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苍南地域特色的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 最近,苍南县文化部门,积极组织一批音乐工作者开展了对苍南道教正一派音乐的调查研究,并将这一项目列入了第二批苍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组织整理了大量资料,做好了这一项目申报第二批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工作,现这一项目已正式被列为温州申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重点项目之一。 衍变于远古歌舞。“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尚书•伊训》的这段记载,可以证明,远古时代的巫师就以歌舞作为“事神”、“悦神”、“降神”的方法。道教远源于巫祝,继承了“巫以歌舞降神”的传统,道教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也便与远古歌舞有着深远的渊源。 道教音乐的发展与道教的发展相伴相随,早在东汉时期,道教的《太平经》便认为音乐可以感动天地、通神灵、安万民。这个理论超越了用歌舞以悦神降神的巫风,开始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至东晋,《元始无量度人经》把音乐视为了天神的语言,赋予了音乐的神圣性。至南北朝,北魏道士寇谦之改直诵为乐诵,把音乐与念诵经文结合起来,互相陪衬、烘托,融而为一,既加浓了经文的宗教色彩,又增强了经诵的感染力。南朝刘宋道士陆修静,又随之吸取儒家礼法,制定斋醮仪式,使之规制化,音乐便与道教的醮仪融为了一体,形成了系统规范、别具一格的道教音乐。 表达神仙信仰是道教音乐的主要内涵,但道教音乐的发展不是封闭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受着社会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宫廷音乐与地方民乐的影响。唐代,道教音乐不仅采纳了大量的宫廷音乐和民间曲调,而且还吸收了西域音乐的许多成分,形成了既幽深典雅、含蓄深沉,又清远、虚空、玄妙的个性,获得了“妙协钧天,克谐仙唱”(《册府元龟》卷五十四)、“仙歌凝韵九天风”(唐李翔《涉道诗》)的赞誉。至明代,明成祖敕令编撰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道教音乐走向了成熟期。 伴随道教传播苍南。苍南地处浙南沿海,土地富饶,人民富庶,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唐末,道士马湘、王延叟师徒二人,迁居松山西壑(今桥墩镇)修炼,为道教在苍南之滥斛。宋初,原吴越国节度使林倪(苍南望里镇人),弃官回居荪湖(今望里)习道传教,其曾徒孙林灵真舍己宅建丹元观,自称“水南先生”成为道教水南派的宗师,荪湖成为了闻名遐迩的道乡。之后,宋礼部侍郎陈桷在厦材(今蒲城)建谷神道院,真元宫、丹光观、竹园道院、西谷道院等诸多道观也先后在苍南兴建,道教在苍南乡村广泛传播,幽深典雅、含蓄深沉、富有宗教韵味和古典音乐气质的全真道音乐,也随之成为苍南人耳所能详的音乐。明洪武二十四年,金乡卫指挥使张侯麟在狮山之麓修建德清观(后改名环绿观)聘请江西龙虎山正一道士杨伯实主领观事。源于元成宗封张道陵第三十八代后裔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龙虎山、阁皂山、茅山三山符箓的正一道由江西龙虎山传入苍南,并逐渐在苍南占领了道教的主导地位,衍变于全真道音乐,具有清新活泼、欢快明朗和浓郁的世俗气息的正一道音乐也很快为苍南人所接受。 南北融合形成特色。