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今“非遗”保护已成热门,但进入省级、国家级名录和项目的大多处于分散和单体状态而未成体系。本文从这一现状出发,对杭州西湖“非遗”名录项目提出三方面的品牌思路:一是萧山区的《西施传说》应当申遗,与诸暨等地相“捆绑”,保护西施文化传播圈;二是继承“径山茶宴”,创新“杭州茶道”,为“茶是国饮,杭为茶都”立标志;三是恢复西湖龙舟赛,促成雷峰塔景区成为端午节日文化传承地。这些构想富于创意,极有价值,可供有关部门参考。 【关键词】:杭州西湖,“非遗”品牌,西施文化传播圈,“杭州茶道”,雷峰塔端午节日文化传承地
根据杭州西湖区、萧山区和余杭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可以打造杭州“非遗”新的品牌。今特提出以下三方面的思路。 一、萧山区的《西施传说》应当申遗,与诸暨等地相“捆绑”,保护西施文化传播圈 西施,作为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可谓家喻户晓,但典籍记载语焉不详,给人的印象很模糊,历史学界对她是否实有其人也颇多争议。其中《墨子》的记载较为可信,因为墨子和西施几乎是同时代人。《墨子》卷一《亲士》载曰:“是故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这里所说的比干、孟贲、吴起,都是实有其人,实有其事,由此推断西施之沉也不会是假。《庄子》所记“东施效颦”的寓言,从行文分析,所说的“西施”也是具体的人,而非泛指美人。 因西湖又名西子湖,所以西施与西施文化、与杭州的关系甚为密切。“西施复国”的传说大约定型于东汉时期,据东汉初年会稽(今浙江绍兴)人袁康、吴平所撰《越绝书》记载:“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今北坛利丘土城,勾践所习教美女西施、郑旦宫舍也。女出于苎萝山,欲献于吴。”《越绝书》又载曰:“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献之于吴王,吴王大悦。申胥谏曰:‘不可,王勿受。……’吴王不听,遂受其女,以申胥为不忠而杀之。” 而据东汉末年会稽人赵晔所撰《吴越春秋》载:“西施,周时越之美女也。越王勾践以献吴王,吴王夫差甚爱幸之。”这些记载向来都是最原始的民间传说。 西施传说的渐趋丰满,实在是唐宋以后的事情。一方面是民间口耳相传,集体创作,产生了不少清新隽永的传说故事;一方面则频繁见诸于文人作品,除诗词、笔记之外,小说、戏曲亦多以此为题材,敷衍生发,竞相搬演。 据有的学者研究,西施传说演进的主要脉络有:一是按照“西施复国”传说情节构思故事框架,人们作种种合理想象或附会,认定许多遗迹,并在每一处遗迹即兴生发出与之相关的传说故事。二是按照《越绝书》等典籍提供的“西施复国”文本,以及当时民间已经广为流布的种种西施传说,历代文人以西施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给后世留下了一大笔可贵的文学遗产。三是节外生枝,即兴编造,想象发挥,至成动人故事。 而萧山区特别是临浦镇的西施传说,又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其来源的渠道大致有四:一是老年人的世代传讲。因为本乡本土的人和事,特别富有乡土情感,所以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二是附丽于诸多西施古迹群。老百姓总是抱着“眼见为实,耳听是虚”的心情,睹物思人,触景生情,使故事与当地风物密切结合。三是“西施故里”之争,促使一批新故事的诞生。如《西施的出世》、《西施老家的“外婆菩萨”》等便是一个证明。四是萧山区的地理优势和交通便捷等有利条件,促使西施传说的内外交流与传播,互相借鉴与吸取的结果,使西施传说变得更加多姿多彩,美丽动人。 西施传说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但主要集中在绍兴诸暨市和杭州市萧山区一带,因为古时诸暨和萧山同属会稽郡余暨县。今诸暨市已将西施传说申报为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而在今萧山区临浦镇一带发掘出当今尚在老百姓中间口耳相传的众多的西施传说。其中老年人口述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传说故事有21则。