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木雕一条街 猝不及防,黄泽木雕迎面而来。 记者一行驱车行至嵊州仙黄公路尽头时,一个个门前摆满木雕件和木雕家具的店面映入眼帘。传说中的黄泽木雕行业,直白地“闯入”记者视野。 见识木雕 魏少鹏是记者最早见到的木雕经营者。他在公路边开了一个店面,对面不远处是他的生产基地——几间租来的厂房。 每一个房间里都是木器或木料,空气里漂浮着原木的香气。 “这是矮方桌,这是小牛腿,这是公园里放在转廊里的美人靠,这是装在旧式屋檐下的挂落,这是屏风……”魏少鹏一一给记者介绍,仿佛在介绍什么重要人物。事实上,这些精心雕刻而成的木器件,委实是他心中的至宝。 今年39岁的魏少鹏,19岁高中毕业就开始从事木雕行业,给人家打工。他的妻子也是一起雕花的工人。2002年起,他们自己开了店面,因为销路畅,3年前又从村委租下空房雇人生产,现在共有工人10多个,生意以来样加工为主。就在记者采访之前,他们刚收到一张绍兴传来的样图,要求生产一片挂件。他说,只有给图纸,你要做什么我就能做什么。 在其中一个吱吱呜呜乱响的车间里,魏少鹏拿起一件很薄的雕花板(做窗用,也可作挂件)跟记者说,别看这么小的一片雕花,要经过很多工序,开料、压刨、锯料、组装、油漆(含打磨),连机器连手工合着要半天时间,不但工艺复杂,而且做工要求非常精细。据介绍,像这件长不过1米、宽约40厘米的花板,里面最长的木条30厘米,最短的才2厘米,误差不能超过1毫米,否则就无法严丝合缝地装起来。 现在魏家生产的花格和花板,被广泛用在景区、酒店及中式民居作仿古装潢,遍及全国各地。绍兴市区的稽山公园、杭州的西溪湿地、萧山休博园所在的湘湖等仿古建筑较多的地方,都留下了魏氏的雕刻工艺。 在嵊州黄泽,像魏少鹏这样的作坊式木雕店有很多。据黄泽镇政府的一份书面材料,全镇共有以湖头村(路口木雕一条街所在地)为核心的木雕企业70多家,年产值近7000万元,从业人员近1000人。 仿古木雕与戏曲服装、民营剧团一起,并称为嵊州市三大文化产业,而三大基地都在(或者主要在)黄泽,则是黄泽人最大的骄傲。 历史流变 据资料记载,木雕在黄泽兴起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1955年,由一批老手工艺人成立的木业社(后改名嵊县工艺木雕厂)是黄泽木雕产业诞生的标志。“仿古木雕木材选择秋冬两季的檫树、香樟树作原料,产品有600多个品种,主销我国的香港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欧美等地,代表作有《锦鸡台屏》、《黄山云海》、《松山流泉》、《碧水白帆》等,其中《锦鸡台屏》在1978年中国镶金工艺大赛上获奖。”这段历史记述至今保存在镇政府的档案中,让几代雕刻艺人心中激动。 湖头村支书魏伯华告诉记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村里很多木雕人家转向旧家具收购,经过修补后,高价出售。这些被“修旧如旧”的老古董很多被外国人收购。从1995年前后开始,由于民间保存的旧式家具渐渐稀少,有人想到仿制旧式家具。慢慢地,村里诞生了仿古木雕的行业。魏伯华最早也是个古董收购商,他们家四兄弟都干这行。1996年魏伯华被选入村委,放弃了古董业,但他的兄弟后来成功转为仿古木雕企业主,“生意都做得很大”。 据这位老艺人介绍,现在大名鼎鼎的东阳木雕很多是从黄泽传过去的,曾经的黄泽木雕影响远甚东阳和慈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有很多东阳人来学雕花,拜我们的技工为师。”令魏伯华遗憾的是,后来东阳人走南闯北,人到哪,把木雕店开到哪,渐渐地在全国产生了影响,并且占领了市场。 黄泽镇有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当务之急是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建立仿古木雕产业园,提升木雕产业档次,成立木雕协会,打造网络平台,将黄泽木雕做大做强,做成一个大的品牌,还这门民间传统工艺应有的声誉和地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