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的位置:首页社会文化民族民间文化 → 详细信息
嘉兴的诗僧,嘉兴的僧诗
来源: 嘉兴日报  作者: 裘樟鑫  2009-07-23 16:49:00
    诗僧和僧诗 
    近两年主编了《佛教诗词楹联选》(嘉兴市卷)(下面简称《选》),收入嘉兴市僧尼居士460人的诗词3148首,其中诗僧404人,诗词2510首。具体如下:唐代诗僧5人诗44首;五代诗僧3人诗13首;宋代诗僧22人诗55首;元代诗僧10人诗130首;明代诗僧143人诗1211首;清代诗僧214人诗821首;近代、现代诗僧7人诗词236首。 
    嘉兴僧诗,明、清两代最繁荣,近代、现代最辉煌。 
    一般认为,僧人写诗,始于东晋,宋、齐、梁、陈、北周、隋诸朝,都有其代表人物,但人数不多,诗作也少。我们以《古今禅藻集》为例,了解一下明以前诗僧、僧诗的概况。 
    《古今禅藻集》是嘉兴人对中国僧诗搜集、整理、保存的贡献。 
    关于此书,《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等在“提要”中说:“《古今禅藻集》二十八集……所录皆释子之作,而不必其有关于佛理。曰禅藻者,犹曰僧诗云尔。所载上起晋支遁,下讫性见所自作。以朝代编次,每代之中又自分诸体……特其上下千年,网罗颇富,较之唐僧《弘秀集》唯取一朝、宋《九僧诗》但备数家者,较为完具。存之,亦可备采择焉。” 
    此书的编者为明代的释正勉与释性。有关资料的辑录工作,则由释普文担当。释正勉(?—1621),一作正开,字道可,俗姓孙,嘉兴人。早孤,出家于长水广福寺,后结茅嘉兴白苎村水芝庵,苦心于诗理。释性,字蕴辉,应天人。释普文,字理庵,嘉兴人,明诗僧。 
    集中所收历代诗僧、僧诗,上起晋代,下至明天启元年(1621)。具体如下:晋至隋,350年间,只有诗僧47人,僧诗102首。唐,诗僧76人,僧诗670首。宋,诗僧48人,僧诗295首。元,诗僧32人,僧诗298首。明(天启元年前),诗僧174人,僧诗1459首。《古今禅藻集》共收集了377位诗僧的2824首诗。 
    诗僧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形成于唐大历(766—779)以后。《全唐诗》记载,唐诗僧百余人,诗作有46卷,大部分诗作在大历以后。唐僧诗的总集有南宋李龚编辑的《唐僧弘秀集》10卷。宋僧诗的总集有南宋书商陈起所辑的《宋高僧诗选》,共收61位诗僧的338首诗。而厉鹗的《宋诗纪事》,共收诗僧240人。清释含澈辑《方外诗选》8卷,其中含清僧诗3卷,收诗僧117人的作品。 
    清代禅诗的情况可以从《晚晴簃诗汇》中窥见一斑。《晚晴簃诗汇》,徐世昌辑,共200卷,除9朝御制诗249首外,入选6159位诗人的诗27420首。第195卷至198卷,共4卷,为释子诗作,共入选201位诗僧的574首禅诗。诗僧占诗人总数的3.26%,禅诗占入选诗总数的2.09%。 
    我们还可以从《两浙輶轩录》来考察。《两浙輶轩录》、《两浙輶轩续录》、《两浙輶轩录补遗》合计,共有8962位诗人的诗24765首。其中诗僧261人,诗583首。诗僧、僧诗分别占总数的2.9%、2.4%。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诗僧和僧诗的特点。 