这些传说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它们与当地的地名、古迹、山川、物产,风俗等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中西施古迹群已属区级和市级的文保单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萧山区的西施传说,大致可分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一、与西施相关的人物传说,如:勾践、范蠡、郑旦等。特别是西施从吴国回来之后与范蠡大夫泛五湖而不知所终,郑旦在吴宫接受西施的密意携带吴国的地图佯病而归,把地图献给越王从而顺利实现复国大计等,都是近年来新发现和新发掘的。 二、与西施相关的地方传说,如:苎萝山、施家渡 、日思庵 、浴美施闸等。这些传说与地方、实物并非是附会的关系,而是名实相符、真有其事似的。 三、与西施相关的风物传说,如:红粉石、槜李等故事,把它们的来历、特征、功用等交代得一清二楚。 四、与西施相关的风俗传说,如:三月三庙会、鱼娘娘等。这些传说很有地方特色,很有民俗韵味,为其他地方所无,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 萧山区特别是临浦镇的西施古迹群和西施传说,扩大了我们对西施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它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它的当代性。千百年来,西施传说一直活在人民群众之中,历朝历代都有文人的记录、改编和再创作。真正属于民间原始风貌的其实很难寻求,如今记录的文本不仅保留了老百姓时常所说的口头语言,反映了当代的时代特征,而且还有录音、录像,这无疑是一种新的突破。二是它的广泛性。从新发掘的西施传说来看,它的内容比较多样与丰富,有的是我们以前所没有发掘到的,从而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地域上从“点”扩大到“面”再扩大到“线”,为日后的全面保护和利用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三是它的承续性。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经过民间文学的普查,一直以为西施传说已经“一网打尽”,以为它不再代代相传,而事实上西施传说以它顽强的生命力从古代走来,直至“活”到今天。四是它的立体性。西施传说在它的流传过程中不仅限于它的口头传述,而且还与群众的日常生活、信仰、祭祀、风土人情、休闲娱乐等密切相关。它的存在是一种地方性的文化生态,其所包括的内涵与底蕴深广无比,值得探究。五是它的应用性。由于西施文化与西施传说的深远影响,对它的继承、弘扬、利用与开发一直没有停止过,无论干部、群众,都在自觉和不自觉的以此为荣,与爱国、爱族、爱乡、爱家等“乡土情感”交融一起,生生不息、如火如荼。 西施传说的价值在诸暨市申报的材料中已经讲得较为充分,这里需要补充的是,从西施故里浦阳江畔,而至越国都城,再从水路而赴吴国进美,沿途各地诸多传说来看,其意义和价值并不仅仅限于吴、越之争。而是在于:一是有利于重评吴越之争的历史价值。关于历史上的吴越之争,历史学家没有作过太多的论述,但从春秋时代的历史背景来看,当时正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只要符合这个“大融合”的潮流,便是正义的,反之则是不义。越国先是攻打吴国,败而受辱,进而发愤图强,报仇雪恨,再复国称霸,也便应当视之为代表时代潮流与方向的正义而伟大之举。二是西施精神光照千秋。在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代,西施的为国献身精神表现在忧国忧民,勇挑重担;不亢不卑,巧施计谋;倾国倾城,不辱使命。所以,西施之美,不仅在于其容貌,更重要的在于它的心灵。三是可知越文化在古史中的重要地位。中华古史中的越文化,是中华多源文明中最悠久最优秀的区域文化之一。越地宁绍平原和萧绍平原的河姆渡古文化和跨湖桥古文化,有许多惊人的发明创造。众多的地下考古发掘证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沿海地区,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一向被中原人视为“蛮夷之地”的旧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史前文物所击碎。西施精神正是古老越文化滋养的结果。四是实际存在着一个西施文化圈。