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民间文化民间工艺 → 详细信息
宁海古建筑里的彩绘
来源: 宁波晚报    2009-07-20 10:57:54
( 马岙俞氏宗祠柱头彩绘)

    主讲人:滕延振  

  1950年生。现为国家文物文博馆员、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学会研究员、中国收藏家学会会员、浙江省文博学会会员、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学会会员、宁波市文博学会会员、宁波市钱币协会会员、宁波市文学协会会员、宁海县民间文艺家学会名誉理事。  
  梁枋上的彩画是一种装饰,它与楹联,匾额一起,共同营造了建筑的文化氛围,也是古建筑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反映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宁海的许多古民居及宗祠庙宇等处,至今仍存在着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的彩绘。  
  宁海彩绘的缘起  
  战国时代,砖头的烧制成功,使木构架房子的建造有了新的建筑材料。古建筑中,在高层建筑出现的基础上,彩画随之出现。在《论语》已有“山节藻棁”之记载,说明那时就有了梁枋彩画。唐宋时,彩画出现规格化;明清时,彩画不唯用于宫殿建筑,在园林、祠堂、会馆、府第中都大量涌现。  
  彩画一方面可起保护建筑木材的作用,另一方面给建筑的阴暗处带来光亮和色彩,使一座平淡乏味的殿宇上半部增加了鲜亮感,展示了艺术的活力,拓展了视野。  
  色彩,包含着感情的因素,如以前红色代表热情、危险,黄色则代表了光明与希望。在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中,色彩的使用有着严格的限制,如宋代有“凡庶人家,不得施五色文彩为饰”;明代有“庶民居舍,不得饰彩色”的规定。因此,只有宫殿、坛庙和府第才能使用这种金碧辉煌的色彩。清代彩画等级制度更为严格,如龙凤云鹤为主的彩画只允许描绘在主要宫殿;各式旋花图案的旋子彩画,只允许画于府第庙宇;描绘花鸟虫鱼及人物故事的彩画,只允许出现在园林及民居等建筑,甚至连县衙的色彩都有限制。  
  根据资料与实物分析,宁海的旋子彩画缘起在唐,延续至宋元,元明时广泛应用,清代至民国期间题材增多。  
  宁海古建筑门神的考证  
  宁海现存最早的为明代建筑,旋子彩画已经应用,但未见人物画,却有人物雕刻。原在宗族祠堂、寺庙、道观、衙门,甚至是长短亭上的彩画内容都是单一的几何水藻、花鸟鱼虫。在清代的建筑中,多处出现了门神的形象。当你走近一座宗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盔金甲、手执冷兵器的彩绘门神。  
  我国最早传说中的门神为《山海经》中的神荼郁垒,因唐太宗李世民的一个梦,变成了尉迟恭与秦叔宝。到元代,江南一带普遍将他们奉为门神。门神是避邪的神,特别是神荼郁垒,显得狰狞恐怖。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意识的提高,人们不喜欢这种太恐怖的面孔,而选择了威武且面善的门神,这就是后来的尉秦二氏。唐太宗的梦,无非是民间的一个托词。但不管是神荼郁垒,还是尉迟恭与秦叔宝二将,当时并没有把他们的形象直接描绘于大门上,而是采用在过年时临时张挂的方法。在宁海,直接将门神绘于大门上的时期约在清代早期。  
  宁海的彩绘人物画中,块面最大的也是门神。如强蛟下埠村魏氏宗祠的三对门神、西店皇封庙的三对门神、前童童氏家庙、鹿山庙等门神,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民俗风情和工艺水平。  
  梁枋人物彩画出现的年代及原因   
  门神可以说是古建筑中彩绘人物画的起源,但宁海梁枋上的人物彩画又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从几处宋明的建筑来看,没有发现人物画。如建造于北宋的宁波保国寺正殿,它的彩画中无人物画,梁枋上强调的是“七朱八白”;又如宁海的几处明代建筑,也无人物彩画。到清代早期,宁海的人物画开始出现,中后期遂渐增多。   
  每件新生事物的出现,都与时代背景分不开的。梁枋上人物彩画的出现,看似一件很简单的事,但也经过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这些人物彩画多数是以群像组合出现的,大多是历史上著名的战争故事,也有孝悌、庆寿、仕进、仙道、隐逸等内容。究其原因,可能是受到了清代戏剧鼎盛期的影响,特别是乾隆年间京剧的出现,大量上演了忠孝节义的“国戏”,它那高亢激越的唱腔,真刀真枪的武功,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深入人心。戏剧中的忠孝节义,正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为了加强“教化”理念,提升“训诂”的分量,所以在公共建筑上允许描绘有教化作用的戏剧彩画。于是,戏剧历史故事的人物彩画开始大量涌现。   
  宁海人物彩画的内容   