先后传入苍南的正一道教,有道士、褫公(俗称师公)、红师三个分支,他们的主要醮仪均为“延生”(祈福与驱邪)、“拔亡”(丧葬的科仪与做功德)两类,亦诵亦歌、亦歌亦舞,以音乐调节斋醮仪式的气氛是他们的共同特点,但他们的音乐各有不同,既共同承传了道教音乐的精髓,又各以不同方式,揉和了已在苍南扎根的全真道音乐、浙南地区的南戏音乐、瓯剧音乐、浙南民间小调的不同内容和形式,演诵内容日渐丰富,演奏技艺日臻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个性。 步虚韵,是苍南道教正一派常用的韵腔之一,如醮仪“发奏”仪式中的《超度三界难》即用步虚韵诵唱。此韵腔据称因其宛如众仙飘缈步行虚空之声而得名。南朝刘宋刘敬叔的《异苑》载:“陈思王(曹植)游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解音者写之,为神仙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这也许可以证明在三国时期就已出现了这支乐曲。至唐代,此曲已广为流传。张籍的《送吴炼师归王屋》诗中有“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的佳句,女诗人薛涛的《试新服裁制初成》诗中有“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之句。《册府元龟》卷五十四载:“(天宝十年)四月,帝(唐玄宗)于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可见在唐代步虚声韵已成为道教乐与宫廷音乐的一首重要曲目。纵然,目前尚无法考证苍南正一道乐[步虚]音乐的形态与汉唐的[步虚]音乐有哪些具体的对应点,但从现存音乐的古典而高雅的形态和风格中,不难听出其中蕴含着的古乐的韵腔。但苍南的正一道音乐在诵唱步虚韵之前则先吹奏一段瓯剧中多用于更衣、洞房、摆酒、迎送等场合的[小过场],将瓯剧音乐与古声古韵的步虚韵腔融和于一体,赋予了传统音乐新的内涵与独特个性。 此外,苍南道教正一派既在宣经、请神、朝参诸仪式的“颂”、“赞”、“经”、“忏”等音乐中保存着[黄蜂出洞]、[顺和调]、[宣经偈]等传统道乐原始曲牌和主旋律,又在行腔、旋律、装饰(加花)等方面的音乐处理上,纳入较多的瓯剧音乐[二汉]、[乱弹(流水)]、[瓯滩(滩簧)]、[时调]和民间小调[马灯调]、[打牙牌]、[和尚采花]等,甚至还用上了京剧的[二黄]、[西皮];换场音乐用瓯剧的[小过场] 或[万年欢],每场结束奏民间吹打曲牌[过场]或南戏的[尾声],还加入了[流水]、[二凡]、[反二凡]等相当部分的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念白则用温州话、闽南话或金乡话等当地方言,唱诵用“普通变”(类似瓯剧腔)或闽南语腔,形成了文雅、细腻、幽远的艺术风格,融入了浓郁的苍南风情。 亦唱亦奏,内容丰富。苍南道教正一派科仪音乐,根据其形态可分为诵唱乐(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诵唱乐,有独唱,对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一领众和等形式,演唱过程,有时还加入禹步、踏罡步斗等舞蹈步伐和队列变化,主要用于科仪中的诵唱。主要唱腔有诵诰腔、念咒腔、咏唱腔等形态,合称“韵腔”。 “念咒腔”,在各类法事科范仪式中,为念各种咒语而形成的声腔。咒语可分两类,一类是有符咒,为捉妖驱邪而念咒画符,边念咒边画符,大多为无实义之虚字,念时,常一气数遍,念时速度极快,有一些音高起伏,但音阶不稳定,还未形成明确的腔型;另一类是无符咒,只念咒不画符,咒文皆为有实义之词,这类咒语每句字数规范,多为四言句,亦有少量五言句。念时,一字一音,音律音调稳定,节拍、节奏规范,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声腔,如“召魂”仪式中的《藏斗咒•阴阳推运数更迁》等。 “诵诰腔”,是一种类似诗腔的唱法,各乐句的节奏,与诰文句式结合十分紧密,常用七言句,前三字与后四字之间常衬语气词“啊”以拖长声腔,音高起伏已趋固定化,音级也较稳定准确,初步形成一些短长不一的腔型。