萧山区的西施文化,包括西施古迹群和西施传说,是这个文化生态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一环。由此也可见,西施传说无论在诸暨还是在萧山都是密不可分的。五是萧山的西施传说有其个性特色。不仅内容多样而丰富,而且有明显的传承人谱系,特别可喜与珍贵。 萧山区的西施古迹群和西施传说,事实上已有较大影响,当地群众不辨历史之谜,也不管用什么样的名头,他们照样默默地传承。2007年国务院新闻办闻讯后专程赴萧山拍摄西施传说记录片;2008年在北京的相关专家也专程赴萧山考察。《西施传说》、《临浦风情》等书相继编成,即将出版。有学者为此而撰写的论文《论越文化滋养下的西施精神》,同时在诸暨和萧山发表,受到好评。 萧山区的西施传说应当申报省级和国家级的“非遗”名录项目。这是因为只要是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不应当受行政区划的限制和影响,而应当与诸暨的西施传说名录项目一视同仁,这一点,无论是诸暨还是萧山的文化职能部门都有这样的共识。两地携起手来,一同保护和利用,使之成为更成气候、更具规模的“非遗”名录项目。这是当务之急也是长久之计。 其实,诸暨与萧山的民间交流早就开始。诸暨的有识之士曾私下赴萧山临浦镇考察,萧山区的有心人也期盼诸暨老大哥能发出邀请,让萧山的本士学者参与西施文化的研讨活动。我曾在两者之间牵线搭桥,并且卓有成效。 时下,由于“非遗”保护的渐趋热门,各地都在“争抢”名人名家。其实历史的悬案,既成千古之谜,便不需争抢与纠缠,只要是真正的历史文化遗产,不管它在哪里,都应当“捆绑”起来,即使如今不属一地,跨区跨县,也应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建共荣,形成一个 “传说圈”或“传承地”。这样,保护的力度也就更大了。 再说,萧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至今尚存的物质文化遗产诸如西施殿,范蠡祠、郑旦庵以及苎萝山、红粉石、施家渡、浴美施闸等联系得最为紧密,而且有的比诸暨的更为古老。拿萧山临浦镇通二村西施庙来说,它的历史远远超过诸暨的。据李维松的《萧山古迹钩沉》记载: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宋孝宗赵昚敕封西施为苎萝48村土地神,称苎萝土地西施娘娘。合族绅士邀集乡贤筹金,改祠为庙,当地人称之为“娘娘庙”,南宋《嘉泰会稽志》载:“苎萝山,在县南三十里,有西施庙。”大殿于清康熙年间重修,咸丰年间被焚,光绪二年(1876)四月重建。民国《萧山县志稿》称该庙“殿五楹,余屋三楹,有演台。”庙内原设有两尊西施神像,一坐尊,一行尊。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7)起,每年农历九月迎神赛会,请来名姝扮演西施,抬着行宫在苎萝48村游行,并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举行庙会,请绍兴大班演戏3天,一直到1949年后将庙内各种佛像捣毁,惟西施像乡人不忍销毁,把她移至瓦窑金茅草庙,后又搬至青山帐一农户草舍内,惜焚于火灾。20世纪60年代大殿拆除改建9间教室,1993年4月西施庙及周围古迹群被列为萧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于此可见,如果诸暨、萧山两地共同就《西施传说》这一项目联手,把两地的西施古迹与西施文化连成一个西施文化生态圈,那它的开发前景,将会更加可喜可观。 二、继承“径山茶宴”,创新“杭州茶道”,为“杭为茶都”立标志 日本茶道,如今几乎已经风靡全球。在今天“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情势下,日本茶道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影响很大。其实,日本茶道源于中国,源于中国的禅文化,特别是与杭州余杭区“径山茶宴”有直接的关系,这已为国际学术界特别是茶业界所公认。 我作为一个饮茶人,心中不免纳闷:我们本来输出径山茶宴,经过日本人的吸取、加工和再创造,今天变为日本茶道,变输出为输入,那么属于我们“国粹”的径山茶宴的原始风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关于“径山茶宴”的历史记载,遍查文献,语焉不详。从我国的种茶、制茶历史来看,僧人坐禅易瞌睡,而茶能提神,因而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故凡名蓝大刹皆种茶、制茶。