    诗僧具有共同的佛教信仰,相近的生活环境,相对受社会政治、时代风尚变化的影响较少的特点,形成了类似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趣味,因此僧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写道:“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自注:“谓无酸馅气也。”宋人往往用有无“蔬笋气”、有无“酸馅气”来戏称僧诗的艺术风格。 
    僧诗题材狭窄,以自然山水为主,缺乏广泛的社会生活内容。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宋初进士许洞,善为词章。有一次,他和九位诗僧聚会,分题作诗。宋初九僧是: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许洞摆出一张纸,与诸僧相约,不得犯纸上一字。诸僧看到纸上写的是:山、水、风、云、竹、石、花、草、雪、霜、星、月、禽、鸟等,于是纷纷搁笔,不愿作诗。可见,诗僧由于生活环境的局限,除写自然景物外,很少涉及其他题材。诗僧描写景物本身意味着表现佛理。诗中的山水世界,既是闪现幻化、除尘净虑的审美境界,又是禅宗“山林大地皆念佛法”的“无差别境界”。僧诗往往透过宁静、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出无心淡泊的禅趣,或借助于空旷、幽静、寂寞的山水来表现宇宙的空无永恒。 
    意境清寒,缺乏人世间的生活热情。诗僧奉行超尘脱俗的禅宗哲学,往往酿成虚融清静的审美趣味,造就一种绝不激动、平静淡泊的心境。把人世间的功名利禄、喜怒哀乐化解为“极无烟火”的诗句,这就是充满“禅意”、“禅气”、“禅味”的“平淡”。僧诗的色彩是清淡的。他们描写的是大自然中宁静清旷的景物,很少涉及红尘中鲜艳的风物。僧诗的感情是恬淡的。禅与诗,有一致性,也有对立性。中国传统的诗论,诗的核心就是“情”,是喜怒哀乐的情感。禅诗,禅对诗的渗透,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弱化、淡化诗中的情感色彩,将喜怒哀乐的激情转化为恬淡超然的心灵妙境。 
    篇幅短小,以律诗、绝句为主。僧诗由于多以山水为题材,体裁往往选择律诗、绝句。以《古今禅藻集》为例,僧诗基本上用五言和七言。五言1310首,七言1303首,大体相同,而四言只有17首,六言92首。以律诗为主,绝句、古诗为次。律诗1149首,占42.2%;绝句810首,占29.75%;古诗715首,占26.26%。以诗作多少而论,依次为:五言律诗716首,占26.30%;七言绝句576首,占21.16%;七言律诗433首,占15.90%;五言古诗389首,占14.29%;七言古诗291首,占10.69%。 
    僧诗语言简洁平淡,拘谨而少变化,但也促进诗风的通俗化。僧诗由偈颂诗化而成。偈颂这一文体由印度佛经中的“伽陀”翻译而来。“伽陀”是古印度的诗歌。偈颂给诗风带来了通俗化、哲理化。语言是感情的载体,诗僧感情枯寂,追求“万虑洗然”、“不待境静而静”的禅心,因此,僧诗往往平平静静地写来,多幽独、衰病、枯槁之辞。句法、章法一般也很少跳荡飞动、抑扬顿挫。 
    嘉兴的诗僧和僧诗 
    嘉兴诗僧在禅诗诗坛上有一定的地位和较强的实力。 
    《晚晴簃诗汇》入选的诗僧中,嘉兴的19人,占入选诗僧总数的9.45%;入选嘉兴诗僧的诗76首,占全部诗僧的诗总数的13.24%。两者所占的比重很大,显示出嘉兴诗僧在禅诗诗坛上的地位。嘉兴的诗僧和禅诗,不仅数量多,而且有大家。《晚晴簃诗汇》入选禅诗30首以上的有3家:湘潭人,京师法源寺八指头陀敬安40首,番禺人函昰34首,平湖人元璟30首。以下依次是新建慧霖23首,苏州晓青19首,桐乡清恒19首。所选诗最多的前6名中,嘉兴占2名。 
