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网浙江频道(2009-01-20 14:06:29) 来源:新华网浙江频道综合 编辑:顾颖 “我在哈亭呢!”1月13日下午3时左右,记者到达东兴氵万尾哈亭时拨打苏春发的电话,手机里传来他爽朗的声音。
午后阳光下的哈亭显得特别静谧。门廊边一名民间艺人正提着彩笔蘸上颜料静静地描绘柱子上的飞龙。记者在哈亭里转了一圈,仍不见苏春发的身影。
“哈哈,我在哈亭顶上呢!有点漏雨,我修补一下马上就下来!”
记者循着声音爬上七八米高的扶梯,终于见到了苏春发。苏春发皮肤黝黑,典型的海边人的面貌;他身材瘦得像一根弦似的,但显得格外精神,不像50多岁的样子。他手上带着一双旧的针织手套,上面布满了沥青的痕迹。看到记者上来,他憨厚地笑着说:“你们怎么上来了,这么高,你们不熟悉,很危险的!”
每遇哈亭漏雨,苏春发都要趁着天晴及时修补。他修补哈亭的事,让记者突然想起他作为氵万尾哈亭亭长这个身份来。
本以为采访可以开始了,但苏春发的电话又一次响起。原来,这位著名的琴师身份还不少,除了哈亭亭长,他还是村里生产队长。这不,几户村民发生土地纠纷,得需要队长过去当面调停。他不好意思地说:“队里这个纠纷急等着解决,我必须过去看一下,我们的采访推迟半个小时可以吗?”然后便骑上摩托车,加大了马力,转眼就拐出了路口。
当日的采访直到晚上近7点才开始。
5岁,从“对牛弹琴”开始
每逢有客人来到氵万尾村,苏春发都要用独弦琴为客人演奏一曲京族民歌。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苏春发习琴弹琴已有45年了。
“独弦琴是我们和客人沟通最好的桥梁。”苏春发介绍说,“独弦琴起源于骠国(今缅甸),流行于东南亚各国。京族的独弦琴,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在 ‘京族三岛’,京族群众过节、喜庆丰收或起舞歌唱,喜欢用独弦琴来伴奏唱哈(歌),不少京族群众都会弹奏独弦琴。”
苏春发与独弦琴的情缘,从他5岁时便结下了。
“我叔叔的独弦琴弹得很好。我5岁的时候就常常跟在他身后听他弹琴。那时候,他白天放牛,把牛带到田里以后,他就坐在田边地角弹琴。现在想起‘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来,就让人发笑。我从小就对独弦琴很感兴趣,也能静下来听他们弹琴。可是,因为那时候年纪太小,他不怎么肯教我,我只好趁着琴闲着的时候,上去抚弄一把,学着样子弹一下,弹出一点声音来过过手瘾。从5岁开始摸琴到近11岁,算是‘自学’。到11岁那年,我才有机会正式拜民间艺术家阮世和为师,那时候他都已经51岁了。”就这样,苏春发开始了白天上学,放学后参加生产队劳动,晚上学习独弦琴、参加宣传队排练演出的“繁忙”生活。
虽然才只有十几岁,但是苏春发已经是村里文艺队的骨干了。“独弦琴琴声小,弹得不熟时杂音很大,挺难学的,比较枯燥。不过因为我从小就对京族文化有特殊的感情,所以坚持下来了。”苏春发说。
40多年,边做生意边弹琴
独弦琴,顾名思义只有一根弦,以大竹管为琴体,构造简单。发音丰满、淳厚,音色清澈,优美动听。但是,原始的独弦琴最大的瓶颈就在于声音较小,这就给舞台表演带来了问题,如何克服这个弱点,也成了困扰苏春发的一个难题。这时候,17岁的苏春发有机会去北海读中专,学习的正好是无线电专业。他便把专业与爱好结合起来,想办法给古老的独弦琴外接上一个喇叭,这样一来,琴声变得更加明亮一些。
这之后,他又尝试给独弦琴安装功放,增加扩音喇叭,琴声越飘越远。
中专毕业后,本来是要分配到北海的捕捞队,负责船上机修工作,但苏春发毅然回到氵万尾老家。他担任过生产队干部,去玻璃厂做过电工;1982年“分田到户”后,苏春发搞过科技种田,贩卖过渔排材料、砖瓦、石灰,承包车队跑过运输,批发过海鲜;1990年大开边贸的第二天,苏春发就只身一人去越南芒街边走边问寻找商机。几经考察,最后他做起了煤炭生意;再后来,精明能干的苏春发发现,随着海鲜生意的红火,一种小型的竹木渔船需求量很大。于是他雇了30名工人建了竹木船厂,每年生产300多条小型竹木船,这是京族三岛最大的船厂。就这样,他像很多的氵万尾京族同胞一样,从单纯地种田出海,到农渔商旅多栖发展,也从10年前住瓦房、骑单车变成了现在住上了三层洋房、骑上了摩托车,各种家电更是应有尽有。 但在生产劳动、做各种生意之余,苏春发从来没有放下过独弦琴。 “几名挪威客人刚刚离开” “可能是天生就感兴趣吧,走到哪都没丢下这把琴,再忙再累,每天回到家,也都忍不住要弹上几曲。” 因为独弦琴,苏春发登过大大小小很多舞台。第一次登上大舞台是在1996年上海旅游节上。