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民间文化民间工艺 → 详细信息
灯映千秋,彩耀九州
    2008-11-13 09:24:05

  非物质文化遗产硖石灯彩

硖石灯彩采莲船

  “银树火花出诸坊,照耀晴寞电闪光。精巧绝伦看不足,四季亭复观平台。”近代著名诗人徐树镛的一首《硖川灯词》,惟妙惟肖地写出了100多年前海宁硖石灯会的盛况和灯彩工艺的细致精巧。硖石灯彩作为我省著名的地方工艺美术品,早已闻名中外。
  灯,是火的艺术,灯彩,又是灯的艺术,它浸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与风俗。“硖石灯彩”,又是彩灯中的独特艺术,是海宁民间艺术的奇葩。它源于秦代,盛于唐宋。与“硖石灯彩”相随的“灯会”、“灯展”自南宋以来,在民间历代相沿,蔚然成风。“九陌连灯影;千门庆月华。万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硖石镇的民间元宵灯会迎灯盛况,享有“江南第一灯会”的誉称。
  硖石灯事有缘起
  据载,秦始皇发十万囚徒开山辟水,地方官府遂命“家家张灯亮火”,于是囚徒将火把缚扎于树枝上作照明,形成了“火树千光照”的壮观景象。汉代,民间有正月望日“以火祭神”的习俗,并“起灯照明”送神,故称为“神明”。当然,最初的“灯”的雏形是简陋的,传以“竹蔑为架,糊拳纸为灯”,相传的灯节也从此开始。
  五代吴越的武肃王钱鏐之(公元907—932年)时,海宁的灯彩已是“岁贡品”了。《硖川灯事》有许葆翰的诗句为证:“翁言(海宁)由拳课岁贡,始自武肃盛于宋。”此间,硖石的民间灯事始秦历汉,通过漫长的过程和历史的洗礼,在传统的乡土民俗意识中已形成最初的灯事概念,从而具备了“硖石灯彩”这支奇葩的土壤。

 

珠帘伞                针刺灯片

  宋高宗赵构迁都临安(今杭州),此时的南宋王朝为粉饰太平,元宵的放灯活动一度成风,南宋诗人范成大曾到过硖石,他有一首专门吟颂“万眼罗灯”的诗。据《武林旧事》记载:当时进贡的灯品有福州的白玉灯,安徽的琉璃灯,南京的夹纱灯,常州的料丝灯,苏州的罗锦灯,杭州的羊皮灯和硖石的万眼罗灯等。在其“灯品”条目中记有“号万眼罗者,此种最奇”。因此,作为硖石灯彩的精奇之品被悬于临安东华门外的凤楼前。被称作“万眼罗灯”的作品,主要是一种叫“珠帘伞”的大型灯彩(民间俗称纸凉伞),它用围边六幅,下沿各串成三片,全是针工刺花而成的景片,相互连接,内燃灯烛,灯片周匝生辉,光彩异常。但这仅仅是硖石灯彩逐步深化精细的一个开端,它采用“针刺花纹”的工艺,这是硖石灯彩升华的基础。从民间到进贡之品,灯彩制作存在了一个普及提高的过程。
  清乾嘉年间,随着江南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水陆交通极为方便的硖石之地,成了“浙西诸郡市集之最”(《海昌州志稿》)。闻名江南的丝绸、布业、米市兴旺发达,经济繁荣,势必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作为民间盛事的灯彩活动亦得到了支持与不断发展,海宁地方文化名人辈出,并不断加入到制作灯彩的过程中去,以至还形成了制灯“文人派”的一种形式。使灯彩在追求意境、色彩、层次等艺术细节的过程中不断美术化、书卷味,工艺品位不断提高。
在1918年到1934年的三次硖石迎灯会上,社会各界所展示的灯品美轮美奂,盛况空前,被认为是硖石有史以来的灯事艺术最高潮,并引起了中外人士的瞩目。这些盛大的灯会活动还伴以民间各类的技巧、歌舞及江南丝竹,气氛十分热烈。

中秋灯会、猜谜活动

元宵灯会

  灯彩宝气绕星芒
  海宁硖石灯会作为一种“迎灯寄希望,张灯报平安”的地方民间风俗,早已形成了演灯、顺灯、斗灯的盛况。每逢五谷丰登时,当地百姓便有迎灯之举,历代相沿,蔚然成风。硖石灯会的特点是静态的张灯、挂灯与动态的迎灯、游灯相结合。迎灯之夜,街头巷尾张灯结彩,人们手提肩舆各式彩灯,在丝竹、管弦、鼓钹之乐中载歌载舞;迎灯队伍长达数十里,观灯群众人山人海,一片欢腾。1913年春,久负盛名的海宁硖石灯彩在“南洋劝业会”工艺品展览中获得大奖,这是硖石灯彩第一次参加国际大展并获奖。1934年,硖石灯彩专程赴法国巴黎万国博览会展览。1955年,周恩来总理将一对硖石花灯作为国礼送给了来访的外国贵宾。进入新世纪以来,硖石灯彩飘洋过海,远赴新加坡、希腊、新西兰、喀麦隆等地展出。