    《两浙輶轩录》、《两浙輶轩续录》、《两浙輶轩录补遗》入选的诗僧中,嘉兴籍的、嘉兴寺院的诗僧,与嘉兴有关的诗僧,合计91人199首。分别占诗僧总数261人中的34.8%,禅诗583首中的34.1%,约占总数的三分之一。虽然,上述嘉兴诗僧统计范围较宽,不仅包括嘉兴籍的、在嘉兴寺院住锡过的,还包括云游嘉兴寺院、吟咏过嘉兴寺院的诗僧,但是充分显示出嘉兴僧人在禅诗诗坛上的地位和实力。 
    嘉兴有一批诗僧是以儒皈释。嘉兴的诗僧,良琦有代表性。明初嘉兴兴圣寺僧良琦的特点是:既究禅理,又通儒学,并能赋诗。禅、儒、诗,三合一,是嘉兴诗僧、僧诗的特点。嘉兴不少诗僧内涵深邃。宋时崇德僧赞宁“充翰林史馆编修,右街僧录”。元末曾住秀州资圣寺(即水西寺),僧江左外史克新,始业科举,朝廷罢进士,乃更为佛学。明嘉兴人正勉,通儒、释典籍,独擅于诗。嘉兴僧通复,家世儒者,多病出家。梵诵之余,于儒家书无所不读。梅溪僧孙肩,少通仕籍,后弃家为僧。平湖行燃,崇祯庚辰进士,晚为僧。嘉兴僧常莹(李肇亨),清初学者,与谭贞默同主鸳社。清耐可,即吕留良,清初思想家、诗人、出版家,为避清廷征召遂剪发为僧。桐乡僧一壑,博览儒书、释典,诗学颇深。石门僧天晓,禅课之暇能读儒书,擅吟咏。诗境不在深,喜无尘垢。嘉兴僧际囦(渊)“朝理贝叶之书,夕赓拈花之句”,因而其诗“恂恂儒雅,无蔬笋恶习”。 
    以“儒者禅”来称呼嘉兴诗僧的诗是十分恰当的。“儒者禅”真实地反映出诗僧遁入空门而又难舍尘缘的两栖心理。“儒者禅”为诗僧反映现实、批判现实提供了依据。 
    明长水广福寺正勉有一首《葬亲并引》。引言如下:“先父母生余兄弟六人,伯仲皆成立,食贫。予最幼,钟二人爱,会己丑岁疾疫,我母勿禄,而父亦相踵下世。明年四月,感念生死,出家胥山之古刹。身为释子,业尚兼儒。每诵蓼莪之什,潸然泫涕。窃自谓子于父母,生养死葬,人子恒职。今既失生养,而双柩暴露一隅,更独何安?越辛丑,岁星冉冉一周矣!乃以葬事谋诸伯仲,俱以贫力不堪襄事。又一载,为壬寅冬,余有方外游,欲速酬前愿,然又未能卜地。亡何,有从兄者,悯余孝思,指祖茔昭次可权厝。予曰:生寄死归,何地非权乎!遂罄衣钵之资办葬具。因思禅衲不欲立文字破白业之戒,然此一段苦心,又敢同沦黄壤;况诗出性情之正,昔贤所不禁。于是僧而诗,借文字以纪事。纵有败实之议,余心甘之矣。”引言自辩葬亲作诗,乃一段苦心。他虽“身为释子”,但“业尚兼儒”。根据儒教,“子于父母,生养死葬,人子恒职”。于是“罄衣钵之资办葬具”。一方面“因思禅衲不欲立文字破白业之戒”,另一方面,又以为“诗出性情之正,昔贤所不禁”。于是,释儒通融,僧而诗,因而就有《葬亲》诗。 
    嘉兴僧诗,恂恂儒雅,少蔬笋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题材相对广阔。由于寺邻于市,僧亦为市,嘉兴诗僧的生活,与山僧生活相比,与人间的烟火,关系更为密切。因此,诗的题材较为丰富,不少诗偈表现了人们生活的疾苦。 
    情感相对丰富,常有忧亲虑国之语。后人评明末清初石门僧盘铭时说:“诗句中常有忧亲虑国之语。”这正好揭示了嘉兴禅诗的特点。亲情,人之常情。诗僧往往借诗寄托亲情。 
    篇幅相对宏放,诗体相对多样,语言相对生动有变。嘉兴禅诗除篇幅短小的绝句、律诗外,还有篇幅相对较长的“歌”、“行”等。嘉兴禅诗有个显著的特点,诗僧善于向民歌学习,禅诗也运用了“棹歌”、“竹枝词”等民歌体。   
 

 相关链接
无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