径山自唐代开山祖师法钦结茅传教起,即行种茶于径山龙井之旁,名曰“径山龙井茶”,比西湖“龙井茶”之名早过500余年,采以供佛、宴客、自饮。径山古刹对于饮茶别具一格,在宋时就有一种独特的仪式,即“由僧人、施主、香客共同参加的茶宴”,并同时进行“品赏鉴评茶叶质量的斗茶活动。”(见《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第377页)“僧客圈圈围坐,边品茶,边论道德,边议事叙情。”(见1983年第2期《茶人之家》)后又按《禅苑清规》中的茶礼,把茶宴仪式规范化,讲究庄重典雅。径山的种茶、制茶、茶宴仪式随着佛教的东传而传至朝鲜、日本。 将径山茶与径山茶宴传到日本的是日本镰仓幕府时代,即公元1199年。当时的日本执权者为摆脱旧佛教势力对教权的控制,派僧侣到径山求取禅理,并邀请径山高足赴日弘教。径山的茶宴仪式就是这样随着径山弟子东传佛教而传至日本的禅院,名曰茶礼,为禅院中僧侣务必遵守的清规之一,成为日本茶道的雏形。所以我们从现行的日本茶道中可以追溯和探知径山茶宴的原始。 径山茶宴源自对茶的一种信仰,体现了最古老的禅宗思想。至今在日本民间还有这样一个来自中国的民间传说。据说,茶树乃禅宗创始人达摩之眼皮所变而成。达摩在某次静坐冥想中不觉睡去,醒后悔恨不已,盛怒之下竟将眼皮割下掷地,结果眼皮落处瞬时长出一株婆娑大树,煮尝其叶,睡意全无,精神倍增,如此这般便产生了茶这种“圣树”。由此可见,径山茶宴实际上就是僧人们集合在菩提达摩的像前举行神秘的圣餐仪式时,轮流着喝同一碗茶的禅宗仪式。径山茶最初名为“佛鉴茶”,里面体现了一个“敬”字。僧人的饮茶,实际便是敬佛。所以在径山茶宴的仪式前,每个人都要净手,进茶室时要弯腰、脱鞋,以表谦逊和洁净。不论什么人,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过去在进入茶室前,象征着身份和地位的东西如武士的宝剑、珠宝等,要放在茶室之外,进了茶室不能交头接耳闲聊,因为茶道要求保持“和谐、尊重、纯净、安宁”的环境。 这里,饮茶的“敬、和、清、寂”四字诀中的“敬”字诀便是首要的。敬,即心灵要单纯、诚实。 径山茶宴旨在佛家的亲和谐适,表现出禅宗一贯的精神。日本茶道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茶室里人人平等。”这是对佛家禅宗思想的继承与弘扬,与径山茶宴的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由此可以想见径山茶宴的目的不完全是为了饮茶解渴,不完全是鉴别茶质优劣,品茗茶叶浓淡,而是通过复杂的程序和仪式,达到追求幽静、加强和睦、陶冶情操的境界。茶宴的真正精神是:清净、质朴、典雅,以及朴素简洁与优雅无华的唯美主义。 饮茶四字诀中的“和”字诀便要求茶宴的任何一个细节都有严格的礼仪做法:从衣饰到移步,从推门进茶室到接人待物,从俯身沏茶到仰身献茶,从捧碗饮茶到饮毕道谢,都有明确的规范,这是培养茶宴中人的人格不可缺少的内容。饮茶的“和”字诀的真谛便是和悦、和谐、和平。不具备这样的心境,进茶室就是一种亵渎。 径山茶宴的心境追求一个“清”字,是讲干净、清净,也就是“茶禅一味”、“茶即禅”的观点。茶道是日本独树一帜的礼俗,保持着原始质朴的美、亲近自然和返璞归真思想。人们希望依着“单纯和质朴”的茶道,达到净化心灵的目的。由此可以猜想径山茶宴是符合余杭区径山其茶、其山、其水、其环境的独特性的。径山地理条件优越,群峰环抱,云罩雾霭,森荫蔽日,漫射光充裕,雨量充沛,土壤深厚肥沃,有机含量在2—4%。因而,茶质优良,“其味鲜芳,特异他产”。根据现代科学测试,主要的理化成分是:“总灰分为5.4%,水浸出物为40.3%,酚氨比为6.5,咖啡碱为2.6%,滋味总分111.3分。”“芽叶的有效成分含量高,氨基酸为7460mg%,其中茶氨酸为1751mg%,高于一级杭炒青含量一倍左右。”因此,径山茶自宋至清位及六品,列为贡茶,名闻中外。径山上的“龙井”水质优良,清鲜甘冽,富含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再加茶室质朴、字画清雅、茶具古朴、茶师俊美,身处其地,品茗吟咏,自然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也。 饮茶四字诀中的“清”字诀既是环境的清幽,又是尘世的超脱,闲情逸致,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径山茶宴的魅力在于茶室、饮茶庭院的气氛、氛围安静、典雅。茶道中的茶又称为“佗茶”,意思是闲寂、恬静,它已成为日本人欣赏美的意识。这种美意识的产生虽然有其社会历史原因和思想根源,但随着茶道的流行,这种“清寂”之美得以广泛的传播。