  走进宁海古代建筑内部,你会看到许多戏台上有色彩鲜丽的藻井、凹面及周边所饰的彩画。檩枋上的人物彩画,大致可分为戏剧故事、历史人物、民间传说、祖宗逸事、佛门经变、神仙逸道几个方面。如戏剧故事,在西店后溪村崇兴庙戏台上、正厅中所绘的彩画,就隐约可见,说的是《杨家将》的戏剧内容:“双龙会”、“金沙滩”、“李陵碑”、“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杨六郎大破天门阵”、“十二寡妇征西”、“佘赛花”、“摆箭会”、“雏凤凌空”、“杨八姐游春”、“雁门关”、“三关排宴”、“太君辞朝”等,反映了民间崇尚忠义的精神。   
  而强蛟下埠村魏氏宗祠内描绘的彩画中,反映的又是另一部忠义的戏剧故事——《三国演义》,故事里说的是以关云长为忠义代表的人物。主要内容有“云长夜守”、“攻天水关”、“姜维避祸”、“邓艾姜维不分胜负”、“廖化追斩司马懿”、“孔明大败魏兵”、“古城会”、“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收周仓”、“曹操送元宝”、“草船借箭”、“曹操送红袍”、“曹操追送关羽”、“汝南夺县州”、“三顾茅芦”、“关羽约三事”、“收姜维”、“岙府托媒”、“煮酒论英雄”、“国老说亲”、“刘备招亲”、“关公战黄忠”、“辕门射戟”、“七擒孟获”等。这些大幅面的彩画,有着连贯的故事内容,每个内容都是一出戏,如果全部演完,就是所谓的“连台本戏”。   
  另外,表现中国百戏艺术的彩画在宁海古建筑中也存在。如童子舞刀、举石锁、耍花坛、抛花砖、舞龙灯、走高跷等“百子图”彩画,这其实就是清代沿承了秦汉“百戏”艺术在彩画中的真实反应。   
  除此之外,宁海的寺庙祠堂内还出现一种独特的现象,那就是以彩绘的形式来标榜、纪念自己的祖宗,这种现象也存在于建筑的圆雕、高浮雕、平板雕中。如孙家庙,它奉祀的是孙悟空,梁枋上绘有《西游记》的故事,主要突出了孙悟空的火眼金睛,降魔除妖的内容和善恶分明的性格。又如,强蛟镇加爵科村的林氏宗祠,它以彩绘及多种艺术形式来渲染祖宗林和靖“梅妻鹤子”的故事,反映了超尘脱俗的避世心理,在颂扬祖德之余,又起到告诫子孙们要“清者自清”的道理。   
  在大蔡胡氏宗祠正厅的后额枋上,枋心中彩绘的人物画,展现了一个颤巍巍的老者在阻止农夫砍伐古树的行为。这幅彩画传递了一个古代的信息,说明清代对于古树名木也是在自觉保护的,有的还写进了族规之中。   
  在宁海城关城隍庙戏台额枋上,有一幅绘制于民国二十四年的人物彩画,这幅画可代表宁海民国时期的彩画水平。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军官和士绅们看戏的情景,从演员的动态到观众的表情,无不惟妙惟肖。甚至连他们所穿的服装,手中的水烟袋、纨扇等都描画得非常逼真,它的描绘技法应说是掌握透视与明暗法的,比例也相当适中。那军官的肥胖与霸气,士绅老头的精瘦奸刁,小姐太太的妖娆与风骚,甚至演员的认真与无奈,都一并从工匠的笔下流露出来。这幅画,我们可替它取个名字,就叫“看戏图”。这幅看戏图出于何人之手已不得而知,但从当年城内几处公共建筑的大规模维修记录来看,是由一个叫王银贵的工头承包的,但肯定不是他画的。其实考证这幅画的作者是谁现已不是很重要了,它的可取之处是,它是代表当年工匠水平的一幅彩画,而且是一幅人物画,直接反映了当年的社会面貌。   
  彩绘动物与含义   
  宁海古建筑中的彩绘艺术,大多以戏剧故事为大宗,以人物为主线。但却要注意一个现象,彩画中出现的大多是战争故事。战争,除了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战马。所以彩画中有不少骏马。 
  在宁海,彩画中出现的狮子形象也并不少见。狮子是百兽之王,因它威猛无比,能使众兽闻风丧胆,故确立了其霸主地位,成为兽中之王。其后,我国民间将其作为吉祥物崇拜,认为它可以起避邪的作用。到后来,因谐音于官阶上的“大师小师”之故,又将它作为学子们登科举的吉星来看待,等同于“魁星”的地位。故这类狮子的图纹在宁海很多,散见于木石砖雕上。它不但只应用在祠堂寺庙,在民宅中出现也不少,这种艺术形式,大多表现在正厅前檐廊的牛腿上,甚至还应用到民宅的天井中,如上白峤村的民宅、白峤岙里村的民宅,就都以黑白相间的石子铺成狮子滚绣球的图纹。而当狮子图纹应用于不同材质的同时,彩画上也出现了它的形象。如岙胡胡氏宗祠、西店崇兴庙、樟树孙氏宗祠、义门宗祠等,均有出现。民宅上的彩画也反映了这个题材,如黄坦四堂及上下新屋,长街谢家大院,沥洋上大份宅等。特别是上大份的外墙灰塑彩绘狮子,更能说明民间崇拜狮子的民俗。
  龙是我国汉族先民们最早崇拜的图腾,是四灵兽之一。这个汉民族的图腾,在封建社会中却成为了帝王的化身、皇权的象征,使龙与普通百姓之间产生了遥不可及的距离。而封建政权为了巩固自己“天子”的地位,多次下令不许用龙的图纹。而大量应用于古建筑上,多是清代中后期的事了。在宁海,龙纹在每座清中晚期建筑中都有出现,民国初期更是比比皆是。   
  宁海彩画中不但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兽,还出现有其它吉祥物:大象、四不像、麒麟、凤凰、孔雀等。其中还有成双成对的动物,如双狮、双虎、双马、双象、双猫、双狗图、双鸡图。如龙宫村陈氏宗祠内就有在门厅额枋上雕刻双金鸡的,这种圆雕手法就包含了彩画的内容,外观上的色彩非常艳丽,突出羽毛的斑斓并有明暗之分。这种与圆雕或浮雕相结合的彩绘,在宁海的古建筑中随处可见,有的还描绘在石雕或泥塑的神像和佛像身上。   
  伫立在宁海老旧的彩画前,寻觅到的不只是古代工匠的技艺,还有彩绘漫长的历史进程。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