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鹤溪高跷舞是平阳县鹤溪镇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以戏曲装扮为主,杂技展示为辅,文武兼有,极具情趣。 非遗名片:鹤溪高跷舞是平阳县鹤溪镇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以戏曲装扮为主,杂技展示为辅,文武兼有,极具情趣。 鹤溪高跷舞至今已传承三百多年,大多在春节、元宵等传统节会中表演,舞者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 双脚踩出新春幸福节拍 欢庆的锣鼓敲起来,欢快的舞蹈跳起来。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是在平阳鹤溪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每逢庙会,各种风格迥异、丰富多彩、散发着浓郁纯朴的泥土芳香的民间艺术表演,走街串巷非常热闹。 “咚咚锵、咚咚锵”,伴随着一阵锣鼓声,远远的走来了一群“高人”,摇摇晃晃的,彩衣飘舞,他们手中或持物或舞袖或挥剑,饰演的均是古典戏剧里的不同人物角色。当地人都知道,那就是高跷舞。 13岁的余建鑫是一个长相清秀,性格腼腆的男孩,今年第一次参加高跷舞表演。前两年,他身边的不少朋友都踩过高跷舞,小余看着非常羡慕,恰好今年队里缺一人,他就主动顶了上去。尽管这回他饰演的是一名普通宫女,却仍然兴致高昂。 高跷舞舞步复杂多样,余建鑫时而八字步、时而圆圈形、时而流云交叉步,在锣鼓伴奏下边走边舞。当地百姓翘首观看,叫好之声不绝于耳。 小演员们用轻松欢快的舞步,踩出新春幸福节拍。 鹤溪客商“娶”回北方舞蹈 “高跷舞”又称“踩高跷”,从事高跷表演的多为年仅十余岁的毛头小孩。 “跷”采用硬质圆木制作,其下圆上扁,距下端距地面一米处安有一脚踏。两个跷为一副,舞者双脚蹬脚踏,并用布条把脚及小腿绑在跷踏上,即可行走表演。同时,根据不同戏剧人物,双手加以各种动作。 鹤溪高跷舞虽说是该镇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但只在永乐村余氏族内流传。究其原因,还得从其由来说起。 据当地民众介绍,鹤溪高跷舞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当时的鹤溪商客余文丰经常走南闯北,并从山东娶回娇妻。其妻嫁到平阳后思乡心切,忆起所酷爱的家乡高跷表演艺术,便置办道具,购买服装,教习村中孩童踩高跷。 乡里人戏称,余文丰不仅娶回了媳妇,而且“娶”来了高跷。那以后,高跷这种民间舞蹈开始落户生根于鹤溪,在余氏子孙中代代相传。 鹤溪高跷舞扮饰的戏曲种类多多,通常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沉香救母》、《昭君出塞》和《狸猫换太子》等。高跷表演队由9人组成,多一人或少一人都不行。在当地闽南方言中,高跷的“高”字与“9”字同音,年长者介绍,“踩高跷当然要高人”,因而定为9人。 另据鹤溪镇政府文化站工作人员吴志坝介绍,早年的鹤溪高跷舞还有歌本,由于年代久远渐渐失传。 艺术表演民间流传三百年 鹤溪高跷舞,数百年来声名远播,为当地及周边民众所喜闻乐见。 高跷舞这种表演活动灵活机动,可以在广场表演,也可走街串巷。解放初期,邻近乡镇每逢庙会、春节,会经常过来邀请鹤溪高跷队过去表演。因而每到新年,人们便打起了绑腿,踩着高跷,盛装出行。 在那贫困的年代里,即使外出表演也没有多少钱,至多是混个饭饱,但大家已是非常满足了。 在鹤溪永乐村,余氏子孙到了十多岁,都有机会参加高跷表演队。至今族内祖孙三代人从事过高跷表演艺术的数不胜数,一些家庭甚至祖祖辈辈都为高跷艺人。 81岁的永乐村村民余荣绍是目前最年长的高跷表演艺人,“十岁出头开始踩高跷,年少时模样长得不好,演的都是些丑角,印象最深的是扮演西游记里的猪八戒。表演前拿些衣服绑在肚子上,扮成大肚皮,十分滑稽。”如今对于七十年前的往事,老人仍然记忆犹新。余荣绍老人的父辈、祖辈都曾练过高跷,解放后他的小儿子余炳成也曾经参加高跷表演,就是现在他的一名二十多岁的孙子还是高跷舞的鼓乐手。 现年70岁的余荣亩家祖祖辈辈都曾参加高跷,今年小孙子余建鑫也怀着一份好奇心,加入高跷队。或许是遗传因素,小家伙练了不到两天竟然就可上路了。 据老艺人介绍,早年孩子们都十分乐意学踩高跷。