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金城,“面人赵”赵阔明的关门弟子,园林绿化技师。日前,“上海面人赵”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上海西南文化艺术中心,“马家面塑展”开幕,近百件作品出自马金城和儿媳戚依平、孙女马雪斐、外孙女瞿倩之手。 师从“面人赵” 痴迷今不改 “师父是一代宗师,上海滩名气最响的面塑艺术家。”说起“面人赵”,马金城自豪地跷起了大拇指。 师徒第一次见面时,马金城还是初一学生。为了和鼎鼎大名的“面人赵”见上一面,他过关斩将——1955年,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在全市招收15人学面塑。马金城在数百人中脱颖而出,很快因业务出色,“荣升”面人组组长。进入少年宫当年,小伙伴艺术团成立,马金城又成了骨干。他笑言:“艺术团是宋庆龄奶奶创办的,我当过副团长,在小朋友里,我的官最大。” 牵着“面人赵”的手,马金城走进了面人的奇妙世界。当年风华正茂的14岁少年,如今已是67岁的长者,但对面人的痴迷,对师父的崇敬,丝毫未减。他至今仍保存着28年前师父去世时的讣告。 埋头教孙女 儿媳悄学艺 8年前,马金城决定在家里物色一个徒弟,手把手地教,他看中了5岁的孙女马雪斐。老马埋头苦干指导孙女的时候,没有察觉身边有一双眼睛,一直在悄悄地、认真地盯着他的巧手。 几个星期后,孙女略有小成,捏的不少小动物惟妙惟肖,老马很满意,却突然有了更惊喜的发现——儿媳戚依平捏出了几件作品,已颇具功力。“特别是她捏的真人像,很有灵气。” 戚依平呵呵一笑,接过老马的话茬:“第一次看到女儿学捏面人,我就很感兴趣,所以在旁边听得特别认真。晚上等女儿睡着了,我再拿出家什,偷偷钻研。”她指了指丈夫马毅祥,说:“谈恋爱的时候,老公从来没告诉我,爸爸这么厉害,要不然我早就学会了。” 三代“马家军” 争传教学棒 马金城7年前退休,在多所学校间奔波,传授面塑技艺。 老马的徒弟有两个特点。一是年龄跨度大,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老年大学,还有以前的工作单位未成年犯管教所,他都去上过课;二是成绩好,多次在各级比赛中披金戴银,让老马有了“金牌教练”的美称。 马金城手里的教学棒,在面塑“马家军”里争相传递着—— 马雪斐刚进中学,就参与创立飞扬面塑社团,担任首任团长,并在学校第二课堂当起了面塑小老师。 戚依平是外企工程师,平时工作很忙,但每逢休息日也奔走于多所学校。她自创生动的启发式教学法,结合多媒体展示,寓教于乐。 瞿倩今年考进大学,暑假时加入了戚依平的教学行列。“舅妈工作忙,我放假有空就去帮忙,既是接触社会的好机会,也能帮更多人学到我们老祖宗的宝贵遗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