作为京族民族特色表演,苏春发和他的独弦琴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在旅游节上,我表演完之后,很多很多的人排队想体验一下独弦琴。他们各种各样的琴见得多了,两根弦的、三根弦的、很多根弦的他们都见过,就唯独没有见过一根弦的!他们都很惊讶,为什么一根弦的乐器却能演奏出这么优美的乐曲!” 2000年,在参加第十届农民艺术节表演、《东西南北中》节目录制之后,苏春发和他的独弦琴更是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一时间,苏春发成了氵万尾、京族、防城港乃至全国的名人,各方媒体纷纷前来采访和交流,这期间也不乏英国、日本、韩国、挪威等很多国外的媒体和学者。 独弦琴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苏春发却并没有满足于这些,他想:如今京族人民富裕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更应该好好地保护和发扬。于是他利用闲暇时间,自费组织起了独弦琴培训班,授课地点就在他家的一楼大厅,平时学生们想练琴随时都可以来他家。遇到家境特别贫困的学生,苏春发还自己出钱帮他们买琴。其实,从1994年,苏春发就已经开始陆陆续续地接收学生了,到现在已经免费培养了200多位学生,这些学生当中,有的还在小学读书,有的已经是单位的文艺骨干,但不论他们做什么,独弦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我在自家的三层楼房顶上安装了三个高音喇叭,闲时就弹琴给全村人听,让他们天天记住京族的音乐。”平日里,苏春发喜欢在自家的房前屋后就地取材,手工制作独弦琴。他也是目前中国制作独弦琴最多的人,“做一把独弦琴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我现在已经制作了大约500把了。” 去年,苏春发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还得到了3000元的补贴。“没想到自己这么多年的工作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心里非常高兴。现在,我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的人喜欢独弦琴、学弹独弦琴,让独弦琴走向世界。” 1月13日下午两点多,也就是记者到访前的半个小时里,在国家民委有关学者的带领下,4名挪威的学者访问苏春发之后刚刚离开。 “张副总理的赞扬是莫大的鞭策” 2008年12月13日,苏春发家迎来了一批重要的客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等中央代表团成员。 走进苏春发家,张德江便看见了悬挂在墙上的“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奖牌和证书,连连称赞他“了不起”。苏春发即兴用京族传统乐器独弦琴弹奏《幸福不忘共产党》。并介绍说,这首歌是刚刚解放的时候,由村里的老前辈创作的,主要表达京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歌词大意是:饮水不忘挖井人,我们的民族大团结,我们的祖国兴旺发达、繁荣昌盛,京族人民喜洋洋,幸福不忘共产党。 张德江听后表示十分赞许。苏春发弹奏独弦琴结束之后,张德江夸奖独弦琴声音悠扬、激昂,还颇有兴致地接过独弦琴,自己弹了起来,弹完之后说:“都是那个摇杆、那根弦,为什么我弹的与你弹的就不同呢。”引得大家都笑了起来。 张德江问:“为什么一条弦能够弹出如此优美的声音?”苏春发说:“独弦琴只有6个设点。主要靠摇杆把声音千变万化,弹出好听的声音来。” 回忆起那天欢欣的情景,苏春发依然是一脸的兴奋和骄傲。苏春发说:“张德江副总理特别平易近人,他夸赞我一边做生意,一边还义务教学生弹独弦琴,连说几次‘了不起’。我觉得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关怀,是对我们京族传统文化的重视;而对于我个人,同时也是一种莫大的鞭策和希望。所以,从今以后,我一定要为承传京族文化多做一些工作。” 采访期间,有学生前来学琴。采访结束的时候,苏春发又弹起了独弦琴,那悠悠琴声在冬日的京家内外袅袅飘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