人踩在高跷上,有种高入云端的感觉,让人觉得很好玩。此外,他们还可获得额外的零食。因为高跷舞所到之处经常会有一些糕点铺、糖果店,送来味美的小零食,以图吉利。这对十多岁的孩子来说,确实是不小的诱惑。 从家族节目到全村人的活动 鹤溪高跷舞在文革中亦难逃浩劫,表演活动被迫停止,服装道具付之一炬。直到改革开放,才又恢复了该项艺术活动。 在余氏祠堂里,余建鑫在爷爷余荣亩的帮助下穿戴道具,向我们 展示充满情趣的高跷舞蹈。老人告诉我们,踩高跷绑腿甚为重要,绑得太紧,小腿肌肉胀痛,太松了高跷不听使唤。在一次活动中,其中一个孩子就因为绑腿松动,走不了路,不得已暂时退出,后来重新绑好后,坐上三轮车赶上队伍。 随着时代发展,鹤溪高跷舞也发生了一些变革。四五年前,高跷舞从余氏人的家族节目,悄然转变成村里的集体活动,陆续吸纳了一些外姓孩子。为了降低危险系数,高跷的高度也从1.5米降为1.2米。 近些年来,除了每年一次的鹤溪庙会外,鹤溪高跷舞还参与平阳文化艺术节等各项文化活动,先后去过南麂岛、鳌江、瑞安曹村等地。 每次出行表演,队伍浩浩荡荡,九名高跷表演者、一名领队、一名举牌者、四名锣鼓队员。另外,在每个高跷表演者身旁,都有两名家长或村民亦步亦趋的跟随看护。一场高跷表演,时间短的有两个小时,长的超过三个小时。一旦小孩子走得太累,或出现某个意外情况,旁边两个看护就及时上来用肩膀扛着孩子行走。 老少娱乐热闹背后尴尬多 目前,永乐村着手高跷民间艺术的人寥寥无几,且年事已高。余荣绍老人是目前高跷队最德高望重者,负责村里高跷队已有二十多个年头,每次表演前负责召集人员排练。说起高跷舞的日后发展,老人对此深为忧虑 鹤溪高跷舞热闹的背后,隐藏着诸多尴尬。首先是演员缺乏,因为高跷上面的脚踏承受不了太多的重量,所以只能是十岁出头的孩子。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生怕出意外,舍不得让孩子学习踩高跷。近两年,每次表演前为了凑齐9名适龄演员,村干部不得不挨家挨户上门动员。 其次是资金缺乏,高跷舞表演曲目诸多,各种衣服道具也不少,目前总数超过七十多套,都是村民自筹资金置办,其中一些旧衣服还是六七年前定做的。为了省钱,就连演员的描眉画红,都是请村里一名画佛像的老人免费给帮忙的。 因为高跷舞表演纯属公益活动,村里的中青年都不愿意接手组织该项活动,眼下的鹤溪高跷舞,几近成为了老少娱乐配。 鹤溪高跷舞,这古朴的民间艺术,和着热闹的锣鼓声,已摇摇晃晃地踩过三百多年,给人们生活带来无尽快乐和喜悦。我们也真心希望它能继续一路踩下去,舞步永不停歇! (赵小娴文 叶卉摄) 写在“非遗”系列报道结束之际 古希腊哲人曾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5000年文明长河而不曾中断的国家,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中华民族博大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分为两类,一是物质文化遗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存文化的记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同等的重要地位。以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活动等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同样,温州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璀灿夺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保护、发展遇到了很多新的问题,形势十分严峻,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随处可见;一些地方保护意识淡薄,重申报开发,轻保护管理的现象比较普遍,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保护面临挑战。本刊近期推出“温州非遗”系列报道,在更好地宣传推广温州非遗的同时,是提请全民为保护非遗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因为非遗项目并非申报成功,进了门就万事大吉了,它的生命力在于共同关注、共同支持。 (陈酿)
|
 |
|