我们从日本茶道的献茶礼仪中,可以推想径山茶宴在分茶、煮茶、沏茶、品茶的过程中,动中有静,静而生寂,主客间心与心的交流。据李雪梅《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一书记载,献茶礼仪非常讲究:女主人跪着,轻轻将茶碗转两下,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客人,客人中排在第一位的按照常规自然是第一个得到献茶,但一般都得表示谦让后方可接茶。接过茶碗时必须是双手,先放在手心用另一只手轻轻转上两转,将碗上花纹图案对着献茶人,又把茶碗举至额齐,表示还礼,然后再分三次喝尽。喝时要轻吸慢品,而且口中要发出啧啧声,表示欣赏和赞扬。 这种品茶过程中“寂”的境界,实际上就是主人全心全意为客人沏茶,客人专心致志的看、品、欣赏主人的演示,主客间心与心在交流,从而达到互敬互爱、融为一体的境界。 径山茶宴传到日本之后变为日本的茶道,自然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一场正式的茶道包括食品以及两道茶(“浓茶”和“淡茶”),整个过程持续大约四个小时。期间茶师全神贯注地营造一个能够给客人带来美好享受并且身心舒畅的环境,让客人获得心灵的平静。为了做到这一点,茶道的茶师可能花几十年时间学习掌握给客人上茶的规定程式,以及学习欣赏艺术、工艺、诗歌和书法。另外,他们还得学习花道、料理、园艺等。在这个过程中茶师慢慢的使自己获得一种优雅、无私和周到的特质。 既然“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我们杭州应该有自己的茶道,最好的办法就是继承径山茶宴的传统,新创“杭州茶道”或“龙井茶道”。据考,“茶道”一词始见于唐代湖州的妙喜寺住持皎然。他和喜佛的湖州刺史颜真卿帮助陆羽完成了《茶经》。茶道由此经寺院传入宫廷而遍布民间。为此我建议: 一是要组建一个杭州茶道的理论研究班子,对径山茶宴的历史传统,对现行茶道的流派风格进行考察研究,比较优劣,必要时召开研讨会,为重建既新颖又古老的杭州茶道做思想理论上的准备。 二是要成立一个杭州茶道创作组,提出创作思路与方案,也可向全球招标。 三是一旦有一个富有时代精神和杭州特色的杭州茶道便可举办培训班和组建专门的学校,培养茶师和茶艺人员。这里,最重要的是继承与弘扬径山茶宴的优良传统,真正为杭州老百姓所喜闻乐见,并使之成为杭州茶都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生活品质之城的靓丽名片。 三、恢复西湖龙舟赛,促成雷峰塔景区成为端午节日文化传承地 一年365天,如果没有节日与节气,便都是平常的日子。有了节日与节气,才使我们在365天中有了一种时令感与节律感,使我们的日子过得不单调,有张有弛,有劳有逸,充满生气与活力。过好节日,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 这节日与节气是怎么来的?那是古代人根据天文、气象、物候三个方面有规律的变化,从一年365天中分出来的。许多传统节日,伴随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人生,积淀起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滋养我们心灵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润滑剂。 雷峰塔,是杭州的一座佛舍利宝塔,它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两宋以来,由于《白蛇传》传说故事的附丽,这座宝塔便成为杭州民俗风情的象征物。由于杭州的某些节日风俗与《白蛇传》传说故事中的人物、事件、景观、物产等密切相关,从而使这座宝塔深入人心,成为感情上须臾不能离,甚至还为远在海外的华人华侨所情系梦牵。 雷峰塔与杭州的节日风俗,关系最深的便是旧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因为据传这一天由于金山寺法海和尚的挑拨,使许仙强劝白娘子过量地喝下 “雄黄酒”而显出白蛇的真身,把许仙吓得个“半死”。这便是《白蛇传》故事的“端阳惊变”。 我们知道,端午节在时令上说,正是春去夏来之际,气候变暖,常常时疫丛生,这时人们生活中最迫切需要的,一是健身,二是防疫。所以古老的端午节节日风俗,据我理解,其最主要的民俗文化内涵,便是健身防疫,以便以强壮的体魄与饱满的精力,度过炎炎夏日。 围绕这一个主题,便有赛龙舟、采药草,喝雄黄酒,吃瘌蛤蟆、插艾草、挂菖蒲、香荷包、备“五毒扇”、吃“五黄(雄黄、黄瓜、黄鱼、黄豆板和咸鸭蛋黄)等等的民俗风情。