海宁市博物馆灯彩展示厅

  硖石灯彩的精品性跟它的独特工艺有关,在海宁灯彩艺术研究会1971年成立之时,有会员70多名,但真正能一人熟练掌握全部工艺的寥寥无几,可见该工艺传承之不易。硖石灯彩以针刺纹精巧细美见长,集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金石、刺绣等艺术门类之大成,寓诗情画意于内,有亭台楼阁、飞禽走兽、龙灯彩舟、玲珑古塔、走马花篮等。其灯体以宣纸、竹篾、铅丝为主要材料,有画、拗、刻、扎、针刺、裱、糊、结等八大制作技法,制成后以灯映画,能显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立体画面。
  硖石灯彩的八大制作技法中,尤以第一道工序针刺最见功夫。针工技法是硖石灯彩的主要特色。每张针刺片的制作,用排针、勾针、花针、乱针、破花针、补针等不同的针法微刻精雕,毫发不爽。针刺密度达到平均每平方厘米18~32孔,一件好的针孔作品需要数百万个针孔。针刺后的灯彩在灯、烛的辉映下,透明发光,五彩十色。诗人曾用“万窗花眼密”来形容针刺画面,曾有诗写道:“弱骨千丝结,轻球万锦装;采云笼月魄,宝气绕星芒。檀点红娇小,梅妆粉细香;等闲三夕看,消费一年忙。”

  另外七个技法中,画艺技法是硖石灯彩的特色工艺之一,在制灯的行业中被行家称为“江南文人派”。具体操作时一般采用国画工笔花鸟、人物、山水等。拗工技法包括造型拗骨架和装饰上的拗彩,要求非常精确,每根骨架拗折要不差分毫,否则就装配不拢;如拗彩不精确,就难以拼接。刻工技法是在画稿的基础上,通过舍与留的设计,把舍去的部分刻掉,然后在刻掉的部分重新裱上一层宣纸,以达到透光效果。扎工技法是灯彩制作中的拼接工艺。要求非常精细,达到看不出拼接的痕迹,制作时需要耐心、细心才能完成。裱工技法是硖石灯彩中的材料制作工艺。传统硖石灯彩的针片是采用棉纸、生宣、熟宣、有色连史纸和夹宣等多层纸裱成的,达到牢固、不透光、能染色的效果。糊的过程中不能让针刺画面起皱更不能歪斜。糊贴刻板时容易断裂、起皱,更要细心,不能急躁。结彩技法是灯彩制作中的精巧手艺,包括结网花边、吊须等不同工艺手法。在这道工艺上,关键是心灵手巧,不能粗心大意。糊工技法是后道工序,也是最后的装配工艺。
  灯火洗礼承千秋
  硖石灯彩的保护和传承,离不开一代代灯彩艺人的努力和奋斗,孙惟君先生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孙惟君先生,字芹如,浙江海宁硖石人,1917年7月出生于中医世家,1998年11月8日在硖石逝世。他自幼受父辈陶冶,擅画人物、仕女、书法和扎制灯彩,被誉为全能灯彩艺人,被省文化厅授予“浙江省民间艺术家”的称号。其制作的灯彩多次获得大奖。他言传身教,培养了一批灯彩艺人,并参与筹建了“海宁市灯彩研究会”,曾担任研究会的副会长、名誉会长。灯研会成立以来,坚持常年活动,经常开展灯彩造型、制作经验交流和专题学术研讨,推动硖石灯彩健康发展。

1934年制作的桥亭灯

  早在1934年硖石举行盛大灯会,孙惟君先生即随舅父重制“梅亭灯”。1953年硖石灯会,他参与制作“百花齐放亭”。其晚年总结了硖石灯彩八大传统工艺技法,将硖石灯彩的制作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同时,他坚持讲学传艺,结交年轻灯彩爱好者,无私传授硖石灯彩传统技艺,培养了一批硖石灯彩后继人才,为当今的硖石灯彩传承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多数灯彩学生都已弃艺而去,独特精湛的制灯工艺濒临失传,急需抢救、保护。但在以孙惟君为代表的艺术家推动下,硖石灯彩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1992年10月28日,海宁市计划经济委员会正式下文,同意建办海宁市硖石灯彩工艺社。2006年5月20日,硖石灯彩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海宁市被列为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元宵节)。
  海宁硖石灯彩在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外交流活动中也作出了巨大贡献。1994年6月,海宁市人民政府把两对宫灯赠送给新加坡资政李光耀和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受到高度称赞。2001年元宵,硖石灯彩展出于新西兰,并将一对传统宫灯代表海宁市政府赠送给新西兰首相海伦.克拉克,作为一次成功的灯彩外交受到了国家外交部的通报表扬。2005年元宵,硖石灯彩以“辉映香江,情连潮乡”为主题在香港新世界中心展出,吸引了众多的中外游客。《香港商报》和《星岛日报》等媒体作了专题报道,接待观众达5万人次。2007年2月,胡金龙、孙杰、王文权制作的硖石灯彩精品共249件,应我国台湾省邀请赴高雄展出,共接待观众65万人次。相信在社会发展的同时,传统文化与技艺也将受到更多的重视,希望传承千年的硖石灯彩不断改进和创新,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散发光彩。

硖石灯彩后继有人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