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文化论苑非物质文化遗产 → 详细信息
谱“畲”字曲 唱“畲”字歌 全力奏响畲族特色文化发展新乐章
来源: 浙江文化信息网  作者: 景宁畲族自治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严慧荣  2008-10-20 15:29:10
    景宁既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也是华东地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省委建设“文化大省”和市委绿谷文化建设的要求,紧紧围绕“畲”字做文章,以创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为目标,以“做大民族文化、展示畲乡风采、全力打造‘文化畲乡’品牌”为定位,着力从遗产保护、作品繁荣、活动创新、文化交流、产业提升等方面着手,实现民族文化逐步走向全省乃至全国。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挖掘保护并重、传承弘扬并举,奠定畲族文化发展根基。
    畲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具有浓厚独特的文化底蕴。我们制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形成合力”的原则,对畲族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传承、弘扬,通过普查摸清家底、抢救保护精品、凝聚提炼特色、教育延续文化等举措,着力实现畲族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开展细致全面的畲族文化普查工作
    成立了畲族文化资源调查委员会和畲族文化普查工作小组,通过抽调全县专业文化骨干进畲寨入畲家访畲民,召开专业人士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为期10年的畲族文化资源普查工作。在对全县120多个有畲民居住的村落和672多位畲族文化传承人的走访,以及对2000多个普查项目和51个重点保护项目的调查基础上,基本摸清了畲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家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根据对畲族传统文化资源的搜集与整理,抢救出畲族文物遗物1100多件,整理形成文字资料230多万字,编撰出《景宁畲乡民间文学三大集成》、《畲族文化丛书》等。目前已基本编纂完成我县传统文化资源的目录和分类目录,制订出分级保护制度,并运用摄像、录音等现代技术手段对50多个民族特色文化项目进行技术处理,建立起民族文化数据库实现永久性保存。
    此外,通过积极向省文化厅申报第三批浙江省民间艺术之乡,我县被省文化厅授予了“畲族山歌之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的称号,也成为了全省仅有的6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县之一,县文化局也被省文化厅授予全省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工作先进集体。
    (二)采取多种形式方法保护文化濒危项目
    成立了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取财政投入、社会捐赠和集资等多渠道筹资的办法,建立起民族文化发展专项基金。同时围绕重点民族文化项目、重要代表艺人和重要作品,对畲族文化生存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出传承计划,建立传承机制,实行传承人认定和传承补贴制度。如重组英川“菇民戏”和“木偶戏”剧团,使这个拥有500多年历史极具畲乡文化地域特色的艺术奇葩得以抢救保护,弥补了民族文化断层。
    此外,我们还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向社会宣传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如组织开展了“畲族山歌”大奖赛、“畲语演讲”比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猜谜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百场文艺下乡演出宣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百场电影下乡”宣传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图片展、“木偶戏”专场演出等一系列活动,群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日渐浓郁,文化遗产人人保护的氛围已日渐形成。
    目前,一批濒临失传的畲族民歌、畲族祭祀仪式、畲族祖图、畲族刺绣、畲家医学特色祖传方剂等畲族文化精品已得以保护和传承。我县的畲族民歌和畲族祭祀仪式被省政府列入第一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菇民戏》、《问凳》、《畲族彩带纺织技艺》、《畲族三月三》、《畲族婚俗》五个项目被省政府列入第二批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公布项目名列全市第一。2007年,我县还被省文化厅确定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生态保护区。
    (三)建设富含民族特色文化的设施与建筑
    地方设施建筑是民族特色文化展示的一扇窗口。为了将深层次的畲族文化内涵融入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中,我们吸收全国各地畲族建筑特色,对城镇建设进行了重新设计定位,建筑和规划了一批具有畲族风情、山水园林、现代文明特点的文化建筑群。
先后投资建设了占地面积达2.6万M2的畲族文化中心,用以展示文物、风情演示等畲族文化精华;建成集民族文艺表演、民族餐饮、民族祭祀活动于一体的畲族封金山寨。建立了以双后降、周湖、东弄等畲族村为中心的原生态畲族文化保护区。规划了集畲民生产民俗、生活风俗、岁时风俗、信仰风俗及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畲族文化广场,用于展示畲族整体风貌,展现畲族风情文化特色;在县城主要商贸中心区附近规划建设一条长1公里左右的畲族风情步行街,开展畲族民间工艺品、畲族饮食、畲族用品等畲族特色经营。村寨、建筑、设施的民族特色化进一步浓厚了畲乡民族文化气息,起到加强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作用。
