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文化民族民间文化 → 详细信息
"粽子传人"冯月明经历的五十年文化传承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丁 辉 高建军 蒋文新  2009-05-08 10:56:58
    嘉兴粽子传承了“嘉湖细点”精益求精的制作工艺,博采各式点心之长,并加以不断革新,成就了禾城的一张“金名片”。 
    作为即将上任的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馆长,已62岁的冯月明是名副其实的嘉兴“粽子传人”。冯月明经历了嘉兴粽子文化的变迁历程,古街张家弄合记、庆记、荣记五芳斋粽子店的旺市情景,“昌记”、“真真老老”等品牌的诞生,都有着这位“粽子传人”的印记。 
  合记、庆记、荣记“大一统” 
    1947年,张家弄里的真真老老合记老五芳斋粽子店老板冯昌年第二任妻子生了一个大胖儿子,取名冯月明。 
    童年时代的冯月明就与粽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不单单其父冯昌年是真真老老合记老五芳斋粽子店的老板,冯家对面还有荣记粽子店,西边有庆记粽子店,三家都打“五芳斋”招牌。在冯月明的记忆中,为证明自己才是五芳斋的正宗传人,合记、庆记、荣记三家“五芳斋”争奇斗艳,不断改进制作工艺、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服务水平,从而使粽子的品质和口味更臻于上乘。 
    1956年2月,公私合营之风吹到原本平静的张家弄,合记、荣记、庆记三家“五芳斋”合并改制,成立“人民饮食店”。 
    “昌记”粽子名扬禾城 
    冯月明告诉记者,合记、荣记、庆记三家“五芳斋”合并改制后,其父冯昌年因故服刑4年,冯母留在店里当了工人。冯月明小学毕业后因家庭困难辍学,从此呆在店里帮忙烧火做饭包粽子,不知不觉中,冯月明熟记了制作粽子的传统工艺。 
    1978年,沐浴着拨乱反正的春风,冯月明与父亲冯昌年一同回城,生活的重心又落到了粽子上。冯昌年在人民路重操旧业,一炉一锅,叫卖“冯昌年粽子”。由于冯昌年名气大,粽子味道好,生意很是不错,据说当时上海徐玉兰、王文娟这样的越剧名角到嘉兴来都不忘光顾一下冯氏粽子。 
    1993年12月,冯月明创办昌记食品有限公司,同时注册了“昌记”、“真真老老”两个商标。仅一年时间,“昌记粽子”产量就达到250万只,名扬禾城。 
    “真真老老”重出江湖 
    几个历史节点必将被写进嘉兴粽子文化史。1999年,冯月明在城南路上再度创业,成立合记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真真老老”牌粽子,第一年粽子产量就达到100万只。 
    2003年,城南路厂房拆迁,冯月明引进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新股东,将现代管理理念和新技术引入传统的家族企业,打破了传统的家族经营模式,老字号迎来了新发展,每年都对产品进行创新。 
    2007年,真真老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嘉兴经济开发区正原路新建厂房生产各类粽子,原东升路老厂生产食品机械。当年,真真老老粽子产值突破亿元。如今,“真真老老”品牌每年都在中国食品协会的相关评比中获得金奖,在全国粽子行业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