如“敕坛”仪式中的《启师诰•三天圣相万法宗师》、“召魂”仪式中的《清华诰•三清三境大天尊》、《清华诰•三清三境大天尊》等。 “咏唱”式韵腔,是苍南道教正一科仪中最丰富、最有个性的一类韵腔,旋律极其优美动听,有“赞”、“颂”“引”“偈”、“步虚”等格式,如《小赞•青华教主》、《无上赞•稽首皈依无上道》、《洞中赞•灵宝符命普告九天》、《功德赞•普献无边众》、《请经偈•度人无量大天尊》、《领经偈•同诚领纳宣经功德》、《召魂偈•就此齐坛三召请》、《步虚•超度三界难》等。就其单独形式来看,一段“偈”、一支“赞”、一曲“步虚”,就象一首歌。结构短小的唱段,多为上下句式或起承转合四句式;大型的曲调常有多段,甚至十余段用于不同场合的词,常以法事内容的需要而组合串连成一体。音乐随法事内容的不同而变化,常结合念白、诵经腔、禹步等变化,在法事中组合运用,伴唱音乐也较为丰富,有管弦乐伴唱,亦有击乐全奏伴唱,悠缓典雅的歌声与抑扬顿挫的击乐声交织一片,集中地体现了正一道音乐的基本特色。 演奏乐。根据音乐的形态,可分为文场音乐和武场音乐,有打击乐、管弦乐等多种形式,主要用于法事科仪的开场和间奏,换场、结尾和唱曲的过门以及队列变换、禹步等场面,根据法事的气氛,常交替或交叉使用文武场音乐,当法事进行到步罡踏斗、上香礼拜、洒净绕坛、召将驱邪等动作时,文武场器乐还可同时使用。演奏乐主要有以下功能:一是犹如戏剧的头通闹场,在法事开始之前喧嚣闹场,吸引听众;二是在唱腔交换时起纽带作用,或是在转换法事程序时喧闹以避免冷场;三是取悦神灵或信众;四是通过不同器乐的乐音变幻,达到击拍数板,突出情感,营造一派雍容和穆、愉快欢乐、肃静沉着的气氛,烘托出神人相接的意境。常用曲调有[四个指]、 [六字]、[大过场]、[小过场]、[小桃红]、[流水]、[二凡]、[反二凡]、[小开门]等。主要演奏乐器有长号、唢呐、笛子、二胡、中胡、三弦、月琴、抱月梆、汤锣、小铜磬、大锣、大鼓等。在法事过程中,道教正一派音乐的演奏可根据法师在供香、步罡、绕坛、礼拜等许多宗教仪式动作的需要和演唱动作的迥异、变化,灵活地在音乐伴奏中加花、变奏、添加旋律润饰,以协调出坛道士的动作。苍南道教正一派道士,一般只习经忏科仪,不沾“文堂”乐器,因此,每逢斋醮,仅打击乐器由道士兼司,丝弦吹奏乐必须请一至二位当地民间吹打班乐手担任伴奏。 雅俗共赏,富有内涵。道教正一科仪以符箓斋醮见长,音乐以斋醮科仪为载体,斋醮科仪又借助音乐喧染气氛、表现道教超越具体形式的审美追求,斋醮与道教音乐融为一体时,便显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因而,道教正一派音乐有时具有诗而无字、乐而无文、动而无欲、自然无为的审美特质,有时又赋予音乐诸多的象征意义,如常以飘渺飞翔之声来表现神降临时的超然飘逸状态;以欢快、热烈、雄壮的旋律,象征神仙世界的幸福生活或表达人们迎神的喜悦之情;以雄浑威武的曲调表现召神镇煞的紧张萧杀气氛;以优美恬静的曲调,赞美神仙的风采;以庄严肃穆的音韵,祈请神仙;以音乐的烘托、渲染,表现斋醮仪式的庄严、肃穆、神圣、神秘和宗教仪式内在的和谐统一,高雅、古典的音符中透露着道教追求清静、长生、虚无的思想。 同时,苍南道教正一派音乐又十分注重迎合大众的审美观,为做到让大众喜闻乐见,匠心独具地大量揉和了活泼、明快的浙南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巧妙融和了别具韵味的锣鼓、吹奏、管弦等乐器的演奏技艺,大俗而大雅,形成了以俗见雅、亦俗亦雅的艺术特色,蕴含着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 苍南道教正一科仪音乐是个独特的文化体,不仅根深叶茂,而且源远流长,我们相信在苍南各界的重视,必将得到有效保护,并在未来发展格局中寻得自己的日月之光。

一人领唱,众人和唱

正一道斋醮现场

边唱诵,边演奏音乐

道士在合唱正一道乐

道士在演奏正一道音乐

道士在吟唱道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