    (四)利用多种渠道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今年,我们成立了畲族文化研究会,为畲族文化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传承传播建立组织保障,成员由文化、教育、民宗三个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并特聘部分专业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教授、作家和本地热心畲族文化研究的人士,共同编写民族地方课程读本和教育指导书,精选部分当代作家创作的反映畲族文化和畲族区域特色的作品进入地方民族课程。如反映畲族起源与迁徙的创世神话《三公主的凤冠》和民族史诗《高皇歌》;著名作家王旭烽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中描写景宁敕木山畲民茶文化的章节等。
    我们还在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扬,不仅在中小学课堂中增加民族文化教育环节,还探索推广畲族文化歌舞、器乐、美术等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民风、民情、民俗教育,培养畲族文化传承人。如在小学阶段推行“以畲语引路,逐步过渡到汉语授课为主,再到加授“外语”的“三语”试验,在中学阶段增加“操石磉”、“打篾球”、“爬竹杠”、“赶野猪”等畲族文化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并建立了景宁县民族小学、民族中学等一批以民族学校为主阵地的“畲族传统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实现民族文化的延续。
    二、更新活动理念、创新活动模式,打响畲族特色文化品牌。
    文化活动是推进民族文化凝聚提升的有效途径,我们通过开展各类弘扬畲族传统文化的活动,积极向外界推介畲族特有的民族风情,利用活动的载体不仅吸引全国各少数民族前来参加展示民族文化,展销民族特色产品,共同促进畲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而且还创作和展示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情的文艺精品,实现精品文化的生成与传播,逐步打响畲族特色文化品牌。
    (一)民族文化活动层出不穷
    近年来,我们以“打民族牌子、办人民节日”为原则开展各类民族文化活动,目前已形成定期举行和不定期举行两大系列极具畲族特色和畲乡地域风情的节庆活动。定期举行的节庆活动有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的“三月三”畲族歌会,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畲乡风情节和畲乡文化节;不定期举行的有中国畲族民歌节、中华畲族山歌邀请赛、寻找畲族山歌王、畲族工艺品展销节、畲乡旅游节、畲族民间传统体育节、畲汉邻居文化节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更通过活动的举办扩大了我县的民族文化影响力。
    在“2004畲乡风情节”上,由国家民委新闻办牵头,包括《人民日报》、新华社等12家媒体20余名记者组成的“中央新闻记者团”在风情节期间来景宁进行专题采访宣传,在中央级媒体上共为“风情节”发稿200余条,在全国形成较大影响;其中在“风情节”期间央视国际频道《走遍中国》栏目拍摄制作总长30分钟专题片《千年山哈》在黄金时段播出,《中国民族》杂志社为景宁出版专刊。今年,县文广局组织承办的中国畲族民歌节有来自广东、福建、江西、安徽、浙江等5省20多个县(市)的70多名选手参加角逐,活动规格高,在赢得社会各界好评的同时,中央电视台、浙江电视台、福建东南台、浙江日报、丽水日报等多家省、市电视台、报社记者纷纷参与采访宣传报道。
    (二)精品工程创建成效显著
    我们以“六个一”(即出一本书《畲山之风》,编一台戏《畲山风》,拍一个片《千年山哈》,出一本书法册《名家写畲乡》,办一场赛《中华畲族服饰风格设计大赛》,建一个团《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为主线,开展精品工程创建工作,不仅使畲族文化进入千家万户,更在各级各类文化作品比赛中崭露头角。
    在2004中华畲族服饰风格设计大赛上,共收到全国各地专业设计师及服饰爱好者设计的作品186套,并进行了展示和评比,使畲族服饰深入人心。大型畲族风情歌舞剧《畲山风》在参加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荣获创作金奖和表演金奖,曾先后两次进京参加演出。浙江畲族民间艺术团先后到国内20多个大中小城市参加演出。近年来,在“六个一”精品工程的带动下,畲乡还涌现出了一批畲族文化精品,如舞蹈《畲寨夏夜》、《木拍灵刀舞》获省、市两级大奖;少儿舞蹈《畲娃球梦》荣获“第五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会”一等奖、“浙江省群星奖”;在“全国首届民族服饰博览会”展演中我县作品荣获优秀设计奖和优秀表演奖等七个奖项;畲族民俗节目多次在浙江教育科技频道“十月的阳光”大型电视节目中播出。原生态小组唱歌曲《敬酒歌》参加丽水市第十二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赛选拔比赛,获原生态组金奖,被推荐参加浙江省选拔赛获全省优秀节目奖。并与畲族舞蹈《荡秋千》应邀赴杭州参加浙江省民间艺术节暨第七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演出。2007年景宁畲族合唱团的《畲族敬酒歌》、《畲民和党最亲热》代表丽水市参加由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第八届广场文化艺术节暨第五届嘉兴南湖合唱节比赛获得银奖。
    (三)全国研发中心正在形成
    通过举办全国性的畲族文化与旅游研讨活动,有效地加强了全国各地畲族文化的研究和交流,推进了畲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强化了我县在全国畲族文化研究与发展中的重要位置,使我县打造成为独一无二的中国畲族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
