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集锦工艺美术 → 详细信息
百年工艺 七代传承
来源: 浙江文化信息网  作者: 杨思好  2008-10-13 10:56:16

  金乡“夏益锦”戏曲盔头引人关注

  9月上旬,《光明日报》以《夏法允:传承京剧“夏益锦”》的标题,大篇幅介绍了苍南县金乡镇“夏益锦”戏曲盔头制作工艺。继而,中国京剧网、中国戏曲网、中国台湾网、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网、中国国学网等多家网站纷纷转载了这篇文章。一时间,“夏益锦”戏曲盔头制作工艺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极大兴趣。

夏法允在制作盔头

  与此同时,在苍南县政协文史委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调研中,“夏益锦”戏曲盔头制作工艺也引起调研小组的高度重视,并就此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夏益锦”戏曲盔头制作工艺可望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开发利用。

 

 

盔头图样 萧云集摄

 

  盔头渊源传奇
  盔头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是戏曲服装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指帅盔、草王盔、夫子盔、王帽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员外巾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不同分别使用。据岳徽《戏曲盔头研究》一文介绍,戏曲盔头出现于元代,明代末年基本成型。至清代,特别是京剧诞生之后,达到了发展高峰,一些知名盔技师和盔头制作者应运而生。
  金乡“夏益锦”盔头工艺第七代传人夏法允每次做完一只盔头,都要在盔头的内里用铁印烙上“夏益锦”三个字。这是传承了200多年的夏家盔头业的老字号,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夏家盔头的商标。“夏益锦”的字号是在哪一年打出的,这个问题由于历史久远,已无法考证清楚,现在能得其详的只是源于一个叫金益锦的人。
  据夏法允介绍,夏益锦盔头制作工艺承传于一位叫金益锦的明代宫廷盔匠。相传,金益锦系洛阳人,专门制作宫廷里演出用的戏剧盔头。明灭亡后,金益锦便留在清廷中,继续做盔头手艺。后因被疑有反清之罪,逃出宫廷,流落温州、福州一带,曾隐居苍南金乡夏家6年。旧时苍南村村建有神庙,村民有每年为庙宇里的菩萨做换服饰和演戏娱神的习俗。金益锦制作盔头的手艺在这里恰好派上了用场。由于金益锦手艺精湛,生意愈来愈红火,制作人手不够,就把制作盔头的手艺传给了夏家的儿郎,也就是夏家盔头制作业的第一代传人夏可显。后来,为了躲避清廷追捕,金益锦又离开金乡逃亡他处,但他的独门手艺却在夏家得以延续。也正因为有了这门手艺,夏家才有后来远播浙闽边界的声名。为了纪念金益锦,夏家便把自家制作的盔头冠以“夏益锦”的名号。

 

 