同时,杭州各大剧场与民间草台班都要演出《白蛇传》,其中特别是“白状元祭塔”这一折,白娘子的侍女小青,回峨眉山学得真经,陪同白娘子的独生儿子前来祭塔,小青放出三昧真火,把雷峰塔烧塌,救出了白娘子,使之“母子团圆”。人们每每看到这里,都会被感动得眼里噙着泪花,有时台下一片唏嘘。 端午节“吃五黄”的来历,实难详考。据我研究,“五”是指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最早发现四个方位的始祖是轩辕黄帝,吃五黄是为了纪念他。东者,动也,意即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者,息也,意为太阳从西方落山;南方,暖也,为太阳所照之所;北者,背也,为太阳不到而背光之地。居中者,乃轩辕黄帝也。 根据这一节日风俗,所以我建议雷峰塔景区,要做大做强节日文化这篇文章,这不仅是提高知名度,招揽游客,更重要的这是为了凝聚人心,传承民俗文化这一根千古不绝的文脉。 为了弘扬节日文化,是不是可以把雷峰塔景区办成一个“端午节俗、节庆的传承地和观光地”。凡是要过端午节,让国内外的游人都到雷峰塔来,让他们在这一天或这一周,在雷峰塔度过人生中最为美好的一段时光,真所谓是“良辰美景古难全,雷峰一日最风光”。 具体的实施方案,可以聘请一些专家来共同策划。我个人的一些设想,有以下几点: 一是西湖南线开辟一个“龙舟竞渡赛区”。现在的杭州端午节,最主要的一项活动是蒋村龙舟胜会,它起于明朝末年,是栖居西溪的洪氏家族所积极倡导的,到今己有300多年历史,“文革”中被禁止,1979年又恢复。现在西溪建起第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园内的深潭口,本来是龙舟竞渡的中心,前两年因建园迁走了原住民,其龙舟胜会便将中心移到了五常。但湿地公园也十分重视这项民俗活动,所以从去年开始,便有了西溪、五常两个中心地。几百条龙舟在深潭口与五常港水域比赛,既比速度,更比船上表演,即众人协力的程度,届时红旗招展,锣鼓喧天,四周围原上、河岸、桥头、屋顶、树上都挤满了人,真是人山人海。去年年底,浙江省向国家申报了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端午节便上了西湖区龙舟胜会和余杭区龙舟胜会两个项目,国家可能同时批,也可能不同时批,而雷峰塔景区作为杭州端午节节日文化保护地和传承地,倒是可以发展起来的,并且前景一定看好。 关于西湖南岸建龙舟赛区的事,我查考过有关的文献,西湖的龙舟竞赛,历史上是有过的。据《梦梁录》和《武林旧事》等书的记载:旧时杭州有西湖龙舟竞赛之戏。舟四五只,长四五丈,头尾均高,彩画如龙形,中舱有上下两层。船头立有龙头太子及秋千架,龙头太子由小孩装扮,立而不动,秋千则可上下移动,旁列十八船武艺,各色旗帜,清道光时,湖中竞渡溺毙多人,官府禁止,其后西湖竞渡就不再举行。其实这项有益的活动,可以由雷峰塔景区来恢复,既有继承又可创新,这样的定位特色鲜明,能成为一个新的亮点。 二是每年端午节,雷峰塔景区一定要搭建草台,露天演出《白蛇传》。邀各大著名演艺家,轮流来雷峰塔草台班演出,可以用“有线广播”通到各大景区,让端午节来杭的旅人与游客听到优美动听的白蛇传唱腔。平时可以播放录相片,用广场大屏幕,强光投影。 杭州历来的风俗,便是在端午节郊游雷峰塔,满城争看《白蛇传》。有一年,外地戏班来杭演出,为了争得票房价值,在舞台上玩弄真蛇来招俫观众,由此也可见旧时的盛况。 三是组织“故事沙龙”,由老、中、青、少四代人传讲《白蛇传》传说故事与各种新故事。也可以请净慈寺的和尚来讲。一定要培养一支队伍,既可以在景区讲,也可以在市内各学校、茶楼或到外地去传讲或演讲。可以说,外国人是“说不尽的莎士比亚”,中国人是说不尽的白蛇传传说,因为我们是华夏民族的后裔,是以龙蛇为图腾的民族。 四是既为端午节节日文化的传承地或示范区,就把它搞成一个端午节节俗的集大成者。各种端午节的应时商品,包括应景食物、当令药品,当地工艺等。应当做到应有尽有,可以开辟本地节俗区,外地节俗区、少数民族节俗区、外国节俗区等等,出租摊位、引进人才与资源,广开财路与客路。 我对雷峰塔情有独钟,是22年前呼吁雷峰塔重建的热心人与志愿者之一。为了纪念雷峰塔的重建,我最后建议还应当举办雷峰塔重建5周年、10周年、15周年、20周年庆典,并同时举办全国乃至世界“塔文化论坛”。我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雷峰塔的精神魅力所激发的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新辉煌! (浙江大学幼教中心吕吉、浙江大学社会学硕士刘风霄整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