    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畲族文化与旅游研讨会上,来自北京、广东、福建、湖南、浙江等地48位专家、学者,从学术理论和实践出发,对畲族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会议还征集到具有较高水准的相关畲族论文171篇。近年来,我们先后组织开展了较大规模的地区间民族文化交流活动(中国畲族民歌节、全国畲族山歌邀请赛)、组织层次较高的畲族文化论坛(全国畲族文化论坛)、举办景宁县“民族体育节”、大型的畲族大型文艺活动(中畲乡三月三歌会),拓展畲族文化研究的广泛性,推动畲族文化发展。今年,我们基于省委、省政府对我县提出创建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的目标,组织各部门进行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共同探讨工作实施方案,搭建大平台促进畲族文化的研究与发展,使全国畲族文化发展基地建立成为今后景宁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三、立足特色文化、做大文化产业,推动畲乡社会经济增长。
    文化产业的培育与繁荣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立足特有的畲族文化资源,以发展民族风情旅游业为龙头,在充分对外展示畲族风情的基础上,实现高标准开发,高质量利用,高收益运作的“三高”目标。以发展民族演出业、民族工艺品业为重点,提升畲乡文化对外的辐射力。
    (一)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创新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工作的若干意见》、《关于发展畲族文化产业的若干规定》、《关于民族文化发展专项基金筹措及使用的意见》和大量分散在各类地方性法律法规和文件中的相关规定,我们整理形成了促进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机制体系,采取对重点畲族文化产业项目和重点畲族文艺产品实行政府奖励的机制,推行“以奖代投、以奖代补”,鼓励优秀畲族文化产业项目和畲族文艺产品脱颖而出。对传统畲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项目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畲族文化得到高质量、高标准的保护性开发,逐步使之成为民族地区文化经济发展的骨干项目。
    (二)旅游融入文化效益双收
    根据畲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我县高起点规划,将整个畲族文化的特色整合融化进“畲族旅游”中,利用浓郁的畲乡风情游充分展示畲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既宣传了景宁特色文化,又推进旅游业发展,提升经济增长点。
    在旅游景点策划上,我们力求突出畲族特点,体现少数民族、浙南山区、原始生态的神秘色彩,将民族生产生活习俗保存较为完好、生态优越的古村落建成景区。近年来先后打造了大漈云中桃源、大均畲乡之窗、澄照“封金山”、炉西峡等精品景点。同时注重挖掘整理畲族原汁原味的婚俗活动,精心包装成婚俗表演,并推出彩带、草鞋、篾竹、民族工艺品等手工艺表演,向世界各地游客展示传统的畲乡文化。
    随着特色旅游业的兴起,各景点的畲族文化习俗表演也已经成为“畲乡生态游”的拳头产品,经济效益较为突出。在省旅游局全省组织的旅游目的地选择抽样调查中,“畲乡风情游”游客选择率达51.4%,居全省各类景区之首。据统计,仅2007年一年,到景宁观光畲族风情的游客就达6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73亿元。我们还先后推出了“作家当畲民三日”、“名家写畲乡”、“做一次畲家人,娶一畲家姑娘,感受一番畲乡文化”系列活动,成为众多国际、国内游客来畲乡旅游的首选。
    (三)畲族文化产业纵横辐射
    民族演出业的发展是我县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我们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成立畲族民间艺术团,并采取人员不定编、市场化运作方式,推行经费财政扶持和自身创收相结合的体制,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文化发展潜力。
组建后的畲族民间艺术团除了完成县内的演出任务外,还先后赴省内外等地演出,曾在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获创作表演双金奖的大型歌舞剧《畲山风》等一批优秀民族文艺作品的表演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年均创收10多万元,走出了一条以“文艺养文艺”的新路。
    我们同时也努力发展民族工艺品业。发展畲族民间工艺美术业,积极开发具有艺术价值的手工艺产品,作为特色旅游产品出售,并利用市场机制加强营销和推广,提升畲乡对外辐射力。每年定期在县城团结路设立民贸一条街,吸引省、市及县内企业及个人在此设立畲族服饰、畲乡剪纸、畲乡根雕、畲族民间工艺等各种摊点,利用交易会这一平台充分展示畲族商品、企业形象,加强与各地的交流及合作。
景宁畲族服饰文化传人黄金美,依托自已创办的服装设计室承接来自全国各地定制畲族服饰的一单单生意。广泛开展创建“畲族演艺之乡”、“畲族工艺之乡”活动,进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文化产业开发,扶持和引导畲族民间文化传人成为新型民族工业品产业的带头人,打造品牌。我县的民族编织工艺业就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经过短短几年的培育,到2000年营业收入就达500万元,其中畲族妇女蓝延兰编织的畲族彩带还在浙江民间艺术展上获得特别金奖。
    近年来,我们正是在保遗产、出作品、创活动、促交流、兴产业等方面着力加强畲族特色文化的培育与繁荣,畲族文化氛围与日俱增,畲族文化事业日益兴旺,一曲畲族特色文化发展的新乐章已悄然谱成,正随着畲乡景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而全力奏响!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