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文化民族民间文化 → 详细信息
一个渔民家族和网船会的“百年情缘”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赵 丹  2009-03-20 16:18:33
(莲泗荡“网船会”)

    “你看,这是我们刚刚从苏州买回来的新衣服,等本周六江南网船会活动开始时,我们社团里的人都要穿的。”昨天上午,在一间搭建在鱼塘边的小房子里,王江泾镇虹阳村村民周福祥和妻子顾金妹开心地拿出几套色彩鲜艳的戏服给记者看。 
    记者眼前的周福祥衣着朴实、头发略显花白,一提起莲泗荡网船会和灭蝗英雄刘承忠,他顿时神彩飞扬起来。“我们家世世代代都是渔民,从5岁开始我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去祭祀刘王了,希望他老人家能保佑我们行船安全、富裕安康。”嘉兴旗牌社现任“领头人”、今年69岁的周福祥笑着说道。清末民初,王江泾莲泗荡网船会在江浙沪一带日趋兴旺,各地相继建立供奉刘王的团体组织,秀洲本地唯一一个供奉刘王的社团组织——旗牌社也随之而生。 
    周福祥告诉记者,旗牌社现在共有120多个人,年龄最大的有92岁,最小的才7岁,男女老少大部分都是他们周姓族人。每年的清明、中秋以及春节,他们都会举着旗号,抬着鲤鱼、猪肉、猪脚等祭品,一行人浩浩荡荡地聚集到莲泗荡刘王庙祭祀。“王江泾这一带一直传说刘王是船民、渔民的‘守护神’,以前我们村54户村民全是渔民,大家靠水讨生活,便想让刘王给我们带来好运。”周福祥说,他们家族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祭祀刘王的,他也不太清楚,但听他爷爷说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了。 
    周家兄妹七人,现在全部参加了祭祀刘王的社团组织,其中周阿二、周阿三两兄弟早就搬家到油车港镇马厍村,每年的祭祀活动他们也仍然积极赶过来参加。在周氏家族里,更有一些人几十年前就上岸从商,虽然不再是渔民,但对一心为民的刘王崇敬之心还是不改。周福祥说,过去旗牌社成员有着不同的分工,既有社长、副社长,还有会计、联络员,每到祭祀时大家各司其职。现在这些职务都取消了,只是一些有关祭祀的传统仪式保留了下来。 
    “记得有一次在刘王庙祭祀时,上海一家社团想夺我们的旗抢地盘,父亲和他们大打了一架。后来大家遇到的次数多了,双方才握手言和。”想起往事,周福祥仿佛又回到了过去的岁月。“文革”时期,祭祀刘王的活动一度被禁止,旗牌社被迫解散,社旗也被焚烧。一直到改革开放后,周姓族人重新组建旗牌社,这面长7米、宽5米、写有“普佑上天王”字样的社旗又飘扬在刘王庙大殿前。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周氏族人一代一代将网船会传承了下来。 
    今年年初,得知王江泾政府要在网船会上邀请团体进行表演,周福祥十分开心,和社员商量后他们立即报名参加。“大规模的刘王出会巡街我已经62年没有看到,这次我们社团的成员能够参与,让我们太激动了。”周福祥说,在这次江南网船会上,旗牌社有几十名社员要在刘王出会时表演,这几天他们正在紧张准备着。  
    新闻联接 
   莲泗荡网船会是苏浙沪及周边地区游客前来祭祀除蝗英雄刘承忠的日子,是群众自发组织的民间活动,这一活动在江南久享盛名,已绵延几百年,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