嵌珠与缀花 萧云集摄


  品牌创立后,“夏益锦”的艺人虚心学习、精益求精,制作技术一代胜过一代。至清末,“夏益锦”戏剧盔头就吸引了一批名角和名家,打响了自己的品牌。特别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夏步东,他为人大方而讲信义,善与艺人交往,每有艺人登门拜访,必以香茗相敬,继而征求意见、切磋技艺、交流戏剧知识,有认为不合适之处,就尝试改革。
  夏步东还专备了一本“脸谱簿”和画笔、水彩颜料,凡是前来夏家拜访的演员,包括丑角,往往在一杯清茶之后,就恳请来宾在画本上描下一幅他平时常演的角色脸谱。后来,演员在夏家画脸谱已成约定俗成的习惯。日积月累,数以千计的彩色脸谱跃然纸上,内容涉及京剧、昆剧、乱弹等不同剧种的不同角色和相同角色的不同脸谱。这些脸谱对盔头制作技术的改进上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虚心与演员交流的过程中,夏步东不断积累丰富的戏剧与历史知识,摸索总结盔头制作的新经验,从而提升与改进生产技术。上世纪50年代初,“夏益锦”声名鹊起。不少名剧团如果来温州演出,都要约请夏步东及其传人夏逢兰在温州会面。如果剧团至平阳演出,都要到“夏益锦”拜访,全国前来订购“夏益锦”盔头的知名剧团、演员与日俱增。据夏法允介绍,许多名角、大腕都用上了“夏益锦”制作的盔帽,如马连良在《甘露寺》中演乔玄时戴的“银貂”;周信芳演《徐策跑城》戴的“黄貂”,盖叫天戴的“武松帽”以及许多名角戴的盔头,都可见“夏益锦”牌号。1952年,《人民日报》曾刊登文章,专门介绍了“夏益锦”第五代传人夏步东先生的精湛技艺,“夏益锦”一时名扬大江南北。中国戏剧博物馆闻讯后,曾前来收藏了夏步东先生制作的戏剧盔头。
  经营理念独特
  “夏益锦”盔头从创行开始就立下了规矩:一不做广告;二不开销售店;三不为任何路头戏班做行头;四任何一件作品不打上“夏益锦”牌号的红印章不送出。金乡镇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城镇,明洪武年间信国公汤和到这里建造了金乡卫城,自此这个浙南滨海重镇商业鼎盛、街市繁华,集聚了一大批各行业人才。“夏益锦”戏剧盔头是这百工密集、店铺林立的金乡城内惟一不开零售店的百年老字号。这么一个不打广告、不开销售店的小小制作行,怎么就能够在全国打响自己的品牌呢?
  夏法允说,这正是“夏益锦”经营上的过人之处。不打广告,不开销售店更能体现“夏益锦”的实力,“酒香不怕巷子深”,有实力不怕没顾客登门。这也等于是把自己置于困境,要求自己增强实力,然后凭实力开创出一条生存之路;饿死也不为路头戏班做行头,是为了保证质量。路头戏班经济基础薄弱,往往要求降低价格,俗话说“一分钱一分货”,降了价格肯定要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势必就要偷工减料。一旦形成了偷工减料的习惯,这牌子就硬不起来了;不打上“夏益锦”的红印章不送货,是为了便于客户对“夏益锦”质量的监督。只要有人反映质量不行,“夏益锦”不仅要给予赔礼道歉,还要给予包换和赔偿损失。“夏益锦”的规矩是建立在“底气”之上的,正因为有了质量和品牌,才使“夏益锦”走上了成功之路。
  制作技艺精湛
  “夏益锦”戏剧盔头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噪一时的品牌,赢得众多演员青睐,还在于其高超而精湛的制作技艺。“夏益锦”盔头的制作工艺独特,造型美观、考究,使用对象要求严格,款式众多,不仅外观优美、典雅大方,而且装戴舒适实用,其制作过程充分体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和艺术价值。
  传统手工 “夏益锦”戏曲盔头纯用手工制作,每一个盔头做下来,都要经过绘样、刻纸板、烫型、走粉、上色、贴金、法蓝、嵌珠等工艺流程,共30多道工序。绘样,要根据演员额头的宽度、头的周长设定尺寸、比例,再根据角色的程式要求绘画好图样;刻纸版,即将绘好的样纸贴在马粪纸版上,再用刻刀将马粪纸雕出所需外形与纹样;烫型又称上丝,是盔头的定形与加固。将细铅丝裹上纸,与外形图样同时刷上牛胶水,将裹好的细丝沿着外形与图案依次环绕,然后取出炭炉里烧红的专用烙铁,逐一拍打铅丝与纸版的接合处,通过热度使牛胶再度熔化,互相粘合;走粉,又称走积粉,即将石膏粉与牛胶水调合成“积粉”,再将积粉装进拴有细铁管的小帆布袋中,从嘴口挤出细长粘稠的积粉条,在图案上绕出各式花纹,增加版形的美观和硬度;上色,即用红、绿、蓝、黑、白的各色油漆根据盔头造型的需要,进行点色;贴金,即用金粉、银粉等主要色彩用料,根据盔头造型需要进行拼贴;法蓝,即根据盔头造型需要,为盔头镶嵌各种色彩的边线;嵌珠即据盔头造型需要,为盔头安上各种大小不一的色珠。此外,还要经过配排须、挂彩球、粘贴绸料、缝合插口,以及连接活动部位等细致的完善工序。上述每个流程都要经过多道工序,每个工序都用手工一项一项做出来,且都缜密细致,饱含着“夏益锦”艺人的经验和文化内涵。
  用料考究 “夏益锦”盔头造型优雅,色彩绚丽,框架刚硬而柔润细腻,装戴安全舒适,绝对不会伤及皮肤。这其中的奥妙全在于用料上。“夏益锦”盔头制作用料十分考究,从用胶到嵌珠,从每一块面料到每一个绒珠、每一束珠须、每一道工序所需的用料都经过精心挑选。“夏益锦”硬胎盔头的框架是牛骨胶与牛皮纸和在一块冻成的,摸起来硬邦邦,但质地滑润,且还有润肤的功效。“夏益锦”软胎盔头则以丝绸、绣缎、毛毡等为原料,经过叠胎、瞒活、沿口等工序做成,丝绸、绣缎必用真丝,且面料上不能有任何丝结,所用毛毡的厚度要恰到好处,毡面要求光洁柔韧而富有质感。“夏益锦”盔头所用嵌珠,要求圆润而有光泽,大小协调、重心平稳,没有任何瑕疵;所用绒球、珠须、装饰用的花朵纹样,两边垂下的流苏等要求色质清纯、色彩鲜艳,不会褪色。用料上的考究,使“夏益锦”盔头更加实用耐用,美观大方。


本篇内容共分 2 页/当前为第 1页 [ 1 2 ]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