雕刻,又耐腐、防虫。劈形:将木头劈成偶头大小,面部中央画一中准线。粗坯:定出目、耳、口、鼻五官的位置。磨光:以粗、细沙布将粗坯凹凸不平的地方磨平。贴纸:用微薄的棉纸粘贴在磨光后的白坯上。上土:贴纸后,再涂滤过的黄土,干燥后,用海豚的皮磨光。粉底:以白色粉浆涂抹做彩绘白底。打花面:慎选有色矿物质色料,滤铅后,依戏偶造形,彩色勾绘眉毛、眼眶、嘴唇、皱纹……扎须发:打花面后的偶头,生、净中年以上角色则需扎胡须,旦角则要依年龄梳不同发髻。 
    戏古亭主人叶书含向记者介绍:“布袋戏与中国传统戏曲一脉相承,其表演形式乃至艺术造型都与京剧、昆曲等是相通的。布袋戏也有花脸、青衣、小旦……用这种特色的人物造型来勾绘出人物的性格。比如有的眼珠是可以转的,张飞这种浓眉大眼的就是这一类。但像关羽的眼珠就不能转,因为细眉小眼转起来会有一种邪气。”正是这种工艺上的高度仿真,使得表演时人物的眼神会有流动感,不会给人很僵硬的布偶感。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